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防治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3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项研究,根据应用ATG剂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16),常规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2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7~14 d;B组(n=123),肾移植患者接受低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0.75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5~10 d.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人肾存活状态、早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术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1、3、6个月血肌酐水平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可以有效防治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低剂量ATG在有效发挥免疫诱导作用的同时可以降低感染、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联合使用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AR)发生率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02年9月~2006年11月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组(n=29)、MP+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LG)组(n=17)、MP+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n=8)、MP+赛尼哌组(n=12)、MP+ATG+赛尼哌组(n=30)、MP+ALG+赛尼哌组(n=17),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泼尼松(Pred)3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只定期随访,观察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 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MP组34.5%、MP+ALG组17.6%(RR=2.456,P>0.05)、MP+ATG组2.5%( RR=3.684,P>0.05)、MP+赛尼哌组25.0%( RR=1.579,P >0.05)、MP+ATG+赛尼哌组3.3%(RR=10.526,P <0.05)、MP+ALG+赛尼哌组5.9%(RR=8.421,P <0.05).结论 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MP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肾移植术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低.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可减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但与单用M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来氟米特对于肾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来氟米特(Lef)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和激素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我院首次尸肾移植患者共60例,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Lef组,n = 30)和对照组(骁悉组,n = 30)?试验组免疫抑制方案采用Lef联合CNI和激素,对照组采用骁悉(MMF)联合CNI和激素.比较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肾功能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人/肾存活率均为100%/100%.试验组排斥发生率为13.3%,对照组发生率为10%.试验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肺炎(23.3%)、泌尿系感染(6.7%)、肝功能损害(40%)以及白细胞(WBC)降低(10%)。对照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肺炎(6.7%)、泌尿系感染(6.7%)、伤口感染(10%)、上呼吸道感染(3.3%)、支气管炎(3.3%)、肝功能损害(26.7%)、皮疹(3.3%)、血糖升高(3.3%)、白细胞降低(3.3%)。试验组在肺炎发生率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 Lef联合CNI和激素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疗效肯定,但肺炎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106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霉酚酸酯治疗组(n=56例),硫唑嘌呤治疗组(n=50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时间为术后6个月内。【结果】霉酚酸酯治疗组急性排斥发生率20%,较硫唑嘌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4%低(P<0.01),霉酚酸酯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缓解率82%,硫唑嘌呤组55%(P<0.05);肝损害霉酚酸酯组发生率10%,硫唑嘌呤组20%(P<0.01);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霉酚酸酯组发生率较少,而人、肾存活率高。【结论】霉酚酸酯作为一种新的抗排斥治疗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且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两剂量塞尼哌(Zenapax)对肾移植中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 Zenapax分别在移植前2h和移植后14天给予,术后应用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1年时活检证实急性排斥发生率为6.82%,在9例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人中急排发生率为22.2%,用抗胸腺免疫球蛋白ATG逆转3例。肺部感染5例,其中CMV感染2例,霉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6例,伪膜性肠炎1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1例,脑梗塞1例。使用Zenapax前后,淋巴细胞变化无明显差异,无发热、头痛、急性肺水肿等细胞因子释放表现。1年时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45%/95.45%,2例病人死于肺部感染和心衰。结论 两剂量Zenapax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且疗程短,耐受性良好,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增加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赛尼哌(Zenapax)在预防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2005年5月接受尸体肾移植88例,术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均为2MM错配,淋巴毒交叉配型阴性。其中群体反应抗体阳性受者为A组(n=28),其余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A和B组赛尼哌用单剂50mg诱导治疗,手术前2h静脉给药。所有受者在围手术期和术后均采用同样"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3组之间的年龄、性别、ABO血型分布、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生化检验,超声波检查,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A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4.3%(n=4),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6.7%(n=2),C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6.7%(n=5)。使用赛尼哌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赛尼哌组(P〈0.05),并且赛尼哌组需要接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的患者少于不用赛尼哌组,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的损害及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通过临床观察赛尼哌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而不增加总体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感染的并发症,对于PRA阳性受者只要避免致敏的抗体,其治疗效果仍然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赛尼哌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以同期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的20例肾移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前联合应用1剂赛尼哌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急性排斥反应、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等发生情况,时间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治疗组6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5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药物副作用及术后感染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联合应用赛尼哌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改善移植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 SRL 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 霉酚酸酯(MMF) 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 lan-M e 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 SRL 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SRL+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霉酚酸酯(MMF)+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SRL+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赛尼哌诱导治疗,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已随诊1年的46例应用赛尼哌的肾移植患者(赛尼哌组)临床效果,并以同期肾移植患者未用赛尼哌治疗的6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未进行其它治疗.赛尼哌组(商品名:达利珠单抗;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血管开放前1 h使用,第2剂用法相同,在术后第14天给药.对2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感染、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赛尼哌组在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8.6%.显著低于对照组(2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感染及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剂赛尼哌加上CsA、Pred,联合应用的急性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同种尸体肾移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能明显降低而不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感染、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方式对肾移植术的影响。方法 透析时间大于 3个月的肾移植患者 5 16例 ,按照透析方式分为两组 ,血液透析 (HD)组 (n =394 )与腹膜透析 (PD)组 (n =12 2 ) ;记录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 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HD组与PD组患者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患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分别为 13 5 8%和 2 3 97% (P =0 0 0 5 ) ,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 8 4 6 %和 15 7% (P <0 0 5 ) ,活动CMV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 2 5 13%和 16 5 3% (P <0 0 5 ) ,CMV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 7 4 4 %和 2 4 8%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HD组患者因超急性排斥切除移植肾 4例 ,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 3例 ,严重感染切除移植肾 1例 ,因败血症死亡 1例 ,因CMV肺炎呼吸衰竭死亡 4例 ,因心力衰竭死亡 2例 ;PD组患者因超急性排斥及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各 1例 ;因化脓性腹膜炎及真菌性败血症死亡各 1例 ;其余患者经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PD患者的免疫活性高于HD患者 ,并更易发生感染 ,在肾移植术围手术期应注意透析方式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布雷迪宁联合环孢素A、强的松预防异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首次接受肾移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强的松常规3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布雷迪宁+环孢素A+强的松方案治疗,观察术后6mo内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血肌酐平均下降速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AR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血肌酐平均下降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治疗方案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雷迪宁预防异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效果好,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剂Simulect和5剂Zenapax在肾移植中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近、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年4月~2001年4月首次肾移植患者102例,分成Simulect组(54例)和Zenapax组(48例),在三联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环孢素A/FK506、骁悉、皮质激素)加用Simulect(术前2h和术后第4天分别予20mg静滴)或Zenapax(1mg.kg-1.d-1,最大剂量100mg,首剂术前2h,此后每2周1剂,共5剂)。观察术后3个月内肾功、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肾小管坏死情况;术后5年内肾功、排斥反应、并发症及人/肾存活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内AR发生率明显降低(Simulect组:14.8%;Zenapax组:14.6%);首次AR发生时间延迟;激素治疗对大部分AR有效;5年内再次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3%(Simulect组)和6.3%(Zenapax组)。术后肾功能恢复明显加快,早期及远期肾功能良好。未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仅2例DGF。5年内,感染、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未见增加。5年人/肾存活良好,均达95%以上。结论2剂Simulect和5剂Zenapax预防肾移植术后AR的效果好、安全性高,有利于早期肾功能恢复和远期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15.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106例肾移植受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霉酚酸酯治疗组(n=56例),硫唑嘌呤治疗组(n=50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时间为术后6个月内。[结果]霉酚酸酯治疗组急性排斥发生率20%,较硫唑嘌呤组急笥排斥反应发生率44%低(P<0.01),霉酚酸酯组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缓解率82%,硫唑嘌呤组55%(P<0.05);肝霉酚酸酯组发生率10%,硫唑嘌呤组20%(P<0.01);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霉酚酸酯组发生率较少,而人、肾存活率高。[结论]霉酚酸酯作为一种新的抗排斥治疗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且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剂量巴利昔单抗、达利珠单抗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比性分析28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124例,达利珠单抗诱导80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受者/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年的移植受者/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巴利昔单抗组与达利珠单抗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临床应用双剂量单克隆抗体类生物制剂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受者/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观察达昔单抗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将同期进行的82例肾移植病例分为两组,一组在术前和术后使用了达昔单抗作免疫诱导,另一组(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的三联免疫治疗,比较两组12个月内的临床情况。结果:达昔单抗组肾功能恢复在1个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不良反应和其他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达昔单抗用于肾移植的免疫诱导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安全性和耐受性好。达昔单抗、低剂量钙调素抑制剂、皮质激素三联治疗方案是对肾移植患者有益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两种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后所用免疫抑制方案将121例肾移植分为两组,CMP方案组:环孢霉素A(CsA) 霉酚酸酯(MMH) 泼尼松(Pred),CAP方案组:CsA 硫唑嘌呤(Aza) Pred,术后观察两组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发生频率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副作用。结果 术后CMP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CAP组,而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却高于CAP组;术后半年内CMP组CsA用量低于CAP组CAP组肝肾中毒,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AP组,两组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肾移植术后CMP方案优于CAP方案;MMF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可以减少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在亲体肾移植中,采用提前口服免疫抑制剂方案或术前抗CD25诱导方案对于受体术后早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60例亲体。肾移植受体均采用钙调蛋白阻滞剂(CNI)+吗替麦考酚酯(MMF)+激素(Prednisone)三联免疫治疗,按是否应用抗CD25诱导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诱导组(I组)30例,提前口服免疫抑制剂组(以下简称提前用药组,Ⅱ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在术后3个月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况,以及两组部分病例移植1年后人/肾存活率和肌酐清除率(Ccr)的情况。【结果】诱导组2例(6.7%)和提前用药组1例(3.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1.00);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血清肌酐(Scr)及肾功能恢复情况,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以及部分移植一年后患者人/。肾存活率和肌酐清除率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亲体肾移植中,提前13服用药方案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替代抗CD25诱导方案,其远期效果及适用范围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