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BosniakⅡ~Ⅳ级肾囊性占位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CT诊断为囊性肾脏占位(BosniakⅡ、ⅡF、Ⅲ、Ⅳ)的17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Ⅱ级囊肿73例,ⅡF级囊肿34例、Ⅲ级囊肿38例、Ⅳ级囊肿25例。男105例,女65例;年龄20~85岁,平均(56±14.2)岁;病灶位于左侧87例,右侧66例,双侧17例。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Ⅱ级囊肿18例,ⅡF级囊肿8例,Ⅲ级囊肿30例,Ⅳ级囊肿24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25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15例,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7例,开放肾癌根治术6例,开放肾部分切除术27例。其余90例进行了影像学的随访。分析不同分型囊性肾脏占位的良恶性比例、病理学特点、随访结果。结果手术病例中Ⅱ级囊肿恶性病例为1例(5.6%),ⅡF级1例(12.5%),Ⅲ级16例(53.3%),Ⅳ级21例(87.5%),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病理结果:恶性肿瘤共39例(透明细胞癌31例,乳头状癌8例),Fuhrman分级均为Ⅰ级。良性病例共41例(单纯囊肿26例,囊肿伴出血3例,囊肿伴感染5例,囊性肾瘤4例,错构瘤3例)。术后患者随访时间为6~65月,平均随访25月,恶性病例均无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影像学随访病例中BosniakⅡ级为55例,ⅡF级26例,Ⅲ级为8例,Ⅳ级为1例,随访时间为6~64月,其中1例Ⅱ级(1.8%)进展至ⅡF级,其余病例均未进展。结论Ⅱ、ⅡF级囊肿恶性率较低、进展缓慢建议定期随访,而Ⅲ、Ⅳ级恶性率较高应积极手术处理。但由于囊性肾癌组织学分级往往较低,其术后复发、进展及远处转移率较低,保肾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5例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肾脏占位病变,一侧为囊性占位病变;4例显示单侧肾脏单发囊性占位病变,左肾3例,右肾1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6~68岁,平均56.4岁;肿瘤体积21.84~208ml,平均101.96ml。按照Bosniak分类,Ⅱ类1例,Ⅲ类2例,Ⅳ类2例;T1期2例,T2期2例,T3期1例。3例术前诊断为囊性肾癌,1例为肾脏囊肿,1例为肾嗜酸性细胞瘤合并囊性肾癌。2例行肾癌根治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行囊肿去顶减压术后2周行肾癌根治术。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5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报告证实为透明细胞癌2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癌1例,嗜酸细胞腺瘤伴囊性变1例。平均随访34.4个月(10~66个月),1例发生骨骼及肺部转移,余4例均无复发转移。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广义上的肾癌分类,有四种分型;与其他类型肾癌相比,大部分恶性程度较低。囊性肾癌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对于可疑病例,术中需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此类肿瘤,建议行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osniak分类在肾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2至2007年手术治疗497例肾囊性病变患者资料.男284例,女213例.平均年龄42岁.病变位于左侧212例,右侧265例,双侧20例.病变直径1.8~11.5 cm,平均5.4 cm.按照Bosniak分类,I类囊肿339例、Ⅱ类49例(其中Ⅱ F 23例)、Ⅲ类44例、Ⅳ类65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372例,肾部分切除术51例,根治性肾切除术74例.结果 病理报告为肾恶性肿瘤89例(透明细胞癌74例、乳头状癌12例、低分化癌3例),良性病变408例(单纯囊肿382例、囊肿伴出血6例、囊肿伴感染6例、多房囊性肾瘤5例、纤维囊壁组织9例).I类囊肿中恶性病变3例(O.9%)、Ⅱ类中5例[10.2%,其中非ⅡF为7.7%(2/26),ⅡF为13.O%(3/23)3、Ⅲ类中23例(52.3%)、Ⅳ类中58例(8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75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术后1~5年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和(或)转移9例;328例良性病变中,术后2~5年出现囊肿复发26例.结论 Bosniak分类I类和Ⅱ类肾囊肿一般并不需要积极的外科处理,但ⅡF类囊肿和直径进行性增大以及形态变化明显的囊肿需要引起重视;Ⅲ、Ⅳ类肾囊肿恶变率较高,具备明确手术治疗指征,建议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囊性肾癌(CRCC)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4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CRCC并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14例肾脏囊性疾病通过螺旋CT、超声检查或MRI初步诊断为CRCC,其中Bosniak分级Ⅱ、ⅡF、Ⅲ、Ⅳ级肾脏囊性疾病分别为4、2、6、2例。9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考虑恶性病变再次行LNSS。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例诊断为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癌(MCRNLMP),4例诊断为肾细胞癌囊性变(RCCC),3例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1例诊断为多房囊性肾瘤(MLCN)。其中11例CRCC中,T_(1a)N_0M_0期4例,T_(1b)N_0M_0期3例,T_(2a)N_0M_0期3例,T_(2b)N_0M_0期1例。随访2~46个月,其中1例RCCC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其余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术前影像学诊断的CRCC病理类型多样,诊断较为困难,但Bosniak分级可以作为肾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LNSS可作为治疗CRCC的优先选择方案,MCRNLMP预后良好,与临床分期及肿瘤体积无关,但RCCC预后不良,应根据术后病理个体化管理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Bosniak分级对肾脏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肾脏囊性病变患者MSCT(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39例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肾脏囊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肾脏囊性病变。对所有患者进行MSCT检查,同时进行Bosniak分级,分析Bosniak分级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仅2例患者只行MSCT平扫,其余37例患者均在MSCT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病灶位置:左肾21例,右肾18例。病灶直径:病灶最小者1. 2×1. 6 cm,病灶最大者7. 6×8. 5 cm。CT值:-2~62 HU。平扫见低密度患者33例,高密度患者4例,混杂密度患者2例。37例患者增强扫描,其中32例患者见不同程度强化。其中Ⅰ级患者4例,Ⅱ级患者9例,ⅡF级患者5例,Ⅲ级患者12例,Ⅳ级患者9例。Bosniak分级Ⅰ级、Ⅱ级病理检出良性比例明显高于恶性,Bosniak分级Ⅳ级病理检出恶性比例明显高于良性,均P 0. 05。Bosniak分级ⅡF级、Ⅲ级病理检出良恶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osniak分级越高,病理结果恶性程度占比例越高。结论:Bosniak分级对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但对Bosniak分级中ⅡF级、Ⅲ级的肾脏囊性病变患者诊断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的治疗原则. 方法 2005-2008年手术治疗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23~ 78岁,平均40岁.病变位于左侧37例,右侧31例;病变直径2.1 ~9.5 cm,平均5.1 cm.BosniakⅡ类囊肿31例,其中ⅡF 13例,Ⅲ类囊肿37例.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49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中5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4例术后病理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二期根治性肾切除.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19例,其中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一期行根治性肾切除5例. 结果 68例患者中,病理报告恶性病变21例(30.9%),良性病变47例(69.1%).BosniakⅡ类囊肿中恶性病变3例(9.7%),Ⅲ类囊肿中恶性病变18例(48.6%).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而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9例(18.4%,9/49),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而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7例(36.8%,7/19).4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 ~ 65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恶性病变15例,良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患者术后1~4年出现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例,良性病变术后2~5年出现复发性囊肿6例. 结论 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手术时应尽可能行部分肾切除,也可以将囊肿完全切除后行冰冻切片,因为仅取部分囊壁组织有可能漏诊其他部位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改良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巨大囊性肾癌的操作体会。方法:共收治12例巨大囊性肾占位患者,肿瘤最大径56~78 mm,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囊性肾癌。术中先在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视野下操作,分离出肾动脉备用,并尽可能分离部分囊性占位;然后改为开放手术操作,进一步完整分离出肿瘤,在完全长时间阻断前,行肾脏缺血预适应操作。完全阻断肾动脉,行肾部分切除术。采用"n+1"缝合技术,缝合肾脏创面。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热缺血时间平均(29.1±7.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6.5±40.1) m L,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为透明细胞癌,Fuhrman核分级Ⅰ级10例、Ⅰ~Ⅱ级2例。术后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肾小球滤过率表现为较术前轻中度下降,6例患者存在部分肾盏轻度积水。结论:采用改良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巨大囊性肾癌,同时达到了"保肾"、"去瘤"的两个目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21例囊性肾癌的诊治和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增加对囊性。肾癌真实发病率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所有。肾癌中存在囊性成分病例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病理特点以及随访的情况。结果:以囊性成分所占体积不少于肿瘤总体的75%为入选标准,筛选出21例囊性肾癌(22个病灶,其中病例17为双侧病变),占所有肾癌总数(312例)的6.7%,患者平均年龄为47.3岁(30岁到77岁).4处病灶行。肾部分切除术(18.2%).18处病灶行肾癌根治术(81.8%);按病理分期T1期16例(76.2%),T2期5例(23.8%),T3期1例(4.8%);按Bosniak分类,Ⅱ类4例(18.2%),Ⅲ类12例(54.5%),IV类6例(27.3%)。术后随访平均39.0个月(2~110个月,中位数33个月),除1例因术后心脏合并症死亡外,余20例(95.2%)均生存,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亚型,Bosniak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手术切除特别是保留肾单位手术能有效地治疗囊性肾癌,临床预后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BosniakⅠ型肾囊性占位病变发生癌变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BosniakⅠ型肾囊性恶性病变的B超、CT、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42~72岁,平均54岁。患侧腰酸1例,体检发现4例。囊腔直径5.5~8.0cm。术前B超及CT均诊断为肾囊肿。结果:5例均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透明细胞癌,再次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随访6~33个月,4例无瘤存活,1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结论:重视BosniakⅠ型肾囊性病变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术中行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是提高BosniakⅠ型囊性肾癌诊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早期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11年1月对47例早期肾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其中恶性病变43例,可疑恶性病变4例。结果:4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05±21.4)min(75~140min),平均肾动脉阻断时间(24±6.5)min(17~40min),平均出血量(160±74)ml(70~600m1)。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透明细胞癌39例,其中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切缘阳性;肾嫌色细胞癌2例;肾嗜酸细胞瘤2例;肾脏囊性病变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迟发性出血1例,尿瘘2例。随访1~78个月,平均(32±10.6)个月,均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于腹腔镜技术熟练的操作者而言,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可以作为治疗早期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手术过程中的一些焦点问题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实性或复杂性囊性肾脏小肿块(SRM)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B超、CT或MRI证实为实性或复杂性囊性SRM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性SRM患者75例。BosniakIII级、Ⅳ级囊性SRM患者各3例和2例。良性SRM息者12例,怀疑恶性SRM患者68例。其中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开放性保留肾单位手术各52例、5例和11例.对12例良性SRM患者及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者每6~12个月随访1次;对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者64例术后每3~6个月密切随访1次。连续3年,以后每年1次。结果:对12例良性SRM患者及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者密切随访未见肿块明显增大、复发或恶变;68例怀疑为恶性SRM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者64例。随访62例无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术后30个月出现肿瘤复发.1例术后16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明确SRM的良、恶性,对恶性SRM患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临床处理SRM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了解其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14例囊性肾癌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讨论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治和预后。结果肿瘤最大径1.8~8.1 cm,中位最大径3.3 cm。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患者中4例行开放手术,10例行微创手术。TNM分期:T1a期9例,T1b期4例,T2a期1例。术后病理肾透明细胞癌伴囊性变5例,多房囊性肾癌9例。术后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例发生淋巴瘘,均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44个月,未见局部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肿瘤类型,恶性程度一般较低,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手术治疗效果好,首选治疗方法为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加深对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14例囊性肾占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本研究共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31~75岁。7例术前术后均诊断囊性肾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2例术前诊断为复杂性肾囊肿,行去顶减压术后病理结果为肾囊性透明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为双肾下极肾癌,术后病理结果为左肾透明细胞癌伴局部囊性透明细胞癌,右肾透明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为左肾多发囊肿,术后病理证实为囊性腺瘤,1例术前诊断囊性肾癌,术后病理结果为肾囊肿;1例术前诊断为双侧多囊肾伴部分囊壁钙化,术后病理为双侧多囊肾伴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双侧多囊肾伴右肾下极占位,术后病理结果为右肾下极占位为囊性肾乳头状肾细胞癌伴有囊性肾透明细胞癌;14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MCRCC术前影像学容易误诊,最好的选择是保留肾单位手术,以尽量多保留肾功能以改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冷冻病理在复杂性肾囊肿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复杂性肾囊肿患者52例,其中行术中冷冻者11例,Bosniak分级Ⅱ级1例,ⅡF级4例,Ⅲ级3例和Ⅳ级3例,8例报告为肾囊肿、肾囊肿伴出血或伴纤维组织增生,2例为肾透明细胞癌,1例为嗜酸细胞性肿瘤。结果:术后病理与冷冻病理符合者6例(54.5%),3例冷冻病理为肾囊肿者或多房肾囊肿者术后病理分别为肾透明细胞癌Ⅰ级、肾乳头状瘤和囊性肾瘤;1例冷冻病理为透明细胞癌者术后病理为多房性肾囊肿;1例冷冻为嗜酸细胞性肿瘤者术后病理为嗜酸性乳头状细胞癌,该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于术后27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在处理复杂肾囊肿时应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对于怀疑有恶性可能但无法行肾部分切除时或术中发现血性囊液或囊壁结节时,可行术中冷冻病理决定手术方案。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对于确诊及决定手术方式有一定帮助,但因取材、病理科医生阅片误差、肿瘤性质及冷冻病理技术限制,术中冷冻诊断复杂性肾囊肿仍有一定误诊率可能造成肾脏切除或肿瘤种植。  相似文献   

15.
囊性肾癌的诊治(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 方法 总结 12例囊性肾癌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资料。术前诊断为复杂性囊肿 10例 ,9例术中行病理检查 ,8例报告为恶性。 12例中行根治性肾切除 7例 ,肾切除 3例 ,部分肾切除和囊肿去顶各 1例。 结果  12例术后病理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 ,平均随访 39.5个月 ,无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对可疑囊性肾癌者 ,术中须行病理检查 ;确诊者宜行根治性肾切除或部分肾切除。囊性肾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5年11月经病理证实为MESTK的1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预后资料。结果:CT检查肿瘤呈囊实性伴多发分隔,Bosniak分级Ⅲ~Ⅳ级。5例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6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脏切除术,3例行开放根治性肾脏切除术。病理检查示肿瘤最大径1.5~13.5cm,平均(5.6±3.2)cm,镜下肿瘤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中位随访时间17(1~12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MESTK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影像学表现与复杂性肾囊肿和囊性肾癌相似,难以仅凭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肾脏部分切除术为治疗MESTK的推荐手术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的外科治疗(附8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的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 81例肾癌治疗经验 ,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73例、姑息性肾切除 6例、肾肿瘤剜除术 2例。其中 38例术前行肾动脉造影加栓塞术再行肾癌根治术。 结果  81例术后病理诊断 ,透明细胞癌 5 2例 ,颗粒细胞癌 19例 ,混合细胞癌 6例 ,囊性肾细胞癌 4例。 81例中 6 5例随访 12~ 110个月 ,5年生存率 :Ⅰ期 83.9% ,Ⅱ期 78.9% ,Ⅲ期 33.3% ,Ⅳ期 16 .7%。 结论 肾癌根治术前肾动脉栓塞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良好预后的较好方法。保肾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是关系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内切开治疗肾盂旁囊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应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的32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35~68岁。囊肿大小3.5 cm×3.0 cm~7.0 cm×5.0 cm,平均(5.0±0.8)cm。均为单侧肾囊肿(BosniakⅠ型29例,BosniakⅡ型3例)。其中单发囊肿24例,多发囊肿5例,多囊肾1例,合并同侧结石2例。有8例合并不同程度肾积水。分析术前、术后囊肿变化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腹腔镜或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22~68 min,平均(43±12) min,术后住院3~6 d(平均3.8±0.7)d,术后定期随访3~6个月。22例囊肿术后消失,9例囊肿术后缩小,1例多囊肾术后囊肿未见明显变化。8例肾积水患者积水均消失。手术相关并发症为18.75%,5例为ClavienⅠ级,1例为ClavienⅡ级。 结论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内切开治疗肾盂旁囊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安全、有效治疗方式,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左侧肾癌合并Ⅰ~Ⅱ级下腔静脉癌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3例左肾癌合并Ⅰ~Ⅱ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及随访资料。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51~76岁,平均56.8岁;BMI 20.3~30.0kg/m2,平均23.9kg/m2;肿瘤最大直径5.0~21.1cm;平均10.3cm;术前肌酐水平73~194μmol/L,平均109μmol/L。应用影像学检查CT/MRI评估下腔静脉癌栓级别,应用Mayo分级对本组患者进行分级,其中MayoⅠ级7例,MayoⅡ级6例;术前评估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分级),本组ASA分级1级2例,2级11例。手术方法为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联合开放手术及单纯腹腔镜手术。应用Clavien分级系统对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评估,术后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血常规、肾功能等,应用胸部X-ray、腹部超声及PET-CT等评估肿瘤转移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2~573 min,平均391 min;术中出血量20~2 500ml,平均805ml;共7例患者需要术中输血。在13例患者中,4例直接行开放经腹左肾癌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9例先行后腹腔镜离断左肾动脉及游离肾脏,随后1例完全后腹腔镜下应用直线切割器处理下腔静脉癌栓,2例中转经腹腹腔镜手术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6例中转开放手术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术后病理结果为肾透明细胞癌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均为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核分级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4例。本组5例患者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13个月。在随访过程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骨转移及肺转移进展,术后21个月因肿瘤进展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9个月和术后15个月发生肺转移,目前仍带瘤生存;其余10例规律随访未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左肾癌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是治疗左肾癌合并Ⅰ~Ⅱ级下腔静脉癌栓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选择适当的患者及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术者,行腹腔镜手术或腹腔镜联合开放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2月收治26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行开放手术4例,其中因术中粘连严重中转开放手术2例,微创手术22例,其中腹腔镜手术4例,后腹腔镜手术17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4例,根治性肾切除术12例。26例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6例均获随访,随访12~82个月,平均43.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低的肾肿瘤,预后良好。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治疗为多房囊性肾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