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述窍药的分类及功效。认为头面七窍为脑之门户,内通于脑,六淫外邪可经诸窍上犯侵脑,脑病也可累及诸窍,故窍病分为窍本身之病和脑系累及之病。窍本病可用各窍之专开药治疗;脑系病累及者,以走窜通脑之品(通开药)配合诸窍专开之药治之。  相似文献   

2.
耳窍小议     
于小菊  周发祥 《光明中医》2016,(18):2630-2631
《黄帝内经》曰: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又曰:肾主耳……在窍为耳,对于《黄帝内经》中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不仅初学者惘若雾水,甚至于许多资深学者的见解也是各有千秋。笔者查阅了许多先贤学者的相关论著,对此也想阐述一下自己的微见。现试从音韵、声量以及脏窍全息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探究它们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3.
浊窍是指居人体下部的排便及排尿器官,浊窍“以通为用”,窍通是浊窍正常生理功能的体现,窍与五脏在生理病理方面具有密切联系,窍的正常功能体现是多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称为“脏窍相通”。  相似文献   

4.
《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窍 ,《说文》曰 :“窍者 ,穴也 ,空也”。《正韵》曰 :“空 ,孔穴也 ,通作孔”。窍即孔穴之意。《内经》认为 ,外在诸窍与内在五脏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说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皆有开窍之处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肝……在窍为目 ;心……在窍为舌 ;脾……在窍为口 ;肺……在窍为鼻 ;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脏与窍之间相对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内经》虽将七窍分属于五脏 ,但又强调“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在主管诸脏的同时 ,亦掌管与脏相关诸窍 ,因而 ,除舌 (口 )窍…  相似文献   

5.
诠释心之窍与心藏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登本 《河南中医》2005,25(1):11-12
《内经》认为,心之窍为舌、为目、为耳,历代独立为解虽然亦通,但缺乏应有的深度,如果将三者与心藏神,心有“任物”、“处物”作用加以综合考察则不难发现,心之窍为舌、为目、为耳是在心藏神的思维背景下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在糖尿病病程的发展变化中,病变波及多个脏腑,容易伴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不乏许多官窍的病变。“窍”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被首次提出,该书对官窍和脏腑的关系进行了诸多阐述,窍的病变自古以来也有许多研究,通过对比发现,除单纯以官窍为原发病的疾病以外,糖尿病导致的官窍病变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因此对其的研究也变得越发重要。笔者基于《内经》所述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通过整理归纳,发现窍的病变贯穿糖尿病发病的始终,故提出“糖尿病窍病”这一理论,文中从疾病的角度分析了糖尿病导致窍病的相关病理过程,希望能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且在已有的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糖窍理论研究“从窍治疗糖尿病”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连增林 《陕西中医》1990,11(8):355-356
本文从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阐述了诸窍与人体的关系。认为:窍道通畅是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的关链,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五脏主五窍是《内经》五脏与面部官窍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其它五脏与面部官窍关系的不同观点则反映了五脏与官窍的紧密关系,即五脏中的每一脏和面部官窍都存在相互关联。分析这些不同观点的理论渊源,验证了《内经》是具有各家学说性质的一部典籍,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不同观点,探讨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筋骨脉肌皮"五体"以及咽喉舌肛胞诸窍分别与不同脏腑相应.其有病各涉有关脏腑.对此,<内经>论述颇详,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一般说来,脏病属虚寒、腑病属实热之论居主导地位.但南北朝至隋代的医学著作虽宗<内经>之旨,但对体窍与脏腑相应关系以及其病所属脏腑虚实寒热之说却别具一格.其中,尤以脏病为热、腑病为寒为特点.该观点可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以下分别简称<千金>、<外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心寄窍于耳”的临床报道、实验研究及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综述“心寄窍于耳”的研究进展,对“心寄窍于耳”的理论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探讨,旨在论证“心寄窍于耳”理论的科学性,深入探求心与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病在下窍上宣肺属于下病上治范畴,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主气血津液之行,倘肺气郁闭,气血津液滞而不行,在下之窍亦会闭而失其通泄之常度。凡下窍闭塞不通之疾,如魄门、溺窍、精窍之窍机闭而不开,皆可依开宣肺气之法以论治。如溺窍闭而不开,可借“开南牖以求北风”之法以治,实为宣肺气以通利溺窍之法;魄门闭塞不通,可用开提肺气以通魄门之法以治;男子精窍不启,可取开肺气以启精关法以治;女子精窍不通,可施宣肺气以通胞脉之法以治。病虽有三窍之不同,法可取上宣肺气之一谛,皆是病在下窍上宣肺之理哉。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多篇提及心与七窍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开窍于耳、目者心之使、心与鼻相关等.诸多不同说法并非众医家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黄帝内经》基于整体观念构建的以经络为生理基础、临证为病理依据的多脏连多窍的理论体系.突出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主导地位和心藏神的重要作用.人体七窍各司其职,均是在心神的调节之下,诸窍功能是...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对窍的认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且内容丰富.《黄帝内经》将窍称为七窍九窍上窍下窍等,一般指头面五官七窍及前后二阴.开窍法是基于窍的理论及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治疗人体某种窍病的方法,注重窍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调节阴阳气血平衡.当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文章对近20余年开窍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铎  范军  张曾譻 《光明中医》2020,(22):3531-3533
慢性鼻窦炎与多种肺系炎性病变存在明显相关性,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对于上述疾病的控制及减少复发产生积极影响。"联合气道疾病"观点,逐渐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张老依托中医理论,提出"脏窍并治"的理念,以此对肺系炎性疾病进行论治,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性瘫痪是中枢系统疾患,笔者结合中医典籍与现代研究提出本病归属神明病变范畴,提炼出元真、五神脏、脏窍三个与本病最密切的核心组分。元真是立命之本,充养五脏六腑,荣养神明灵机;五神脏是生机之枢,运转清灵脏气,主宰神明活动;脏窍是神机之要,维持灵窍通利,调节神明出入。三者协调作用使神明顺转,保障儿童正常发育。元真不足,五神脏不和,脏窍不畅是发病的关键环节,可以单独为患,也可以互相影响,整体受累,导致神机闭塞。治疗以通法为原则,补充亏虚元真恢复营垒,安和紊乱脏腑恢复神明顺转,开通郁结脏窍恢复神机出入,综合调理神明功能,提高中枢自我调节能力,辅助本病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等脑血管病变,多概括为中医的中风、眩晕等病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学研究多概括为肝风内动,肝阳上亢,风痰上扰,肝火上扰,气虚血瘀等。依此辨证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并收到了很好的疗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及工作环境的变化,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异变,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耳聋指原因不明的突然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近年疾病发生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基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心寄窍于耳”理论,从心主血脉以使耳听、心主藏神以助耳聪、心与耳经络联系、心与耳生理特性阐述心与突发性耳聋的联系。文章将突发性耳聋病机分为心气血虚、心神失养、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四方面,深入探讨从心论治突发性耳聋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因心血管疾病是突发性耳聋易感因素之一,可引起内耳血管痉挛、受压,内耳缺血、缺氧,毛细胞及听觉神经损伤,故积极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可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现代医学临床应用心寄窍于耳理论治疗耳聋,多集中于局部针灸、循经取穴及中药方面。文章探讨从心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期进一步为临床从心辨证论治突发性耳聋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痘疹心印·验鼻》以"鼻为肺之窍"领起全文,按痘疹病程各个阶段,对出现在鼻子的症状及与其相对应的疾病的病机、治疗方法进行阐述。认为火邪是病因,因鼻为肺之窍,火热灼伤肺气而导致鼻部的各种症状的出现,肺气损伤又导致皮毛的干枯。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中医治疗脑病的方法,提出邪阻脑窍,脑窍泛指耳鼻目口等七窍,介绍用药规律,举验案数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内经》中“心在窍为舌”、“开窍于耳”这一理论的探讨分析及作者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的体会,认为这是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实践形成的,它对于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不能轻意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