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惠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乙脑监测系统报告数据,分析惠州市1990-2007年乙脑流行特征。结果惠州市1990-2007年共报告乙脑病例59例,死亡7例,乙脑年发病率为0~0.664/10万。乙脑发病集中在6-7月,占总病例数的86.40%;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9岁病例占86.40%;2003年以来的病例中66.60%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预防控制乙脑应以抓好乙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为根本,建议每年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重点做好农村和城郊地区的防蚊灭蚊工作,同时加强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2003-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 深圳市宝安区2003-2007年共报告麻疹205例,年发病率为1.93/10万~11.41/10万;常住和流动人口发病分别为159和46例,各占77.56%和22.44%,常住人口中外来工病例占42.14%(67/159);205例中<8月龄儿童发病13例,占6.34%,≥18岁136例,占66.34%,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5.61%(32/205),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4.39%(173/205). 结论 人口频繁流动和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回升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强化免疫活动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时期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不同时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52年以来乙脑疫情资料,按照乙脑自然流行期(1952-1978年)、推广使用乙脑灭活疫苗期(1979-1986年)、计划免疫使用乙脑灭活疫苗期(1987-1990年)、计划免疫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期(1991-2007年)四期分析乙脑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乙脑疫苗接种率、病例免疫史、病例及媒介监测等资料,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海南省不同时期中以乙脑自然流行期年均发病率最高为7.12/10万,死亡率0.89/10万;推广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期年均发病率最低为0.11/10万,死亡率0.01/10万.海南省于2002年开始建立乙脑监测系统以来,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标本采集率达到92.8%,确诊病例发病率波动在0.05/10万~0.2/10万之间,确诊病例中86%无明确乙脑疫苗免疫史;2004-2007年乙脑疫苗年均保护率为95.69%.海南省媒介密度高,宿主动物中猪乙脑感染率从4月持续到10月呈上升趋势,个别监测点感染率高达99.3%,媒介密度和宿主动物感染呈反向曲线分布.结论 海南省应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对保护易感儿童,降低乙脑发病率.控制流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及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乙脑的流行趋势和特征,评价疫苗接种效果,为探索有效的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收集统计各年份广西疾控中心的乙脑疫苗出库量,对乙脑流行趋势和疫苗接种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0年广西共报告乙脑病例8147例,死亡617例,年均发病率为0.85/10万,年均病死率为7.02%;乙脑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个别年份波动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河池、玉林、百色、贵港、钦州等市,5~8月份为流行季节,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1990~2007年连续采取以乙脑疫苗应急接种为主的防控措施,200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全区乙脑的流行强度明显减弱,流行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小.结论1990年以来广西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表明采用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及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乙脑疫情得到控制,但某些年份发病率波动较大,存在局部暴发流行的隐患,仍需采取常规计划免疫与流行季节前突击接种相结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陕西省汉中市2007-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乙型脑炎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病例定义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汉中市2007-2013年乙型脑炎监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汉中市2007-2013年共报告乙型脑炎58例,报告年发病率波动在0.34/10万~0.03/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0.21/10万,病死率3.4%,2009年出现流行高峰,发病率达0.49/10万,2010年后下降。病例散发在全市的10个县区农村,以洋县、宁强居多,各占总病例的24.14%。发病季节集中在7~9月,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和学生为主,其中,1~6岁占56.9%,7~15岁占20.7%。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79.3%,其中≤15岁以下儿童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56.9%。病例临床分型极重型占10.4%,中、重型各占36.2%,轻型和未分型病例各占8.6%,这些病例中有2例死亡,其余经治疗大部分恢复正常。结论 2007-2013年汉中市乙脑发病趋势呈波动性下降,地区分布广,病例多散发于农村1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与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全有关,因此切实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扎实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是降低汉中市乙型脑炎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7年贵港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贵港市2007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乙型脑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个案表,对辖区内报告的乙脑病例进行调查;运用Execel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分析。运用ELISA检测急性期病人血及脑脊液中的抗乙脑IgM抗体。结果贵港市5月30日到7月8日共报告71例病例,全部发生在农村,学龄前儿童占92.96%,有免疫史的占25.35%,无免疫史的占74.65%,死亡3例,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确诊。结论贵港市乙型脑炎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年龄特征,呈高度散发性,农村蚊虫密度高,乙脑疫苗接种率低,乙脑易感儿童的积累,是引起流行的主要原因,建议把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光山县200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监测,分析乙脑流行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个案调查资料、实验室反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全县共报告乙脑32例,发病率为4.05/10万;病例呈散在分布;(7、8)月份为发病高峰;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100%(32/32)。男女性发病比例为l.46∶1;有免疫史的占31.25%(10/32),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56.25%(18/32)、12.50%(4/32)。实验室检测乙脑IgM抗体阳性率为44.44%(12/27),实验室诊断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37.50%(12/32)。结论建立并提高乙脑监测及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水平,提高乙脑疫苗有效接种率,清除蚊虫孳生地,做好宣传教育,搞好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资料,分析2007年连云港市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7年共报告乙脑13例,乙脑发病年龄均(10岁,男女性发病比例为3.33∶1,病例集中发生在8、9月,有免疫史的6例,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7例。乙脑病例中11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2例为临床诊断病例。结论防制乙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尤其应对高发地区的≤10岁儿童开展乙脑疫苗的查漏补种,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了解2004-2013年连云港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防治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连云港市乙脑报告86例,死亡3例,2004年、2007年、2010年分别为3个发病高峰。报告病例主要集中灌云县、东海县;报告病例2~9岁68例,占79.07%,所有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2.58∶1。结论 2004-2013年连云港市乙脑发病呈现一定周期性,防蚊、灭蚊是防控乙脑的关键,同时做好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金华市2007--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乙脑专病报告系统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7--2012年金华市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7--2012年全市共报告乙脑病例33例,死亡1例,平均发病率为0.11/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义乌、东阳和永康市;〈15岁儿童发病32例,占总病例数的96.97%;外省流动人口占总病例数的72.73%;时间集中发生在7、8月;84.85%的患者无明确免疫史,媒介监测绝对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占63.73%。结论近6年金华市乙脑病例以外省无乙脑疫苗免疫史的流动儿童为主,因此提高流动儿童的乙脑疫苗接种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自我防护教育是控制乙脑疫情的有效手段,同时应开展媒介蚊虫和宿主动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Epidemic spac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ity’ in understanding the materialization of risk society and cultivation of risk sensibilities. More specifically it provides a cultural analysis of pathogen virulenc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by means of tracing and mapping the spatial flows that operate in the uncharted zones between the microphysics of infection and the macrophysics of epidemics. It will be argued that epidemic space consists of three types of forces: the vector, the index and the vortex. It will draw on Latour's Actor Network Theory to argue that epidemic space is geared towards instability when the vortex (of expanding associations and concerns) displaces the index (of finding a single caus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