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10月的急性脑梗死4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意识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评估。结果:40例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为82.5%,同进行溶栓之前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溶栓之前相比,意识情况有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再通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属于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血管再通情况;于溶栓前以及溶栓后7d和1、3个月时,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于溶栓前和溶栓后即刻及1、3d时,采用GCS评分对患者意识状况进行评估;于溶栓后1、3个月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溶栓后行头颅CT检查了解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26例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达86.7%.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7d和1、3个月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即刻及1、3d的GC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3个月的BI优良率分别为76.7%和80.0%.溶栓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7%.结论 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3例发病4.5 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 9例,全组患者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病灶.结果:4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例血管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其中3例患者死亡,1例神经功能部分改善;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7例血管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超早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疗效与血管闭塞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所选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评定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评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 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杨仍新 《当代医学》2009,15(17):264-266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采用微导丝机械破碎血栓、微导管接触性血栓内灌注尿激酶。结果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53例患者基本治愈27例(50.9%),显著进步18例(34.0%),进步4例(7.5%),无变化5例(5.7%),恶化后死亡1例(1.9%)。结论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陈子龙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13,(12):1649-1651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试验组采用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0.0%明显低于试验组88.0%,两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均在15~22分之间,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治疗NIHSS评分为(8.07±2.86),试验组NIHSS评分为(3.34±1.98),对照组、血管再通成功率20.0%明显低于试验组血管再通成功率8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高于试验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的治疗方式在严控时间窗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52例局部动脉内应用尿激酶(UK)药物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治疗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溶栓患者中NIHSS评分≥10分者51例,NIHSS评分<10分者仅1例,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37例,占71.2%,治疗90 d时转归良好者占51.9%(27/52)。NIHSS评分<10分而未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转归良好者占80.0%(20/25)。溶栓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非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其中死亡9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应用尿激酶和机械性破栓治疗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0分)是有效的,但有可能会增加脑出血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 6h以内 ,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 ,溶栓药为尿激酶。结果 共有 9例患者入选 ,有 3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5例部分再通 ,1例无再通 ,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欧洲脑卒中评分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溶栓前后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伴有皮下出血 ,1例发生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明显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副作用少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6h,在数字血管减影机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出责任闭塞血管,应用小球囊或支架(soltaire)进行血栓碎裂,或取栓后对残余血栓应用微导管进行动脉内溶栓;术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个月后应用牛津残障量表(OH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1例患右经过碎栓、溶栓治疗后有17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4例未通。术后颅内出血1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但术后2个月应用OHS进行预后评价,其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占76.19%。且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脑动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对7例发病在6h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结果 7例患者溶栓治疗后6例完全通畅,1例部分通畅;7例患者在14d内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 结论 超选择性脑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但尚需进一步有待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脑动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7例发病在6 h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7例患者溶栓治疗后6例完全通畅,1例部分通畅;7例患者在14d 内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结论 超选择性脑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但尚需进一步有待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52-54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巴曲酶治疗,观察组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显著,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9例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成功再通率为67.4%。术后平均NIHSS评分改善程度椎基底动脉系统明显优于预内动脉系统(P0.05)。结论超早期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在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病例资料,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作为分组依据,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或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或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乌兰察布第二医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经确诊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6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2次/d静滴,血栓通0.45,1次/d静滴;对照组给予血栓通0.45,1次/d静滴;均以14天为1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对比其神经功能好转情况。结果:2组神经功能缺损对比,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组(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单用血栓通组(对照组),经x2检验进行差异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在神经功能康复方面优于单用血栓通。  相似文献   

18.
骆洪  王海波  何树铭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1698-1700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因而只有早期再通堵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供血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的坏死,从这意义上说溶栓复流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h内)采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但由于出血副反应及各方面条件要求而受到限制。本文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记分变化和负反应进行了观察,目的在于评价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动脉溶栓组(n=86)和机械取栓组(n=80)。采用美国国家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和7、30、90 d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的神经功能状态,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管复通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后7、30、90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68,P> 0. 05);治疗后90 d,机械取栓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t=2. 572,P <0. 05)。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总复通率分别为65. 1%(56/86)和87. 6%(70/80),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总复通率高于动脉溶栓组(χ~2=11. 351,P <0. 01)。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 5%(52/86)和87. 6%(70/80),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动脉溶栓组(χ~2=15. 550,P <0. 01)。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 4(58/86)和17. 5(14/80),机械取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动脉溶栓组(χ~2=42. 092,P <0. 01)。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闭塞血管的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理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吴云龙 《当代医学》2021,27(28):137-138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管再通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和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