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NF—κB和IL-4、IgE、IFN-γ、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NF—κB p65 ELISA试剂盒检测NF—κB,所有细胞因子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PBMC经卡介菌多糖核酸干预后NF—κB活性降低(P=0.003),细胞因子IFN-γ、IL-12明显升高(P=0.000),而IgE水平下降(P=0.009),IL-4干预前后则无明显改变(P〉0.05)。干预前后NF—κB活性变化量与IFN-γ、IL-12表达水平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与IL-4、IgE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上调IFN-γ、IL-12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遗传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新的致病基因变异及表型。方法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发现可疑突变位点后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先证者检测到NF1基因c.889-2_889-1insTTTCTG变异,先证者父亲及先证者两个双胞胎儿子均存在NF1基因c.889-2_889-1insTTTCTG位点杂合变异,先证者之妻未见该位点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该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为新发变异。结论 NF1基因c.889-2_889-1insTTTCTG变异为新发突变,扩充了NF1基因突变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突变。方法:提取I型神经纤维瘤病1家系、1例散发患者及2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DNA,PCR扩增NF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进行Sanger测序。结果:在家系的先证者及其母亲外周血DNA中检测到NF1基因c.3975-2 A〉T突变,其他家系成员未发现突变位点;在散发病例中检测到c.3619delA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结论: I型神经纤维瘤病具有遗传基因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核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扁平苔藓皮损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在皮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κB亚单位P65(NF—κBP65)和ICAM-1在32例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2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扁平苔藓皮损中NF—κBP65和ICAM-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8.13%和93.75%;2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NF—JcBP65无一例阳性表达,ICAM-1表达的阳性率为20%;二者的表达在扁平苔藓皮损中和正常皮肤组织中之间差异显著,P〈0.01。(2)NF—κBP65和ICAM-1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22,P〈0.01)。NF-κB及ICAM-1在扁平苔藓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1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NF1基因的突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法检测1例NF1患者、2例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NF1基因突变.结果 在NF1患儿中检测到1个移码突变c.3822delC,患者直系亲属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结论 在该例NF1患儿中新发现1个NF1基因移码突变c.3822delC不是罕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致病突变,通过影响NF1基因的功能致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微卫星多态标志研究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患者的皮肤神经鞘瘤中NF2基因丢失情况,以明确其肿瘤的发生机制及NF2肿瘤抑制基因的特点,为NF2患者的症状前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NF2患者的皮肤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提取DNA,应用微卫星多态标志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43例皮肤神经鞘瘤在微卫星多态标志CRYB2,D22S193,NF2CA1,NF2CA3,D22S268,D22S430上显示杂合性丢失的例数分别为18,14,0,13,16,12例。结论 建立了在NF2基因内部及两翼的与NF2基因紧密连锁的多个微卫星多态标志的杂合性丢失探知NF2等位基因丢失的方法,再次证实了NF2基因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通过对同一患者的多个皮肤神经鞘瘤的研究,发现同一患者的不同肿瘤标本中既有肿瘤存在NF2基因的丢失,又有肿瘤没有NF2基因的丢失,说明了这些患者中肿瘤的发展起源于不同的细胞克隆,各肿瘤的基因变异是独立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2例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者NF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法对2例NF1患者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NF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在2例NF1患者中检测到两个突变:无义突变c.1009G>T和移码突变c.3443-3444delCA,在患者家属中正常人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上述突变,该2个突变以前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结论: 2例NF1患者中NF1基因的新发现的无义突变c.1009G>T和移码突变c.3443-3444delCA,不是罕见的单核苷酸多态,可能是致病突变,通过影响NF1基因的功能而引发患者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本研究招募了一例NF1患儿,具有典型的皮肤咖啡牛奶斑、腋窝雀斑及神经纤维瘤。切除眼眶、上颚肿物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提取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DNA,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Exome sequencing, WES)和Sanger测序。结果:结果显示眼眶、上颚肿物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神经纤维瘤,在该NF1患儿中发现了一种新发致病性杂合突变NF1 c.204+2T>G,该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剪接突变。其父母无致病基因,该患儿为自发突变。结论:本研究鉴定一例NF1患儿的致病基因NF1 c.204+2T>G突变,丰富了NF1基因数据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屑病发病中淋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核因子调控机制。方法: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一核细胞(PBMC).正常人皮肤体外培养获角质形成细胞(KC),两者混合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体系及PBMC、KC各自的转录因子NF-κB表达,ELISA法测上清液中IL-8、ICAM—I含量。结果:银屑病患者培养体系及PBMC、KC中NF—κB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中NF—κB的活化增强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提示抑制NF—κB活性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银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已经发现幼年慢性髓性白血病(JCML)在神经纤维瘤病(NF)患儿中的发生率较高,且有着多种皮肤表现,包括幼年黄色肉芽肿(JXG)。这三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该文通过5例病例报告并回顾1951年以来的有关文献,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计有:JXG伴NF者17例,JXG伴JCML者12例,NF伴JCML者23例,JXG、NF和JCML三病伴发者30例。  相似文献   

11.
患儿女,11岁。躯干及四肢见散在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肤神经纤维瘤。患儿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临床诊断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测序明确突变位点为NF1基因c.2351GA,该突变是第一次在NF1基因中报道。  相似文献   

12.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较复杂。临床上分为七型,但以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和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为主。该病可累及皮肤、眼、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临床表现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本文就1例典型NF1病例展开,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因子(NF)Ⅰ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作用。方法:构建NFⅠ-C基因慢病毒载体并且确定慢病毒转染成纤维细胞最佳条件,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PDGF对经NFⅠ-C基因病毒转染后成纤维细胞的TGF-β1及其受体Ⅱ(TβRⅡ)蛋白表达的影响作用。结果:(1)NFⅠ-C慢病毒载体转染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最佳转染值为50;(2)皮肤成纤维细胞经NFⅠ-C慢病毒转染后NFⅠ-C蛋白的表达较非病毒转染细胞显著升高(P0.05);(3)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PDGF共同培养48 h后TGF-β1和TβRⅡ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显著升高(P0.05);(4)皮肤成纤维细胞经NFⅠ-C慢病毒转染后与PDGF共同培养后48 h后TGF-β1和TβRⅡ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空病毒转染皮肤成纤维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可增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1和TGF-β受体Ⅱ的表达,而NFⅠ-C表达增加可抑制PDGF增强TβRⅡ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1例I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NF1)家系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本家系共累及三代人,抽取其中的3例临床表现符合NF1的患者和3个正常对照的血液样本,同时采集健康对照血样100份,利用PCR技术对I型神经纤维瘤病致病基因NF1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本家系患者中,发现NF1基因16号外显子处存在1个新的无义突变c.2620AT(p.K874*);家系中正常对照及100例健康对照未发现突变。结论该家系除临床表现外,利用基因突变检测进一步证明该家系患者为家族遗传性的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p.K874*突变是其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基因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表型及其NFκB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皮损中IL-1β和IL-1RA的基因多态性,统计银屑病表型,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皮损中NFκB表达水平,比较不同IL-1基因多态性患者的银屑病表型及其皮损中NFκB表达水平,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IL-1基因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表型及其NFκB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12例寻常型银屑病中,IL-1β的CC、CT和TT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6.96%、68.75%和14.29%,IL-1RA的AA、AB和BB基因型比例分别为61.61%、31.25%和7.14%。IL-1RA的AA基因型中NFκB阳性表达率高于AB型,而AB基因型又高于BB基因型(P值均0.05)。IL-1β各基因型中NFκB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斑块型和点滴型的患者比例亦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IL-1RA的AA基因型中斑块型患者比例高于AB型,而AB型又高于BB基因型患者(P值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RA基因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表型及NFκB表达均密切相关(P值均0.05)。结论:IL-1RA基因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表型及NFκB表达水平均相关,NFκB和IL-1RA基因可能共同影响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新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儿致病基因.方法 提取3例NF1患儿及3名患儿父母的正常家系成员6名和100名无NF家族史的正常对照者外周血DNA.通过全外显子检测神经纤维瘤病致病基因,通过反向测序验证致病基因的可靠性.结果 患儿1、患儿2和患儿3分别检测到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NF-k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NF-kB活性检测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IkBα蛋白及其磷酸化产物采用蛋白印迹,抗dsDNA抗体、IgG、IgM测定采用ELISA方法。结果:SLE患者PBMC NF-kB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活动期显高于缓解期(P<0.05),SLE组IkBα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低于缓解期(P<0.05)。SLE组IkBα磷酸化产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高于缓解期(P<0.05)。NF-kB活性和IkBα磷酸化产物均与抗dsDNA抗体、IgG和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而与IgM无相关关系。结论:SLE患者PBMC存在NF-kB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且与抗dsDNA抗体、IgG分泌密切相关。检测SLE PBMC内NF-k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SLE疾病活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PBMC) NF-κ 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NF-κ B活性检测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 Iκ Bα蛋白及其磷酸化产物采用蛋白印迹 ,抗 dsDNA抗体、 IgG、 IgM测定采用 ELISA方法。结果 SLE患者 PBMC NF-κ B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活动期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05), SLE组 Iκ Bα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5) ,活动期患者低于缓解期 (P< 0.05)。 SLE组 Iκ Bα磷酸化产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 ,活动期患者高于缓解期 (P< 0.05)。 NF-κ B活性和 Iκ Bα磷酸化产物均与抗 dsDNA抗体、 IgG和 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 ,而与 IgM无相关关系。结论 SLE患者 PBMC存在 NF-κ B信号通路异常活化 ,且与抗 dsDNA抗体、 IgG分泌密切相关。检测 SLE PBMC内 NF-κ 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 SLE疾病活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幼年黄色肉芽肿伴发多发性咖啡斑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5例幼年黄色肉芽肿伴发多发性咖啡斑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儿幼年黄色肉芽肿发病中位年龄为8个月,最小1个月,最大10岁,其中4例小于1岁。男女比例为2∶3。4例幼年黄色肉芽肿皮损多发,头面部多见;1例累及眼部。随访1~3年后幼年黄色肉芽肿大部分自行缓解。5例患儿多发性咖啡斑平均发病年龄为2.4个月,皮损分布全身,随访1~3年5例均出现腋窝和/或腹股沟雀斑。全身体检可见2例眼距宽,1例先天性斜视。5例患儿基因检测均可见NF1基因突变,1例来源于母亲,4例为自发突变。2例移码突变,1例剪接,1例无义,1例错义。5例均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幼年黄色肉芽肿伴发多发性咖啡斑对于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诊断有预测价值,5例患儿均有NF1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患者及其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应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进行测序。患者检测出可疑突变类型后,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并采用SIFT、PolyPhen_2、Mutation Taster和GERP++软件对致病性不明的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结果: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分别检测到1个NF1基因变异:NF1基因整体杂合缺失、c.4064delC和Exon14_36del。其中c.4064delC与Exon14_36del未见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结论:本研究中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中发现3个NF1基因突变,其中2个为新发突变,扩充了NF1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