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经颈外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上肢血管穿刺特别困难、行CT血管成像检查者提供有效的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途径。方法对105例上肢血管条件特别差、确定穿刺困难、心脏功能无重度损害、行CT血管成像的检查者选择颈外静脉穿刺安置留置针、建立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通路,以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团注跟踪感兴趣区平均CT值、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图像质量为评价指标,观察此路径用于该检查的有效性。结果经颈外静脉通路高压注射碘对比剂行CT血管成像者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1.4%;团注跟踪感兴趣区平均CT值为(351.11±112.98)HU;碘对比剂外渗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图像质量达诊断要求。结论采用经颈外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通路行CT血管成像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对于血管条件特别差、无心脏病史或心脏功能≤III级、上肢静脉穿刺困难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高压团注方法进行头颈部CT增强扫描已得到广泛应用。常规采用经肘静脉途径注射含碘对比剂时,易发生头颈静脉对比剂反流,反流的高浓度对比剂聚集在头颈部静脉系统内,一方面影响图像质量,另一方面也造成对比剂的浪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2例头颈部增强扫描中发生头颈静脉对比剂反流的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带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置管的时机与并发症的预防策略,以降低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对2012年5~8月置入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的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08例置管患者中,用于增强剂团注98次,持续化疗泵注射190次,中心静脉压监测3人次,静脉高营养输注4例.结论 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能满足肿瘤患者反复多次团注增强剂、双通道联合化疗、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输注等需求.在患者治疗初期,应主动评估患者治疗方案,早期为患者留置导管,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门子双源CT因其无创、扫描速度快、范围广及强大后处理优势,在心血管疾病检查中有着广泛应用[1-2].随着我院2009年西门子双源CT的应用,MSCTPA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为诊断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3].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肺动脉CTA扫描及高速率注射技术三者结合优化是获得高质量肺动脉CTA影像的基础.现将我院2009年9月~2010年10月使用肺动脉CTA扫描和高压注射器结合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进行肺动脉成像的患者资料,及笔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的规范。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颈动脉3D CE-MRA的参数设置、实际操作和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法、扫描方式、对比剂速率,以及是否使用生理盐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采用透视触发技术(主动脉弓显影至最亮时启动扫描)、维持对比剂速率2.0~3.0 mL/s、使用生理盐水维持团注,可提高3D CE-MR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临床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多,特别是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的患者越来越多.CTA检查需要高流速、高压力静脉团注碘对比剂,才能使目标血管内碘对比剂达到较高的浓度,满足血管成像的需要.静脉头皮针及普通套管针不能满足高速注射对比剂的要求,需要使用特殊的静脉套管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期团注法对比剂注射方案应用于胸痛三联征CT血管造影(CT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接受胸痛三联征CTA检查患者,根据对比剂注射方案分为四期组和三期组,对比其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管腔内CT值及图像信噪比(SNR)。结果相比三期组,四期组对比剂用量下降17.89%。2组各血管管腔内CT值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优化对比剂四期团注法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警性的防护对策。方法以2019年4-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315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高压注射外渗将患者分为外渗组(n=21)和无外渗组(n=31574),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结果进行CT增强检查31595例患者中发生高压注射外渗21例,占0.07%。单因素分析显示,外渗组患者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渗透压、是否有化疗史和注射护士的工作年限与无外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渗透压、化疗史和注射护士工作年限是影响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影响CT增强高压注射外渗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渗透压、注射护士工作年限、化疗史,采取积极防护措施对减少对比剂外渗和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内快速注射国产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其增强效果,并与进口同类产品对照。方法按照患者筛选和淘汰标准对符合条件的290例患者无选择地采用欧苏或优维显行静脉内快速注射,剂量70~80ml/例,延迟25s螺旋CT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肘前静脉或足背静脉给药。增强扫描后记录注药中及注药后不良反应及生命体征。测定给药前后感兴趣区或该层面主动脉的CT值,对增强效果做出主、客观评价。结果国产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增强对比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均佳,全身耐受性好,注药后不良反应与进口非离子型对比剂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国产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行CT增强扫描检查,增强对比质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均佳,全身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不失为一种优良的水溶性非离子型碘X线对比剂,能充分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注射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及探讨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10例无任何肝脏病史和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CnTI,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2种:11例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对照者采用慢注法,余27例肝硬化患者和2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11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对照者延长,分别为(39.36±11.89)s比(30.00±6.76)s,(60.91±15.67)s比(41.13±6.49)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慢注法相比,团注法的各个时相对照者与肝硬化患者均明显缩短.团注法时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对照者延长;2种方法比较,团注法更加敏感.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硬化定量诊断,其中团注法较慢注法更有利于判断肝硬化时相.  相似文献   

11.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渗漏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丽  李雪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29-1930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时对比剂渗漏的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对我科2009年行CT增强检查中11例渗漏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分析找出对比剂渗漏原因。结论在CT增强检查中,注重患者穿刺前的健康宣教、血管的评估选择、穿刺技术的提高、穿刺针的选择、对比剂注射压力的选择等方面,对有效减少渗漏,确保高压注射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压注射器在儿童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儿童CT增强中的应用特点及操作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检查的安全性。材料与方法:386例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的儿童,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对比剂总量、注射速度和扫描延迟时间,对增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386例患儿,354例增强效果佳,29例效果一般,3例效果差不能满足诊断需求。一次注射对比剂成功372例,6例出现渗漏。本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过敏和对比剂不良反应。结论:儿童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是安全可靠的,对患儿体格和疾病状况的详细了解,并对CT、高压注射器参数进行个性化调整可提高检查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魏秀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702-4702
1病历摘要女,43岁。常规体检中发现脾内高回声团,大小约1.8 cm×1.7 cm×1.6 cm,边界尚清。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为进一步确诊行超声造影检查。肘静脉团注造影剂声诺维1.2ml,采用对比脉冲系列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  相似文献   

14.
背景:功能CT技术的出现使得在传统CT设备上实现同时同台的形态及功能成像成为了可能.目的:从对比剂团注方法着手,寻找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合理的最优化功能CT成像的方法.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从医院临床上得到的功能CT图像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研究对比剂的团注方法,单脉冲和多脉冲团注法与功能成像之间的关系,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误差分析,从而找出在临床上可实用的最佳的对比剂团注方法.结果与结论:使用对脉冲团注对比剂比使用单脉冲团注对比剂对减低血流参数,毛细血管表面渗透参数和平均通过时间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帮助;实验结果显示,多脉冲团注主要是双脉冲和三脉冲团注,其中使用双脉冲团注,相对参照值,血流参数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参数分别得到了36.9%和30.0%的改善,使用三脉冲团注相对双脉冲团注在个别生理参数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其改善不是特别的明显.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双脉冲团注即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留置针限速技术在儿童CT增强检查中的优势。 方法 利用留置针限速技术对431例患儿行腹部CT增强检查。记录全部样本的年龄、体质量、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注射时间和动脉期腹主动脉密度,以及灼热感、呕吐、荨麻疹、过敏反应及对比剂外渗等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21例(74.48%)患儿接受手背静脉穿刺,274例(63.57%)使用24G留置针穿刺。平均对比剂注射速率(1.44±0.50)ml/s。仅1例患儿发生对比剂外渗现象,外渗率为0.23%。 结论 留置针限速技术提高了高压注射器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儿童CT增强检查中的安全性,降低了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并且动脉期靶血管增强效果可达到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杨昆良 《当代护士》2016,(6):114-115
总结了Ulrich高压注射器在916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主要包括检查前准备及心理护理、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的选择、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的护理及注意事项。认为Ulrich高压注射器具有操作简便、节省对比剂用量、注射成功率高等优点,能使对比剂注射与主机曝光或图像采集之间精密配合,提高影像质量,是双源CT的最佳拍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螺旋CT増强扫描使用密苏里? XD 2001 CT-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过程中重要环节的控制。方法 2018年1月至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影像科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和密苏里? XD 2001 CT-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患者。将2018年1月至3月CT增强扫描患者8 263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器报警和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制定评估、静脉留置针穿刺和高压注射流程,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并应用于后续的检查中(2018年4月至6月检查8 92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注射器报警率、碘对比剂外渗率。结果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后,高压注射器报警率由8.79%下降到3.34%(P<0.05);碘对比剂外渗率由0.42%下降到0.27%(P>0.05)。结论 实施重点环节质量控制有利于患者CT增强扫描顺利、安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使用螺旋CT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应用中,选择不同类型穿刺套管针的作用。方法 对255例行螺旋CT增强检查病人分别采用蝶式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与高压注射器配合使用,在身体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注射速率,比较其增强后CT血管成像效果及对比剂外渗情况。结果 40例选用蝶式穿刺针行头部增强检查和85例选用静脉留置针行体部增强检查的病例,其CT血管成像效果全部为优良,且无1例发生对比剂外渗;另外130例选用蝶式穿刺针行体部增强检查的病例中,仅30例CT血管成像效果优良,其余100例均为一般,且4例发生不同程度外渗。结论 蝶式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在与螺旋CT高压注射器结合使用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的检查部位和成像要求选择性地使用。  相似文献   

19.
CT增强扫描是用数控高压注射器按设定的时间均匀快速地从静脉注人对比剂,从而更好显示病变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由于对比剂含碘量高、黏稠度大、高压注射速度快,以及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原因,容易出现药液渗漏局部皮肤组织肿痛,甚至注入剂量不足影响诊断。2012年以来本院CT增强扫描使用Y型鲁尔接头带BDQ—SyteTM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及端帽静脉留置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中两种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对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以期更有效地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1982例患者为手动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手动旋钮注射生理盐水30 ml,速率约为1 ml/s;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2095例患者为高压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以5.5 ml/s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结果手动组患者对比剂外渗率为0.80%(1例),而高压组仅为0.07%(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50,P0.001)。结论高压预注射生理盐水能更好地预防对比剂的外渗,更有效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