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初产妇顺产后盆底肌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2007年1~4月收治的健康初产顺产妇女75例,年龄24~28岁,均为产后42天恶露干净者,盆底肌力Ⅲ级或Ⅲ级以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产后实验组产妇给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疗程,对照组产妇在家自行收肛锻炼治疗。实验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26例同意抽血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Na+-K+-ATP酶、Ca2+-ATP酶的变化,观察产妇盆底肌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后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正常(Ⅴ)Ⅰ类纤维39例,ⅡA类纤维36例,ⅡB类纤维37例,对照组0例(P<0.01);实验组产妇IGF-I治疗前后分别是(16.2±5.6)μmol/L和(37.5±7.8)μmol/L,两者比较P<0.01;Na+-K+-ATP酶和Ca2+-ATP酶治疗前分别为(0.134±0.03)μmolPi.mgprot-1.h-1和(0.5±0.12)μmolPi.mgprot-1.h-1,治疗后分别为(0.24±0.09)μmolPi.mgprot-1.h-1和(0.71±0.19)μmolPi.mgprot-1.h-1,两者比较P<0.01。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改善提高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力,其作用可能与IGF-I、Na+-K+-ATP酶及Ca2+-ATP酶的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底肌力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效果,探索其变化机制。方法选取产后42 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30例,其中顺产70例、剖宫产60例。顺产组及剖宫产组受试者用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在家中自行缩肛提肛运动康复训练。产后42 d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16次,在产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结果顺产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产后42 d)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及12个月顺产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云 《现代养生》2022,(15):1265-1267
目的 探讨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中联合应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医院进行产后恢复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间年龄、孕周、身体质量指数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36,给予常规盆底肌锻炼)和观察组(n=36,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性功能评分和盆底功能疾病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Ⅴ级比例为5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性欲望、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性交痛等性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总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进行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盆底肌张力和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能减少盆底肌相关疾病的出现,可以作为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力减退早期干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在4家妇产科专科医院选取产后6周经筛查发现存在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纳入对照组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组,治疗6周。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的3个月、6个月进行阴道内指检并经PHENIX检测仪量化评定产妇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的情况。结果:电刺激对于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均有效(P<0.001);Ⅱ类肌在治疗刚结束时无效,但在治疗结束6个月出现疗效并有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P<0.05)。电刺激对于轻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和Ⅱ类肌均有效(P<0.001),但在治疗结束后的6个月内,无明显后续持续增强肌力的效果。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轻度和重度盆底肌力减退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产妇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盆底肌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收缩能力、盆底肌电位、性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盆底肌收缩能力优于对照组,盆底肌电位高于对照组,性功能总分高于对照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盆底肌锻炼相比,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更加有效地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近期盆底肌力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3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单胎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140例,排除泌尿系感染、阴道炎症、慢性咳嗽;自愿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盆底康复室进行盆底肌力测评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盆底肌力按照Ortiz分级法,共6级(0~5级),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后肌力明显增强,治疗前产妇盆底肌力为0. 887±0. 72,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为2. 636±0. 88,产妇盆底肌力平均提高1. 749个等级,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95例,阴道壁膨出48例,子宫脱垂30例,经过治疗后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患者仅35例,阴道壁膨出33例,子宫脱垂的患者8例,两者比较治疗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力,对防治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8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持续干预至产后第8周。对比两组的盆底功能与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盆底肌电压、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Oxfor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产后第8周,观察组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早期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够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徐彩伟 《医疗装备》2022,(18):171-172
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于南昌天使妇产医院自然分娩的300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名。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持续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盆底肌功能及性生活质量[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估]。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促进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206例产后患有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后6个月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和尿失禁情况,产后并发症及术后性生活。结果 观察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显著高于对照组(t =7.31,P<0.05),而尿失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3,P<0.05),观察组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75,P<0.05)。观察组产妇腰骶痛、子宫缩复不良、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痔疮和阴道壁膨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别为3.54、15.73、4.29、11.62、7.76、6.14,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均显著提高(χ^2别为17.30、121.69,均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性生活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χ^2=2.48,P<0.05)。结论 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有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显著降低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128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产后第3天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物电刺激;产后3个月进行盆底组织器官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分级及阴道肌电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力分级及阴道肌电压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满意率高达89%,对照组为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P〈0.01).结论 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围绝经期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9月~2009年9月该院妇保科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77例,其中初产为剖宫产者36例、阴道顺产者41例,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阴道检查法对盆底肌力及有无阴道萎缩进行评价并对比研究。结果:剖宫产组盆底肌力≤3分者达77.8%(28/36),≥4分者占22.2%(8/36);阴道分娩组≤3分者达78.0%(32/41),≥4分者占22.0%(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萎缩率剖宫产组为38.9%(14/36),阴道分娩组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对围绝经期女性盆底肌力影响不明显,但阴道分娩者阴道萎缩的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提示阴道分娩对围绝经期女性的阴道萎缩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0例足月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盆底肌张力评分及尿失禁程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子宫缩复不良、子宫脱垂、痔疮及腰骶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后倾后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膀胱膨出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恢复,能有效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再生育妇女盆底功的影响,为促进产妇盆底康复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654例二胎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根据分娩方式及初产后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分为顺产未治疗组330例,顺产治疗组70例,选择性剖宫产未治疗组204例,选择性剖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产前、产后连续盆底肌锻炼干预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A组)106例与剖宫产组(B组)44例;根据产前、产后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防治将A组分为干预组(Aa组66例)与未干预组(Ab组40例),B组亦分为干预组(Ba组19例)与未干预组(Bb组25例)。产后6周、12周对以上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显著高于Bb组(P0.05),但两亚组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Bb组(P0.05)。(3)产后12周Aa组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Ba组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Bb组(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盆底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产后6~8周进行复查的初产妇4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04例)、中转剖宫产组(24例)、会阴保护组(59例)、会阴侧切组(163例)和产钳助产组(10例),运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对5组量化评估盆底不同肌纤维的肌力,对44例肌力较弱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再次进行盆底肌力评估。结果 1剖宫产组前静息状态平均肌电值高张型构成比(71.57%)明显高于会阴侧切组(47.24%),且其高张型平均肌电值(8.54 u V)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6.27 u V)、会阴侧切组(6.99 u V)和产钳助产组(5.26 u V);2剖宫产组后静息状态平均肌电值高张型构成比(72.55%)明显高于其它4组,且其高张型平均肌电值(8.26 u V)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6.65 u V)和会阴侧切组(6.76 u V);3会阴保护组和会阴侧切组快肌最大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81.36%、74.23%)明显高于剖宫产组(46.57%),且会阴侧切组低张型平均肌电值(20.68 u V)低于剖宫产组(23.44 u V);4会阴保护组和会阴侧切组混合肌平均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91.53%、92.64%)明显高于剖宫产组(73.53%),且两组低张型平均肌电值均低于剖宫产组;5会阴侧切组慢肌平均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89.57%)高于剖宫产组(75.98%),且剖宫产组低张型平均肌电值高于其他4组;6产钳助产组快肌、混合肌、慢肌低张型平均肌电值明显低于其他4组;7快肌、混合肌、慢肌三者各自低张型构成比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明显降低,三者各自整体平均肌电值在治疗后均明显升高,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会阴保护和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剖宫产,产钳助产对盆底组织的损伤最为严重;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练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245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在产后第7天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1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产后42天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产后3个月进行盆底组织器官评定。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Oxford肌力评分、压力性尿失禁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痔疮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1),子宫后倾后屈、腰骶痛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P0.05),膀胱膨出、腰围恢复孕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产后第1周与第7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在提高盆底肌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汉川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68例足月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研究组于产后第1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照组则于产后第7周开始进行锻炼,均锻炼1个月.对比两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t=3.53~4.65,均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类法0度比例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13、4.19,均P<0.05),而Ⅰ度比例、Ⅱ度比例低于对照组(Ⅰ度:χ2值分别为3.89、3.97,均P<0.05;Ⅱ度:χ2值分别为3.75、3.69,均P<0.05);研究组产后3个月、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96、6.25,均P<0.05).结论 产后第1周开始Kegel训练进行早期盆底肌肉锻炼有助于改善盆底肌力,从而能够明显减轻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