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后出血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成功接受OPCAB的患者130名,术后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 (A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AC组)。两组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组59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AC组71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d。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术后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血及血制品使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AC组胸腔引流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76±382.88ml vs 1057.96±475.32ml,P=0458)。A组和AC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13±261.48ml vs 469.12±249.45ml,P=0.914)。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或严重的胸外出血情况。结论OPCAB术后早期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导致术后出血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的出血、输血和术后1个月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由同一组术者实施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4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d以上)的患者198例(阿司匹林组,组1),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术前第3天的患者53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组2),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5d以上的患者229例(对照组,组3).比较3组的术中、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二次开胸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组2明显高于组1和组3[(827±216) ml与(416±135) ml、(265 ±85)ml,P<0.05)],组1虽然高于组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住院死亡、卒中及心肌梗死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CABG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d会增加术后失血量,术前应用阿司匹林不会明显增加围术期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术前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 围术期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6例年龄在65~83岁的OPCABG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情况,分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C 组)216例,单纯应用阿司匹林组(A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本资料,术中、术后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术中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使用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与手术出血量相关的因素.结果 两组术前临床资料中AC组比A组年龄稍小,AC组比A组血小板计数少,AC组比A组凝血指标稍短,但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与A组相比,AC组的手术中血浆用量少(P=0.000),术中血小板用量多(P=0.013).两组手术时间、术中移植血管数、术中失血量、红细胞用量无差异.术后情况,与A组相比,AC组引流总时间长(P=0.002),术后住院天数要短(P=0.005).两组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小时红细胞用量,24小时血浆用量,24小时血小板用量,24小时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总血浆,术后总血小板用量,术后ICU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以及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抗血小板治疗类型因素对术中失血量(r=-0.044,P=0.996)无显著相关性.手术时间因素与术中出血量低度相关 (r=0.262,P=0.000).结论 65岁及以上患者OPCABG术前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相比不增加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血制品用量,不增加手术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CABG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阿司匹林组,每组34人.氯吡格雷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只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研究随访时间内(一年)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等的发生比率.结果随访时间内氯吡格雷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5.88%*、5.88%、2.94%*、2.94%)与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4.7%、8.82%、17.6%、5.88%).两组比较中桥血管堵塞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术后接受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MI)、桥血管堵塞的发生率,桥血管狭窄及出血比例亦有所下降,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更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比较3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早期对患者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6月~2010年3月期间,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在笔者医院行OPCAB手术的180名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分别口服3种抗血小板方案,比较3组术后早期凝血功能、引流量、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之间在术后引流量、凝血功能(术后第10天)、血小板数量(术后第5天、10天)、血小板聚集率(术后第5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第10天)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术后第10天联合用药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单用氯吡格雷或阿氯联用在OPCAB术后早期的应用均较安全。在术后第10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单用一种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行冠状动脉(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且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214例术后1年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17例术后服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ISR的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组男性患者比例(88.2% vs 76.6%, P<0.001)及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比例(35.3% vs 0.9%, P<0.001)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1年,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西洛他唑组与阿司匹林组IS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 vs 12.1%, P=0.06);西洛他唑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与阿司匹林组无统计学差异(5.9% vs 6.1%, P=0.974);两组其他冠脉病变进展需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患者比例亦无明显差异(17.6% vs 15.4%, P=0.734)。结论 对于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的患者,使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与传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SR效果相当。对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人群,可考虑使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观察因冠心病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PCI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方法:人选2013年3月~6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行PCI术的患者103例,根据病情分为UA组及SA组。其中UA58例,SA45例。2组患者在糖尿病、PCI支架置人个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CI术前24h口服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PCI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术后24h测定血栓弹力图,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UA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66.41±17.24)%,阿司匹林(79.36±14.61)%;SA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74.65±16.24)%,阿司匹林(84.71±11.44)%。UA组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均低于SA组(P〈0.05)。结论:PCI术围手术期,UA患者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低于SA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ACS非血运重建患者长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ACS非血运重建患者84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n=44)及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B组,n=40)。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联合抗血小板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后,75 mg/d维持。两组患者随访1~4年,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抗血小板组非致死性MI、复发性心绞痛及因症状性心肌缺血再住院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死亡率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亦低于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给予较长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较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可进一步受益且服药安全性并未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替罗非班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种不同紧急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支架辅助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按紧急抗血小板药物分为两组,A组为术前紧急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静推,维持剂量泵入24 h后,改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口服3个月;B组为术前紧急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口服或鼻饲,术后24 h续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口服3个月。对比两组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出血率、梗死率、死亡率及NIHSS评分差异。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胃肠道出血率和NIHSS评分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梗死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支架辅助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术前负荷剂量及术后24 h维持剂量替罗非班与负荷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顿服相比,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n=57)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51).比较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脏超声指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2 h、1 d、3 d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 3级比重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8~20 h CK-MB水平和CK-MB达峰时间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4周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随访6个月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