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评价胰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取20只荷瘤鼠制作人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组(10只鼠)分别在肿瘤种植后第15天和22天向腹腔内给予阿瓦斯汀(10mg/kg)治疗,对照组(10只鼠)给予生理盐水.在肿瘤种植后第28天行平扫和三期增强(延迟时间分别为10 s、20 s和1 min)CT能谱扫描.基于碘-水对,测定肿瘤边缘和中心以及肝脏的碘含量,CT检查后取瘤体标本分析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肿瘤增殖指数和Bcl-2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腹腔注药后实验组肿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慢;CT能谱检查三期增强扫描时实验组和时照组肿瘤边缘的的碘含量均高于肿瘤中心,实验组肿瘤边缘和肿瘤中心各期扫描增强时的碘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VD、肿瘤增殖指数和Bcl-2凋亡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各期肿瘤边缘碘含量的标准化值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955,0.837和0.961,P均<0.05).结论:CT能谱成像能够在活体内进行肿瘤碘含量的测定,能敏感地检测肿瘤内碘含量的变化,反映肿瘤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可以作为评价活体内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兔VX2肝移植瘤无水酒精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 15只日本长耳大白兔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接种VX2肝移植瘤,对照组5只兔于肿瘤接种后14 d行肝MSCT灌注扫描后牺牲,取肿瘤边缘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实验组10只兔于肿瘤接种后14 d行MSCT灌注扫描后行开腹肿瘤内无水酒精介入治疗,再于介入治疗后3及30 d行CT灌注扫描,牺牲后取肿瘤边缘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比肿瘤边缘组织CT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和肝动脉灌流量(HAP)的变化规律.应用重复测量方法比较实验组兔无水酒精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MVD结果,对照组灌注参数与MVD结果比较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肿瘤周边区治疗前、治疗后3及30 d BF分别为(280.62±59.87)、(322.03±86.94)、(177.05±75.%)ml·min-1;HAF分别为0.59±0.08、0.89±0.12、0.23±0.07;HAP分别为(189.26±25.46)、(251.57±31.78)、(40.90±5.17)ml·min-1·m-1.治疗后3 d H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30 d较治疗后3 d BF、HAF、HAP均降低(P均<0.05);治疗后30 d较治疗前BF、HAF、HAP均降低(P均<0.05).对照组移植瘤种植后14 d BF、PS、HAF、HAP与MV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6、0.726、0.870、0.889,P<0.05).实验组介入治疗后30 d MVD(21.8±3.5)条/高倍视野(HP)较对照组MVD(43.9±4.0)条/HP减低(t=12.271,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评价兔VX2肝移植瘤无水酒精介入前后的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代替MVD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正摘要目的评价CT能谱成像在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AG-013763治疗兔VX2肝癌疗效中的价值。方法使用能谱成像模式对23只VX2肝癌的荷瘤兔进行动脉期(AP)及门静脉期(PP)CT扫描。治疗组(17例)的肿瘤碘浓度(IC)经主动脉校准后的碘浓度(n IC)在不同时间点(基线,治疗后2、4、7、10 d)进行组内比较,同时与对照组(6例)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肿瘤大小、坏死部分(NF)、微血管密度(MVD)和n IC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组n IC相对于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胰腺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能量CT双期增强扫描,经双能软件处理得到胰腺癌能谱曲线图,并计算出曲线斜率。根据能谱曲线获得最高对比噪声比(CNR)值并与70Ke V CNR值比较。结果本组胰腺癌动脉期和实质期胰腺癌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769、1.0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实质期最高CNR值(73~74ke V单能量图像)分别为(3.0±1.4)、(2.1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CNR值与70Ke V 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所得能谱曲线斜率可以半定量分析胰腺癌组织衰减特征,动脉期可以获得胰腺癌高CNR值的单能量图像,能谱成像在胰腺癌的诊断中有潜在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MVD及Ki-67的表达和CT能谱成像的相关关系。方法术前行CT能谱成像且经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证实为NSCLC患者48例,采用Max Vision快捷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MVD及Ki-67的表达。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观察MVD和Ki-67的表达与CT能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MVD值与碘浓度呈正相关(r=0.31,P=0.032),与水浓度呈负相关(r=-0.29,P=0.042),与能谱曲线斜率呈正相关(r=-0.30,P=0.038),与40Ke V对应的CT值无相关关系。NSCLC组织内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和表达等级与碘浓度、水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40Ke V对应的CT值均无相关关系。结论 NSCLC 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对与肿瘤血管生成状态的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判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方面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定量分析双源CT灌注扫描各参数在索拉非尼靶向治疗大鼠肝癌模型前后的变化特点,评估各灌注参数与MVD及VEGF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荷瘤大鼠3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6只),对照组(8只).分别给予索拉非尼及含等剂量溶剂的生理盐水20 mg/d,共灌胃21 d.治疗前后应用双源CT分别进行灌注扫描,观察2次灌注参数及肿瘤最大径的变化,第2次扫描结束后行HE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实验组大鼠治疗前后肝癌区BF、BV、pBV、ALP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MPI、PVP、HPI等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肿瘤区域所有灌注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平均约为(0.828±0.319) cm和(0.573±0.435) cm (P=0.000),对照组肿瘤治疗前后最大径平均约为(0.816±0.401) cm和(1.370±0.332) cm(P=0.005).(3)MIP、ALP分别与VEGF及MVD呈正相关.结论 双源CT灌注扫描能够作为一项非侵袭性替代参数来评估经索拉非尼治疗后大鼠种植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的多层螺旋CT 3期扫描影像学特征,并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癌三期扫描增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79例患者(f-AIP 19例,胰腺癌30例,正常胰腺30例)的多层螺旋CT 3期(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测定f-AIP病灶、胰腺癌病灶、f-AIP和胰腺癌组中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分别对f-AIP和胰腺癌病灶增强后各期的CT值、f-AIP组和胰腺癌患者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及正常胰腺组的胰腺实质各期CT值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探讨最佳延迟强化值(CT值肝脏期-动脉期)对胰腺癌和f-AIP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平扫期f-AIP与胰腺癌病灶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306),增强后f-AIP病灶各期平均CT值均大于胰腺癌组(P<0.05);动脉期及门脉期f-AIP和胰腺癌病灶CT值均小于正常胰腺实质(P<0.05);肝脏期f-AIP病灶CT值与正常胰腺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胰腺癌病灶CT值小于正常胰腺。在平扫期和增强各期各组胰腺实质CT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5,0.204,0.112,0.112);延迟强化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延迟强化界值为28HU时对f-AI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100%。结论:f-AIP的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3期扫描增强特征不同于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当延迟强化值≥28HU时,诊断为f-AIP的特异度为100%。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的碘(水)浓度值评估脂肪肝和肝岛血供的价值。方法:搜集行能谱CT扫描且诊断为脂肪肝及肝岛的20例患者。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分别测量同一患者脂肪肝背景和肝岛的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混合能量CT值及碘(水)浓度值,计算混合能量CT值及碘(水)浓度值的三期增强率。使用Bland-Altman图、直线回归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比较脂肪肝与肝岛平扫、三期增强扫描的混合能量CT值及碘(水)浓度值的差异,比较脂肪肝与肝岛混合能量CT值及碘(水)浓度值三期增强率的差异。结果:两位观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很好(ICC>0.75)。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肝岛的混合能量CT值和碘(水)浓度值均高于脂肪肝背景(P值均<0.001);脂肪肝与肝岛的混合能量CT值三期增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P<0.001);脂肪肝与肝岛的碘(水)浓度值三期增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55、P=0.279、P=0.279)。结论:单源双能CT能谱成像碘(水)值增强率评估脂肪肝与肝岛血供更可靠,证实肝岛与脂肪肝血供状态一致,为临床上鉴别肝岛与不典型乏血供肝脏肿瘤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肾盂癌和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70.2±11.7)岁]肾盂癌及26例[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67.3±11.7)岁]肾癌,所有病人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人的CT表现,测量并计算病人各期肿瘤/皮质CT比值及肿瘤-皮质CT差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期CT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肾盂癌病人动脉期及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均低于肾癌病人(均P0.05),2组病人平扫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盂癌病人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低于肾癌病人(P0.05),而2组病人平扫、动脉期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盂癌及肾癌的三期增强扫描CT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皮质CT比值对两者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分析检测大鼠C6胶质瘤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邻近脑组织侵袭范围的准确性,为恶性胶质瘤手术导航提供新的动态检测方法。方法 15只雄性Wista大鼠右侧基底节区种植C6胶质瘤细胞后观察并记录体征及饮食状况。荷瘤术后第12天能谱CT扫描后心脏灌注取脑固定制作病理切片进行HE及ki67染色。在GE公司AW4. 6工作站对肿瘤中心层面薄层图像数据后处理分析,测量肿瘤中心、外周及邻近脑组织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碘含量。应用SPSS 17. 0统计学分析软件分析肿瘤不同区域能谱CT各参数检查值与ki67的差异的相关性。结果 15只荷瘤鼠1只死亡,1只荷瘤失败,其余13只纳入本研究。能谱CT结果显示瘤体与邻近脑组织在65KeV可获得最佳对比噪声比,肿瘤液化坏死区、实性区、周边区及正常脑组织单能量X线衰减曲线存在显著差异,曲线斜率分别是0. 24±0. 46、1. 81±1. 09、0. 8±0. 43、0. 11±0. 27(P 0. 01),65KeV CT值分别是27. 2±4. 51、103. 18±35. 48、65. 19±13. 72、38. 07±7. 36(P 0. 01),碘浓度分别是2. 41±3. 86、32. 67±63. 27、6. 76±3. 66、1. 06±2. 35(P 0. 05),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与曲线斜率、65KeV CT值(P 0. 01)及碘浓度(P 0. 05)具有相关性。结论能谱CT单能量图、能谱曲线及碘基图有助于大鼠C6胶质瘤邻近脑组织受侵袭范围的确定;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及碘含量斜率与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具有相关性,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评价恩度单独及恩度联合阿瓦斯汀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效。方法:将18只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皮下接种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6)、恩度单独给药组(n=6)和恩度联合阿瓦斯汀给药组(n=6)三组,DCE-MRI结合病理学方法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其渗透性。结果:给药7天后,对照组肿瘤体积为(0.85±0.25)cm3,恩度单独给药组为(0.37±0.17)cm3,联合给药组为(0.16±0.03)cm3(F=24.455,P=0.000);对照组血管功能参数Ktrans、Kep、Ve及iAUC分别为(0.11±0.03)min-1、(0.67±0.54)min-1、(0.35±0.12)、(13.28±4.25),恩度单独给药组分别为(0.06±0.01)min-1、(0.40±0.25)min-1、(0.31±0.09)、(7.33±3.93),联合给药组分别为(0.04±0.02)min-1、(0.27±0.12)min-1、(0.36±0.19)、(4.29±3.53),给药组Ktrans及iAUC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5.257,P=0.000;F=8.197,P=0.004);对照组微血管密度(MVD)为(14.24±3.38)条/高倍视野,恩度给药组为(8.88±1.86)条/高倍视野,联合给药组为(6.47±1.78)条/高倍视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1.305,P=0.00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组VEGF呈低表达,对照组呈高表达。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对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与病理学结果具有一致性,DCE-MRI具有实时动态、无创等优点,能早期监测肿瘤生长、评价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与Survivin、VEGF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Survivin、VEGF以及MVD表达情况,将MSCT强化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36例HCC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9.4%(25/36),VEGF表达阳性率72.2%(26/36)。26例VEGF表达阳性的HCC中,20例Survivin表达阳性,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②HCC的MSCT征象中肿瘤大小及瘤体中心有无坏死与Survivin、VEGF的表达无关(P>0.05)。有静脉癌栓组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无癌栓组(P<0.05)。边缘不清、有静脉癌栓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边缘清楚、无静脉癌栓组(P<0.05)。MVD值表达与VEGF表达相同。结论:Survivin、VEGF及MVD在HCC呈高表达且三者密切相关,HCC的MSCT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Survivin、VEGF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判断HCC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变扫描视野是否会对双能CT能谱成像(GSI)时CT值的测定及物质分离的计算产生影响。方法:取清洗干净后消毒灭菌的试管17支,分别注入蒸馏水及不同浓度碘对比剂。17个试管的碘浓度分别为0、0.1、0.2、0.3、0.4、0.5、0.6、0.8、1.0、2.0、3.0、4.0、5.0、6.0、8.0、10.0和20.0mgI/ml。采用GE Discovery 750HD CT扫描机,宝石能谱成像(GSI)方式,扫描视野分别选取大(A组)和中等(B组)各扫描一次,共余扫描参数2组相同(转速0.8s/r,螺距0.984,探测器宽度40mm)。在混合能量、水基和碘基图像上分别测量每组试管的CT值、水及碘含量。ROI选取在试管长轴位的最大截面,大小约392mm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视野的图像,物质分离计算所得碘含量与真实值之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A组r=0.9995,B组r=0.9996,P<0.001)。17个试管A组扫描测量平均CT值为(86.86±131.78)HU,平均水含量为(977.14±10.54)mg/ml,平均碘含量为(3.91±5.37)mg/ml;B组扫描测量平均CT值为(106.89±141.51)HU,平均水含量为(994.39±12.35)mg/ml,平均碘含量为(3.82±5.59)mg/ml。两组CT值及水含量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碘含量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双能CT能谱扫描能够反映不同浓度碘溶液中的碘含量并能进行定量分析,改变扫描视野可以影响混合能量图像中CT值的测定,但对物质分离计算中碘含量的测定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癌30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所得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应用perfusion软件分别测量胃癌CT灌注各参数值,包括相对血容量(relative blood volume,rBV),增强峰值(Peak enhancememimage,PEI),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enhancement image,TIP);用癌组织切片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Y-D),分析胃癌的MVD与CT灌注成像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0例胃癌的rBV、PEI、TIP平均值分别为:(22.40±6.33)ml/100g,(33.15±9.68)HU,(26.25±4.11)s,MVD计数为(13.63±8.19)条/高倍视野。胃癌rBV、PE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和0.65(P〈0.05);TTP与MVD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42(P〈0.05)。结论:胃癌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rBV值、PEI值和TTP值与MVD计数存在相关性,CT灌注参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活体的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措施,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VX2肿瘤生长过程中微血管生成情况,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MSCT灌注值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8只荷瘤大白兔分别于肿瘤生长第7、14、21、28天行MS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肿瘤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于第7、14、21、28天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不同时间段灌注值比较行方差分析SNK均数比较,各项MSCT各灌注指标与MVD计数之间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肿瘤生长大小分别为(14.1±2.9)mm、(27.7±4.5)mm、(39.5±8.3)mm和(52.5±7.8)mm,第7天MSCT灌注值BF为(135.10±13.08)ml/100g/min,其余灌注参数分别为PEI(73.11±5.25)HU,TTP 18.57±1.38,BV(45.0±2.53)ml/100g,至第28天,相应灌注值为BF(46.05±7.55)ml/100g/min、PEI(70.25±6.25)HU、TTP(35.90±1.90)s、BV(51.63±4.77)ml/100g,第7、14天的CT灌注值与第21、28天灌注值中的BF和TTP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4次灌注中的BV和PE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T灌注值中的BV与MVD存在相关性,PEI与MVD存在弱相关,BF、TTP与MVD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兔VX2肿瘤灌注值BF在生长早期较高,随肿瘤生长灌注值BF下降。肿瘤BV值和PEI值与VX2肿瘤血管生成存在相关关系,MS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VX2肿瘤微血管生成特征以及肿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微血管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析动态增强核磁(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获得的各项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以探讨DCE-MRI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只裸鼠结肠癌模型连续3d行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动态观察反映血管功能的各项定量参数,对比剂容积转移常量Ktrans ,反流速率常数Kep ,血管空间容积分数Vp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 ,分别在第二天、第三天核磁扫描结束后各处死11只,将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计分,将 MRI 各参数与免疫组化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Ktrans、Kep各时间段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e、Vp 各时间段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trans和Kep两个参数分别与 MVD计数表达间有正相关(r=0.809,P<0.001;r=0.598,P=0.014),Ktrans与PCNA计分有正相关(r=0.712,P=0.006)。MVD计数、PCNA计分两者之间也有正相关(r=0.687,P=0.021)。结论:DCE-MRI 技术中的定量参数Ktrans、Kep可作为影像生物标记物无创性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朱斌  袁蕾  张冰  李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9):1158-1161
目的:探讨同一次检查中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及T1WI动态增强成像的联合应用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价值,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其相关性。方法:37例乳腺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后进一步行T1WI动态增强成像,对灌注及动态增强各参数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图像及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结果:乳腺肿块37例,乳腺癌21例,乳腺良性病灶16例,应用T2WI首过灌注成像,良恶性组早期信号强度丢失率之间重叠很少,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5%;较T1WI动态增强组(敏感性47.6%,特异性为68.7%)提高;恶性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与微血管密度MVD有明显正相关性(r=0.502,P〈0.05),最大信号强度下降时间与微血管密度无明显相关性。良性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最大信号强度下降时间与微血管密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T2WI灌注成像表现与病理特征相符,在乳腺癌血管生成的评价方面有重要价值。联合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及T1WI动态增强成像能够提高乳腺肿瘤的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能谱CT能谱分析对判断透明细胞肾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透明细胞肾癌的能谱参数,包括碘含量、标准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所有病例分为两组:A组与B组.A组,即高分化组,包括核分级Ⅰ级及Ⅱ级;B组,即中低分化及未分化组,包括核分级Ⅲ级及Ⅳ级.其中A组13例,B组10例.结果 两组之间皮质期及实质期的标准化碘浓度、皮质期与实质期碘含量、标准化碘浓度的差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各期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宝石能谱CT能谱分析可初步判断透明细胞肾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乏血供肝转移瘤超声造影(CEUS)血流灌注特点及其与CT增强扫描的差异。方法:选择CT增强扫描提示为乏血供肝转移瘤的12例(20个病灶)行常规超声及造影检查。二维超声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边界、内部回声;CEUS观察病灶各期的强化模式、强化水平,重点观察动脉期(0~25s),并与CT增强扫描进行比较。结果:12例共20个病灶,CT增强扫描动脉期:1个病灶轻度增强(5%),11个环形强化(55%),2个不均匀强化(10%),6个无强化(30%)。CEUS动脉期:11个病灶弥漫性均匀强化(55%),7个环形强化(35%),2个不均匀强化(10%)。结论:CEUS显示乏血供肝转移瘤动脉期血供情况优于CT增强扫描;对于CT增强扫描怀疑为乏血供肝转移瘤患者,尤其是单发转移瘤,CEUS检查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岳文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2):158-161
目的:研究肺肿瘤血供富乏的多层螺旋CT(MSCT)血管三维重组表现和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探索方便准确评价肺肿瘤血管供应富乏的新方法,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MSCT血管三维重组计数和瘤体外科手术标本MVD计数两种方法进行血管计数结果对比,分析两者相关性。分析比较肺肿瘤外科手术瘤体标本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值差异。结果:肺恶性肿瘤组织平均MVD值(27.74±3.94)条/高倍目镜(high power lens,HP),明显大于正常组织的MVD值(17.23±6.52)条/HP(P〈0.01)。肺肿瘤血供的MSCT三维重组平均(24.72±2.91)条/cm^2大于正常肺组织血管MSCT三维重组平均为(13.37±3.21)条/c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三维重组血管计数与手术瘤体标本CD34微血管密度计数比较,二者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能正确反映瘤体组织供血特点,为临床介入治疗手术选择,准确判定瘤体灌注区域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