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坚强  赵汝平  吴坚 《广东医学》2004,25(7):789-790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分型和治疗方法 ,提高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愈率。方法 对 96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B型 6 7例 ,C型 2 9例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30例 ,非手术治疗 6 6例。结果 治愈 92例 ,死亡 4例。治愈患者平均随访 18个月。皆骨性愈合 ,骨盆畸形基本纠正 ,下肢不等长超过 2cm有 3例 ,治愈率达 95 .8%。结论 应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受伤与骨折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对前骨盆骨折和合并髋臼横型骨折移位明显的患者 ,应尽可能手术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2.
张雷 《青海医药杂志》2012,42(12):17-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我科自2010年4月-2011年12月共收治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骨盆骨折复位,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1.5个月,骨折愈合,患者满意.结论:手术复位,合理的内固定可有效固定骨折,矫正畸形,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16例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6例,Tile分类:C211例,C35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应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均获得11~18个月随访,平均14.8个月,定期摄骨盆正位X线片,随访复查未发现螺丝钉和接骨板松动、断裂等现象,无骨盆环明显畸形、骨折不愈合、双下肢不等长.其中外固定钉钉道处表浅感染3例,术后骶神经症状部分恢复.根据Matta评分标准,对术后骨盆X线片进行测量,优12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7%.结论 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经皮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6例.采用Tile分型:B1型1例、B2型10例、B3型2例;C1型3例.主要固定方式为C 臂 X 线机引导下行经皮骶髂螺钉固定和经皮耻骨上支螺钉固定.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4 min;平均失血量42 mL;平均透视26次.住院时间12~31 d,平均19 d.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与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发生.16例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24.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0~21 周,平均 14 周.按Matta评分标准,骨折复位情况均为优.Majeed功能评分,优14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3.8%.结论 经皮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支架在急诊处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建立多路静脉通道,快速输血输液纠正休克,血压仍得不到稳定时,2例作骼动脉造影,1例作剖腹探查,全部急诊行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18例存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随访1.5~3a,除1例C3型骨折行二期手术内固定治疗外,17例单纯应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随访10.5mo,根据骨折复位、疼痛、步态、肢体长度、髋关节活动度等分为优、良、可、差4级,优良率为88.9%。结论骨盆外固定架急诊处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操作简单,有利于抗休克治疗,其临床疗效确切,早期稳定血流动力学,多种外科手段干预,可提高重度骨盆骨折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准确置入S1椎弓根空心钉治疗骨盆不稳定骨折,观察疗效.方法 收治2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累及骶髂复合体,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骶髂关节韧带4例,经骶骨Ⅰ区10例,累及骶骨Ⅱ区8例,累及骶骨Ⅲ区3例.25例均采用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引导术中S1椎弓根空心钉的操作,共置入28枚S1椎弓根空心钉,其中耻骨支骨折经皮空心钉固定23例,耻骨联合分离经皮空心钉固定2例.结果 术后CT及X线片示28枚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位置准确,与术前设计相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TSA及SSA.25例随访9~ 36个月,平均20个月.均无血管神经损伤,骶髂部轻度疼痛2例.25例均恢复原工作.结论 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应用下能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我院自2005年2月~2007年2月,共收治19例经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重建钢板14例,使用重建钢板联合拉力螺钉5例. 结果 术后随访5~28个月,平均15.2个月,骨折愈合,患者满意,本组骨盆骨折解剖复位15例,复位满意4例. 结论 手术复位,合理的内固定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均愈合,其18例功能评价为优。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一旦血液动力学稳定应尽早作内固定术,较保守治疗有许多优点。当前后骨盆环均有损伤时,应重点强调后方损伤的准确复位。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38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B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结果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功能评分:优占83.4%;良占8.9%,可6.7%,优良率达到占93.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38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B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固定,C型骨折应用骨盆重建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螺钉固定. 结果 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功能评分:优占83.4%;良占8.9%,可6.7%,优良率达到占93.3%.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Tile分型,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中B1型23例,B2型13例,B3型2例,C1型7例,C2型6例,C3型2例。采用骶髂螺钉、外固定架、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对骨盆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骨盆环前后环的稳定。结果:本组53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按M ajeed功能评分,其中优45例,良4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92.4%。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能够恢复骨盆的解剖结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贾燕飞  冯卫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5):564-566,F000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3年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81例。固定方法有:前环骨折采用接骨板固定;后环骨折分离采用骶骨棒,重建接骨板,松质骨螺钉,经皮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结果:81例病人全部能自主下地行走,无腰腿痛、患肢缩短等并发症。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骨盆前环、后环骨折均采用MIPO内固定技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复位质量、术后5~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前环分别为:(55.65±10.50)min、(110.50±50.41)mL,后环分别为:(45.83±6.62)min、(135.50±45.1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1.25±0.81)min,术后第3天复查骨盆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优良率为88.94%;术后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经过2次清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1个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经5~12个月随访,2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双下肢及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良率为100.00%。结论 MIPO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靠等优势,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pelvic fractures are often treated in hospitals without the capacity to implement an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RIF). This often leads to pelvic maluni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shock or even death due to uncontrollable pelvic hemorrhage and unstable hemodynamic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ole of early external fixation (within 7 days) for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32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treated with early external fixation from January 2005 to January 2010 (Tile type B: 18 cases; C: 14 cases). The study comprised 28 males and 4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2±8) years (range, 21–56 years). Of these patients, 22 were treated with emergency pelvic external fixation and 10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within 1–7 days. Fifteen cases suffered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fluid infusion and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s within the first 24 hours of these shock patients with another cohort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out early external fixation from January 1993 to January 1998.
Results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34.7±14.6) months (range, 6–66 months). Six to eight weeks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patients could walk with crutches; by 12 weeks, external fixation was removed and all fractures had healed. Seven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sequelae, including 3 patients with long-term lumbosacral pain, 3 patients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1 patient with Morel-Lavallee lesion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The 15 shock patients in this study (2005–2010 group) required significantly lower volumes of fluid infusion and blood transfusion (Pfluid=0.000; Ptransfusion=0.000) as compared to the 1993–1998 cohort.
Conclusions  The early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fixation in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patients positively affects hemodynamic stability, with outstanding efficacy as a final fixation option for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外固定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32例(Tile 分型B型18例,C型1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32±8(21~56)岁。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15例,急诊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22例中16例急诊外科或泌尿科手术,10例1-7天内应用外固定架固定,4例二期改用内固定或者外固定架结合内固定。将15例休克患者24小时内补液及输血量与1993年1月~1998年1月治疗的13例未早期应用外固定架固定骨盆骨折的休克患者补液及输血量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访34.7±14.57(6~66)个月;6~8周后扶双拐下床行走,12周后拆除外固定架,所有骨折均愈合。其中7例后遗症:3例长期腰骶痛,1例Morel-Lavallee损伤患者小腿三头肌肌力4级、胫前肌及伸趾肌肌力2级、足下垂、结肠腹壁造口术及腰骶痛,3例勃起功能障碍。本组15例休克患者24小时补液3785.0±1239.35ml、输入全血和/或成分血1030.00±546.35ml,与1993年~1998年组13例休克者24小时平均补液5801.54 ± 783.86ml/人、输血5801.54 ± 783.86ml/人对比,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补液=0.000;P输血=0.000)。 结论:外固定架早期应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对循环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亦可作为骨盆骨折最终固定物,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有效的优点,可于各级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对B1型骨折患者行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固定;对B2、B3、C1、C2型患者行骶髂关节后方入路,应用加压螺钉固定;对C3型患者行双侧连成一体的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加空心钉固定。结果:本组56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4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60 mL;根据Matta判定标准,优秀34例,良好17例,尚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1%。结论: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固定方式,以使患者尽可能地进行早期活动,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测量加例18~68岁成人骶骨,CT水平面扫描图象之最佳体表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得出结论供临床参考。临床应用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68岁,均为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分类C。型11例,C:型2例,C,型1例,术前均经大重量牵引纠正移位,仰卧位先行骨盆环经皮内固定,再取俯卧位作骶髂关节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结果通过加例CT片测量,得出标准进针点到躯干中线的距离平均为10.78cm(9.80~12.00cm),标准进针角度为61.24°(52.18~68.20°)。临床应用14例均达解剖复位,其中1例螺钉进入椎间孔1/2,有神经症状,于术后21d拔除螺钉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耻骨联合因螺钉陷入而分离。经6~24个月随访,14例骨折愈合后恢复原有工作。结论经皮空心螺钉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创伤少、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勇 《四川医学》2010,31(6):826-827
目的对比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选择掌侧手术入路或背侧入路及接骨板置桡骨掌侧或背侧的优缺点。方法内固定接骨板经掌侧手术入路置于桡骨掌侧及内固定接骨板经背侧手术入路置于桡骨背侧。结果全组62例随访9~24个月,均在6个月内骨折愈合,优38例(61%),良16例(26%),可6例(9%),差2例(4%)。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掌侧入路手术并置接骨板于桡骨掌侧,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而背侧入路手术并置接骨板于桡骨背侧效果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