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ⅢA型12例,ⅢB型8例,Ⅳ型5例)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手术后以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25例患者经7-24个月,平均(14.3±7.0)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4%。结论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远期疗效仍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2.
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1999-09/2004-06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6(男91,女65)例;年龄65~87(平均72.7±10.6)岁;左侧102例,右侧54例;摔伤125例,车祸27例,其他4例.采用分层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阐不稳定型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2006年10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75-94岁,平均年龄82.5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13例,ⅢB型23例,Ⅳ型11铡。7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0例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1例术后5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16个月因心脏疾病死亡,46例获6-35个月随访,39例(84.8%)患者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未出现感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该类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闭合牵引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为(9.30%)远远低于对照组(2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基本恢复到以前髋关节正常活动的状态,生活可自理。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治疗,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利于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 及疗效.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提高老人生存、生活质量,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孙莹 《当代医学》2009,15(31):114-115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由于老年人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给治疗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科自2002年1月~2008年12月对28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进行护理,认为手术的成功离不开精心的护理,它包括充分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认真细致的术后护理以及积极有效的功能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7例,年龄76~87岁之间,骨折类型按改良Evans分类为Ⅳ型骨折,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按Harris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均手术顺利,3~12个月的随访,除1例心脏病患者意外死亡,6例患者髋关节功能满意,Har-ris评分均为80分以上。结论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较为满意,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于每个病人应作个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吴元勇  郭金伟 《重庆医学》2013,42(11):1243-1244,124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自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5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男17例,女25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2l例,Ⅳ型12例,Ⅴ型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获得随访的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Harri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42例患者都顺利通过手术,手术时间57~102min,术中出血量约210~620mL。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60个月,平均33个月。按Harris评分,优11例,良25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地行走。是治疗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75岁以上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平均时间(83.4±10.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6.3±135.3)mL;术后患者平均随访(33.4±11.4)个月,根据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0%(34/40).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理想,预后良好,可早期下床行走,是治疗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术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越来越多,对伤前生活能够自理、无内科疾病干扰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已成为多数学者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疗效较好,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7例,女21例;年龄6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本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73~88岁,平均79岁。内固定失败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初次骨折固定方法:PFN(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5例,DHS(滑动加压鹅头钉)固定6例,短重建钉固定2例。患肢活动受限且均有明显疼痛,基本丧失行走能力,8例经常服用止痛药,5例间断服止痛药。13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其中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11例有随访结果,随访时间5~15个月,平均9个月,均可扶助行器或手杖行走,达到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导致骨不连或严重畸形,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是一种拯救性的治疗措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对79~88岁的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本组32例无1例术中及术后死亡,切口一期愈合,经半年~1年零10个月随访:功能评定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优18例占56.25%,良8例占25%,中6例占18.7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满意,术前准备麻醉和术中监护是手术成功及保证生命的关键,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是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和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淮阳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6月7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依据治疗方案分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关节活动度、畸形、功能、疼痛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上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髋关节功能,促进其术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跟踪记录判定优良性并分析利弊。方法自2005年至2010年,对5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年龄62~97岁,平均76岁;男28例,女22例;按照Evans分型,Ⅲ型36例,Ⅳ型14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8例。结果 50例患者术后随访10~34个月,根据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针对活动开始及持续时间、疼痛、肢体长度对称性等进行记录分析,按Harris评分标准,将疗效分为优、较好、良、差,其中优37例,较好9例,良3例,差1例。结论患者的个体情况具有明显关联性,术前严格选掌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中在良好保护骨量同时,密切注意关节假体安放的细节角度及长度,术后严格康复性训练,争取早期功能练习,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在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改良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效果显著。现就资料完整的63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非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非稳定型或Evans分型第Ⅲ、Ⅳ、Ⅴ型)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治疗,其中全髋置换1例,双动股骨头置换7例。大小粗隆均以钢丝及骨水泥固定,术后2周在助步器帮助下不负重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最长3年5月,最短8个月(平均16个月),患髋无明显疼痛,活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Brumback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例,良4例,可2例,无失败病例(平均52分)。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褥疮及肺炎发生。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1年2个月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非稳定型骨折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可显著降低老年人长期卧床并发症,早期下地锻炼,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莫忠贵  庄小强 《广西医学》2007,29(12):1936-1937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因年龄大,体质差,常规手术或牵引存在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等弊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我们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7,(1):88-8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成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5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采用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活动范围、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显示:研究组患者得分为(96.3±3.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长、术后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增多趋势.我科自2007年7月-2009年9月,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假体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6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寿老人逐年增多,我国将与世界同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由于高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更为明显,因此股骨粗隆问骨折是高龄老人的常见损伤。对于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均不能达到早期下床的目的,而由卧床产生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可使相当一部分高龄患者致死。Forster等报道,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问骨折保守治疗在一年内的病死率可高达50%。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对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念。治疗的目的不在于骨折采取何种方式复位、固定,而在于如何尽快使患者恢复健康能及早下床,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