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震荡大鼠认知障碍的特征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 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大鼠单纯性脑震荡模型。随机分为伤后1,2,4,8,16,24d六个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2只);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脑黑质致密区(SNC)和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8d组脑震荡后1~3d大鼠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16d组和24d组水迷宫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C和VTA的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在伤后各组均不同程度增强,4d组反应最强,24d组有所减弱;24d组的SN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T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脑震荡后大鼠出现近期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2)脑震荡后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对老年性痴呆(AD)大鼠中枢胆碱能系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双侧穹隆海马伞(FF)切断模型组(模型组,复制AD模型),假手术对照组(SOC组,除不切断双侧FF以外,其他操作同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组(BMSCs组,在模型制作成功2周后,每只大鼠接受1×106个BMSCs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胆碱能神经纤维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RT-PCR检测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在FF切断术后6周,其海马ChAT阳性神经纤维的积分光密度值(1 249.71±143.25)明显低于SOC组(2 059.58±166.69,P<0.05),BMSCs组(1 807.02±133.85)与模型组相比,ChAT阳性纤维数量增多(P<0.05).模型组基底前脑神经元NGF mRNA表达水平(0.45±0.08)与SOC组(1.14±0.12)比较明显降低(P<0.05),BMSCs组(0.78±0.09)较模型组有所升高(P<0.05).结论 BMSCs移植治疗对AD模型大鼠中枢胆碱能系统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MSCs移植上调基底前脑神经元N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s,GM-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 associated protein 2,MAP -2)和胆碱乙酰转移酶( choline acetyhransterase,ChAT)的表达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GM -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66只(体重260~ 300 g),随机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60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于Tt0节段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M -1组(A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B组),每组3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3,7,14和28 d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后处死取材,每组各时相点6只大鼠。以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MAP -2和ChAT的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7d起,Tarlov评分在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优于B组。免疫荧光染色发现,A组术后各时相点MAP -2及ChAT呈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较B组同时相点明显增多(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与MAP -2及ChAT的表达呈一定的相关性;GM -1可通过增强脊髓损伤后MAP -2及ChAT的表达来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4.
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胎鼠脑神经元胆碱能表达上调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了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对原代分离培养的大鼠脑海马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胆碱能表达的调节效应。方法将从胎龄2周内大鼠脑海马和大脑皮质分离的细胞培养于含AraC的DMEM/F12培养液中,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行微管相关蛋白(MAP2)细胞化学染色鉴定。AraC作用96h后,改换成含有BMP4的培养液,继续培养10天,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从胎龄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分离出的细胞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学标志;加入BMP4组的ChAT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未加BMP4的对照组(13.3%±1.37%,6.44%±0.81%,P<0.01)。流式细胞术也测得BMP4组的ChAT阳性细胞比率高于未加BMP4的对照组(11.48%、4.92%)。结论BMP4可体外上调胎鼠海马及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胆碱能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按组织学改进的Marmarou等的自由落体法建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模型,将SD大鼠21只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大鼠于伤后不同时间点灌注、取材,随后行常规HE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检测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神经元的表达。对照组仅行头皮切开。结果大鼠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抑制和抽搐。损伤大鼠脑组织大体病理学检查见皮层、胼胝体、脑干等部位的脑挫伤灶。在DAI后半小时始,脑组织内各结构逐渐出现β-APP阳性表达,在伤后24h达高峰,伤后24h轴索断裂征象最为常见。结论成功复制了自由落体致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DAI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轴索损伤常见部位在脑干、胼胝体和大脑皮层。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即有增加,增加趋势呈波动性,β-APP作为反应蛋白有望用于检测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大脑皮质和腓肠肌损害的差异性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烧伤组(30只),后者又分为烧伤后1,3,6,12,24h组,每组6只大鼠,制作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应用组织化学,分光光度比色法及免疫组化对两组大鼠的大脑皮质及腓肠肌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黄嘌呤氧化酶(XO),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的含量或活性及c-fos,bcl-2蛋白表达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一系列动态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 严重烧伤后大脑皮质病变较腓肠肌出现早,程度重,在烧伤后各时相点腓肠肌SDH,LDH活性显著高于大脑皮质,而XO,MPO及MDA的含量或活性则低于大脑皮质,c-fos蛋白在大脑皮质神经元持续高表达,而bcl-2蛋白在腓肠肌持续高表达。结论 严重烧伤后大脑皮质和腓肠肌损伤存在差异。能量代谢改变,脂质过氧化及c-fos,bcl-2蛋白表达程度在决定这种差异性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后脑海马细胞凋亡和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昆明小鼠56只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ACOP后1h,6h,12h,24h,3d,7d组),每组8只,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中毒组暴露于一氧化碳(CO)气体中,于相应时间点断头取脑。采用TUNEL、免疫组化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ACOP后细胞凋亡和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COP后3d小鼠脑海马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5),第7天达最高(P<0.01);caspase-3蛋白在ACOP后1h表达增加,第3天达到高峰,第7天降至正常;bcl-2蛋白在中毒后1h海马区表达增多,24h达到高峰,第7天大致正常;Bax蛋白在CO中毒1h表达增多,24h达高峰,第7天大致正常。结论ACOP后小鼠脑海马出现迟发的神经元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ACOP迟发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羧基末端PDZ结合配体(carboxy-terminal PDZ ligand of nNOS,CAPON)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脊髓横断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及原位杂交与免疫荧光技术结合的方法检测正常成年大鼠脊髓内以及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损伤段脊髓组织中CAPONmRNA的表达,采用cresylviolet染色计数脊髓组织内存活神经元。结果 CAPON mRNA在对照组大鼠脊髓内呈低水平表达于前角神经元,脊髓损伤后表达于灰质各部分神经元及白质。在损伤早期2h表达开始升高,于8h达到高峰,随后1d有下降趋势,3d时稍有上升,损伤后14d恢复至正常水平。而nNOSmRNA在损伤后2h迅速上调,于8h达高峰,随即下降至正常水平。在此过程中,有神经元凋亡现象的发生。损伤后2h存活神经元的数量即减少,随后稍有增多,但仍少于对照组,3d后存活神经元再度减少,持续至14d。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CAPONmRNA表达发生变化,提示CAPON可能通过调节nNOS的活性及亚细胞定位而影响神经元的凋亡,在脊髓损伤病理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NOS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 ,于伤后 1,3,7,14及 30d活杀取脑组织 ,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 ,研究nNOS在脑震荡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10 0g(致脑震荡砝码 )组见典型脑震荡的临床表现 ,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扩张 ,脑组织淤血、水肿 ,神经元变性、坏死 ,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nNOS蛋白和mRNA于伤后 3d表达增强 ,7d达高峰 ,14d后开始减少 ,30d仍呈阳性表达。阳性部位见于大脑皮层、海马、丘脑和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 :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 ;nNOS基因表达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可能对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验性脑出血神经元easpase一3,bel-2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48只)采用尾状核注射自体血脑出血模型,对照组(6只)为生理盐水组,正常组6只。实验组分别于术后3、6、12h,1、2、3、5、7d后处死,共8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元caspase-3,bel-2蛋白的表达。结果:出血灶形成后3h出现caspase-3阳性细胞,6h开始逐渐升高,3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3h开始有Bel-2阳性细胞表达,6h之后逐渐增多,2d达高峰,随后表达降低。结论:实验性脑出血后有神经细胞凋亡,并且与caspase-3,be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损伤周围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其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表达.方法 7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36只)、液压冲击脑创伤模型组(36只).根据处死时间,分为6,24 h和3,5,7,14 d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假手术组和脑损伤组各处死6只大鼠,取损伤周围脑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O、EPOR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结果 EPO在伤后24 h内即升高,到第3天达到高峰,并可维持2 d左右,至伤后第7天开始下降,于伤后14 d基本恢复至伤前水平;而EPOR于伤后24 h到达高峰,至伤后14 d表达量仍可维持较高的水平.结论 TBI后24 h内源性EPO及其受体的表达即开始增加,但二者的表达具有不一致性,且EPO相对受体表达具有短暂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s of erythmpoietin(EPO)and its receptors(EPOR)in the injured brain tissue ofthe ra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Methods A total of78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control group(six rats),sham group(36rats) and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group(36 rats).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6,24 hours,3,5,7 and 14days after TBI in the sham group and the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group(six rats at each time point).Then,the injured brain tissues were removed for observation of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EPO and EPOR by meaDiB of real-time PCR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EPO was increased at 24 hours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day 3 after TBI.The hish expression level of EPO could maintain for two days or so.began to decrease at day 7 and recovered to normal at day 14 after Till.While the expression of EPOR reached the peak at 24 hours after TBI and maintained hish level at day14.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s of EPO and EPOR show increase within 24 hours after TBI.In fact,the expressions of both factors are not in consistency,with more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EPO.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HSYA对MCAO2 h及再灌注1、3、 6、 9、12、24、72 h及7 d、14 d时脑组织VEGF表达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缺血2 h后VEGF在缺血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胶质细胞上表达开始增高,内皮细胞在再灌注24~72 h时表达量最高,7 d后开始下降,14 d时仍偏高.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在再灌注9~12 h时表达量最高,24~72 h时开始下降,7 d时已无表达.HSYA使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增加,并使缺血后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下降减缓.结论 HSYA具有上调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葡萄糖代谢与神经元活性的相关性,探讨2-18F-2-脱氧-D-葡萄糖(18F-FDG)micro-PET用于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潜在价值。方法 将3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以及全脑照射组,每组10只,脑照射组利用小动物精确放疗仪给予10 Gy X射线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通过Morris水迷宫(MWM)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对两组大鼠脑部micro-PET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活性标记物c-Fos蛋白在脑内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幼稚神经元标志物DCX及新生成熟神经元标志物BrdU/Neu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照射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全脑照射的大鼠在MWM定向航行实验中第2至4天的潜伏期均显著延长(t=2.179、3.393、3.219,P<0.05),MWM空间探索实验中的目标象限的探索时间百分比减少(t=3.857,P<0.01),提示全脑照射可引起海马依赖性认知能力下降;SPM分析micro-PET图像显示全脑照射组海马区域葡萄糖代谢显著降低(t=5.12,P<0.05);此外,全脑照射组海马区域神经元活性标记蛋白c-Fos的表达显著减少(t=14.22,P<0.01),幼稚神经元标志物DCX及新生成熟神经元标志物BrdU/NeuN阳性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减少(t=18.77、9.304,P<0.01)。结论 全脑放疗后海马区域的葡萄糖代谢减低,与海马神经元活性下降及神经发生减少相一致,表明18F-FDG micro-PET可以作为评估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低G重复暴露对大鼠脑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低G重复暴露的预适应作用,来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以探讨预刺激的适宜强度。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和+4Gz重复暴露(+4Gz/3min,3次/d)1d、3d和5d组(每组25只),分别于暴露后6h、1d、2d、4d和6d处死取脑,做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 各实验组+4Gz/3min重复暴露后HSP70在皮层、海马、丘脑和丘脑下部等部位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时相特点。暴露后6h各部位均有轻中度的HSP70阳性反应,暴露后1d表达至峰值,2-3d后开始明显减弱。从表达部位看,HSP70阳性反应在顶叶皮层、梨状皮层和丘脑下部表达较强,丘脑次之,海马较弱。各组HSP70表达峰值呈均在暴露后1d,但暴露1d组2d后强度明显减弱,而暴露3-5d组在2d后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即除海马外,各脑区在暴露后第6天仍有较高的表达,均未恢复至正常对照水平。结论 多天低G重复暴露诱导的HSP70表达较1d重复暴露组的表达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补剂和清剂对运动大鼠肾上腺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饲养、中药灌胃及运动训练 30天 ,第 31天进行规定时间游泳运动 ,取出半数大鼠予即刻处死、取出肾上腺及制片 (免疫组化法 ) ,剩余半数大鼠于休息 2 4小时后再予同法处死、取材及制片。结果 :游泳运动后即刻处死的三组大鼠间肾上腺c -fos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 ,而游泳运动休息 2 4小时后清剂组较对照组的肾上腺c -fos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 :在对抗体力性疲劳的效应中 ,清剂有较好的对抗肾上腺伤害性刺激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外周神经挤压神经再生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模型组;C组为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各指标与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时间、强度以及恢复均有不同,并和神经再生情况相关,提示神经性疼痛是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大鼠脑损伤后早期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观察,探讨脑外伤早期微循环障碍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 用改良Marmarous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动物模型,伤后1 h、4 h、8 h、12 h、24 h、3 d及7 d分别自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取10只大鼠取脑,5只行免疫组化、5只行荧光定量PCR测定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TM和vWF在4 h开始表达,24 h达到峰值,7 d恢复正常.假手术对照组各时段TM和vWF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是早期继发性脑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