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对骨科手术患者腰椎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该院行择期骨科手术的患者194例,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均为腰椎麻醉.术前使用超声对IVC-RVI相关超声指标进行测量,患者麻醉完成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记录麻醉完成至手术结束时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分析导致患者术中发生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IVC-RVI对患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术中低血压发生标准,腰椎麻醉后共60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发生率为30.93%.术中低血压患者术前促血管收缩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血压正常患者,术前高血压患病率及IVC-RVI明显高于血压正常患者(P<0.05).术前促血管收缩药物使用为术中低血压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35,P=0.014),术前高血压(OR=3.614,P=0.002)及IVC-RVI(OR=1.468,P<0.001)是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IVC-RVI预测腰椎麻醉后低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90~0.909,P<0.001),截断值为35.87%,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74.42%.结论 IVC-RVI对腰椎麻醉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腰椎麻醉患者术后低血压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对骨科手术患者腰椎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该院行择期骨科手术的患者194例,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均为腰椎麻醉.术前使用超声对IVC-RVI相关超声指标进行测量,患者麻醉完成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记录麻醉完成至手术结束时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分析导致患者术中发生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IVC-RVI对患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术中低血压发生标准,腰椎麻醉后共60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发生率为30.93%.术中低血压患者术前促血管收缩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血压正常患者,术前高血压患病率及IVC-RVI明显高于血压正常患者(P<0.05).术前促血管收缩药物使用为术中低血压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35,P=0.014),术前高血压(OR=3.614,P=0.002)及IVC-RVI(OR=1.468,P<0.001)是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IVC-RVI预测腰椎麻醉后低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90~0.909,P<0.001),截断值为35.87%,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74.42%.结论 IVC-RVI对腰椎麻醉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腰椎麻醉患者术后低血压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液体治疗对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馥如  刘敬臣 《微创医学》2010,5(2):153-156
广义的麻醉诱导期是指从患者入手术室至外科手术开始的这段时间.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诱导期定义是指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开始麻醉到行手术切皮的一段时间,一般需要25~35 min.它是麻醉并发症的高发时段,其中低血压是其最常见并发症.对于老年、并存心血管疾病及全身情况差的患者而言,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心肌缺血、脑血栓形成等不良后果.本文就液体治疗对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防治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手术中低血压的变化情况、硬膜外用药的剂量等进行记录,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硬膜外用药剂量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7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占48.65%,实验组37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占18.9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醉期低血压对颅内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术前常规用药,麻醉诱导用秘达唑仑、芬太尼和阿曲库铵插管,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异氟醚,以纯氧行机械通气.结果:通过对98例颅内肿瘤术后患者的观察发现,有麻醉期低血压的30例中,死亡9例(30%),重残或植物人生存2例(7.7%),预后较好19例(6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7%;无麻醉期低血压的68例中,死亡13例(19.7%),重残或植物人生存4例(5.9%),预后较好51例(75%),不良事件发生率2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麻醉期低血压对其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临床麻醉中高龄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迅速、镇痛肌松完善、麻醉平面易于控制而对呼吸循环干扰相对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1],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老年患者.而麻醉诱导期引发的外周血管扩张导致的低血压是老年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应引起麻醉医生高度重视.我们比较了不同的血浆代用品和晶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诱导期行预扩容的输液效应及低血压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患者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实施体位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观察组行体位干预,对照组行一般管理.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 在麻醉不良反应以及升压药使用上,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患者实施体位干预,可有效防止其出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临床价值肯定.  相似文献   

8.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预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杰明 《当代医学》2011,17(35):105-105
目的 对急诊剖宫产手术前采用腰麻与硬膜外麻醉联合的方法进行麻醉过程中对低血压现象的预防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2006年7 月~2011年7月来就诊的72例接受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即采用腰麻与硬膜外麻醉联合的方法进行麻醉,A组患者在 麻醉前采用常规平衡液使静脉保持通路;B组患者采用在麻醉前采用胶体液血安定扩容.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压具体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我们研究后发现,A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剖宫产手术前采用腰麻与硬膜外麻醉联合的方 法进行麻醉之前采用胶体液血安定扩容,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在麻醉后出现低血压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麻醉前输注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中预防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30例.麻醉前30min分别输注500mL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A组)和乳酸钠林格液(B组).观察麻醉前、起效后1、5、10及15min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低血压发生率和恶心呕吐及应用麻黄碱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后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血压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应用麻黄碱率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输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较乳酸钠林格液更能预防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低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对剖宫产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86例实施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全部患者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同时予以液体同步负荷,观察组在液体同步负荷中加用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和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血糖、乳酸以及pH.结果: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少,pH值、1 min Apgar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且乳酸、血糖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剖宫产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应用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低血压的发生,同时对于胎儿血气影响也比较小,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对84例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经静脉通道给予咪达唑仑,同时给予舒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对患者进行麻醉监测.结果 所有患者麻醉均平稳,没有出现严重低血压、呛咳和躁动等异常情况,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麻醉前恰当评估患者病情、积极控制颅内压和加强麻醉期间管理是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麻醉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喉罩插管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侧卧位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位进行侧卧位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喉罩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对照组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所需时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术中不适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一次操作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所需时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术中不适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操作成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喉罩插管全身麻醉在侧卧位下肢手术中麻醉效果较好,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和全身麻醉组,各40例.记录患者麻醉中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缺氧和出血情况,询问患者麻醉满意度和主刀医师满意度.记录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嗜睡、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与全麻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组低血压发生率高(P<0.05),而高血压发生率低(P<0.05),心动过缓、缺氧、出血量、患者麻醉满意度和主刀医师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麻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6 h VAS评分、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均能提供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而腰硬联合麻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4.
廖梅  彭建平 《当代医学》2014,(29):69-70
目的探讨下肢加压包扎在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产时低血压发生的作用。方法选取宜春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6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n=38),观察组产妇麻醉前用弹力绷带将下肢趾端到大腿中段进行包扎,参考组产妇不进行包扎,比较2组产妇麻醉前、麻醉后5、10、20、30min时舒张压、收缩压变化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前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产前行下肢加压包扎有助于维持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稳定,减少低血压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容量治疗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剖宫产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为对照组,术前未做处理。B组患者麻醉前20分钟内,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250 ml后实施硬膜外麻醉。C组患者麻醉前20分钟内,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500 ml后实施硬膜外麻醉。结果:A组低血压16例(占32%),B组低血压有6例(占12%),C组有3例(占6%)。严重低血压:A组3例,B组1例,C组0例。B组、C组低血压发生人数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低血压发生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前,适当的容量治疗是必要的,其可以降低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改善产妇血液循环,减少低血压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范文艳 《包头医学》2008,32(4):235-236
目的:探讨腰一硬联合麻醉(CSEA)在妇产科手术中导致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妇产科手术50例,均行CSEA,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结果:麻醉10~15min后发生低血压25例(BP<90/60 mmHg),其中2例BP<70/40 mmHg,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生命体征稳定,手术顺利.结论: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正确指导患者禁食、禁饮,及时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行扩容升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防止CSEA后低血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麻醉前扩容对腰硬联合麻醉产科手术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麻醉前不扩容,麻醉后以6~8 ml/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麻醉前30 min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 ml,麻醉后以6~8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C组麻醉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500 ml,麻醉后以6~8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记录3组产妇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及麻黄素使用率。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54%、28%和12%,三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A组(P<0.01)。C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麻黄素使用率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扩容可有效预防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羟乙基淀粉扩容效果要优于乳酸林格氏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心脏肿瘤手术切除患者的麻醉处理情况,其中左房黏液瘤18例,右房黏液瘤5例,横纹肌瘤2例,其他肿瘤3例.患者均行开胸手术.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及哌库溴铵静注.麻醉维持给予间断注入舒芬太尼及咪达唑仑,并酌情吸入异氟烷辅助麻醉.结果 麻醉诱导时发生低血压者6例(21.4%);体外循环(CPB)前发生高血压者2例(7.1%),窦性心动过缓6例(21.4%),心房纤颤者5例(17.9%);CPB后发生低血压6例(21.4%),心动过缓4例(14.3%),以上症状经用药物处理后得到控制.其余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平稳.结论 心脏肿瘤患者需加强麻醉前评估,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比重麻醉药在脊髓麻醉中对于人体的主要危险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122例来本院骨科和普外科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前者行0.12%布比卡因进行低比重脊髓麻醉,后者行0.75%布比卡因进行脊髓麻醉,并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及出现并发症恶心呕吐、低血压、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术后头痛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麻醉平面低(P<0.05),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出现并发症低血压19例和26例、恶心呕吐18例和27例、心率减慢9例和18例、呼吸抑制3例和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头痛分别为15例和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比重麻醉药在脊髓麻醉中可能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术后头痛等危险,在临床中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20.
温生林 《甘肃医药》2014,(11):831-832
目的:观察麻黄素用于预防剖宫产脊髓阻滞麻醉低血压的实际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6例预防剖宫产脊髓阻滞麻醉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采用麻黄素预防低血压,以及对照组43例,采用多巴胺预防低血压,记录两组患者母体不良反应及Apgar评分降低。结果:观察组母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率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素与多巴胺用于预防剖宫产脊髓阻滞麻醉低血压,前者对母体影响较小,后者对胎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