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静娟  向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236-323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健康初产妇135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A组)64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B组)70例,分别记录产后42天、3个月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分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后42天A组SUI患病率68.75%,B组为37.14%;产后3个月A组SUI患病率62.50%,B组为17.14%,两组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3个月时,Ⅰ度SUI患病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比阴道顺产的产妇SUI发生率低,且康复速度比阴道顺产的产妇快。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11-312
目的探讨早期行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对女性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自然分娩的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干预组(102例)。对照组产后实施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产后进行早期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练。分别于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产妇进行随访,比较两组产妇的排尿状况、盆底肌收缩力和尿失禁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排尿状况评分逐渐递减,且干预组的排尿状况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逐渐递增,且干预组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存在尿失禁现象,且产后12个月的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产后3个月(P<0.05);干预组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进行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增强盆底肌收缩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涂抹尿道外口+膀胱穴位按压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产后尿潴留患者65例,随机分为A(22例)、B(22例)、C(21例)3组。A组采用持续按摩膀胱及按压膀胱穴位,并于尿道外口涂用2%利多卡因;B组采用持续按摩膀胱及按压膀胱穴位;C组导尿并放置导尿管,持续24 h去除尿管。结果:A、B、C三组,6 h内治愈率分别为81.82%、50%、0%(两两相比P<0.05);12 h内治愈率分别为100%、68.19%、0%(两两相比P<0.01);24 h内治愈率分别为100%、86.36%、57.14%(A与B比较P>0.05;A与C比较P<0.001;B与C比较P<0.05)。治疗后伴有并发症,C组与A组、B组比较P<0.05。结论:采用利多卡因涂抹尿道外口+持续膀胱按摩+穴位按压治疗产后尿潴留,方法简单、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艾盐包穴位热敷护理预防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400例阴道分娩产妇分组,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99例,给予常规排尿指导干预,观察组201例给予早期艾盐包穴位热敷干预,观察两组排尿通畅感、排尿情况、尿潴留发生率和产后24h内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排尿通畅感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膀胱剩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8.46%)低于对照组(16.08%),产后24h内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艾盐包穴位热敷可改善阴道分娩产妇排尿通畅感、排尿情况,降低尿潴留发生率以及产后24h内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B超监测产后哺乳妇女排卵、子宫复旧和卵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产后哺乳妇女首次排卵日,了解产后哺乳妇女卵巢变化及子宫体复旧情况,为产后哺乳妇女避孕节育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数据。方法:连续腹部B超探查101例产后哺乳妇女子宫体复旧、卵巢变化及排卵情况,辅以基础体温(BBT)测量及宫颈粘液评分。结果:53例(52.5%)B超监测到大于1.8cm卵泡,平均在产后154天(5.1个月),其中32例(60.4%;32/53)卵泡大于1.8cm后萎缩,结合BBT及宫颈粘液评分,提示排卵多为黄体功能不全。产后4个月内B超监测首次排卵为10.9%(11/101),4个月后排卵率为41.6%(42/101)。给婴儿添加辅食时间与月经复潮时间及首次排卵时间呈显著正相关(n=100,r=0.4764,P<0.01及n=53,r=0.5554,P<0.01)。产后61~90天(B组)子宫体明显比42~60天(A组)减小,91~120天(C组)及121~150天(D组)均明显比A组和B组减小(P<0.05~0.01),而151天以后各组(E组、F组及G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小于A、B、C、D各组(P<0.01)。卵巢B超测量,产后151~210天(C组)及210天以上(G组)两组均明显比A组和B组增大。结论:添加辅食对产后月经复潮及排卵有较大影响。建议产后妇女在母乳喂养为主的情况下,自行选择避孕措施以产后60天为宜,落实具体实施情况应在产后4个月开始;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是一种有效的避孕方法。产后哺乳妇?  相似文献   

6.
王强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33-3734
目的:探索产后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420例产妇,分析产后尿失禁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30岁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30岁产妇(P<0.05),胎儿出生体重<4 000 g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胎儿出生体重≥4 000 g组(P<0.05),第二产程<30 min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第二产程≥30 min组(P<0.05),胎产次<2胎次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胎产次≥2胎次组(P<0.05)。尿失禁发生率与年龄、孕期尿失禁、出生体重、第二产程及胎产次呈正相关性(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产后发生尿失禁的风险因素有:分娩方式、年龄、孕期尿失禁、出生体重、第二产程及胎产次等,应在上述环节强化防范措施,以降低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杨云  刘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0):3104-3106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9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74例,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85例,产后进行产科常规健康指导,两组患者产后6周及12周进行随访,评价盆底肌张力评分及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两组6周时两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周时观察组较6周时比较,尿失禁发生率降低,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增加(P<0.01);12周时对照组较6周时比较,两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12周时观察组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PUI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鼓励孕妇在产后早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尿失禁的比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6,(8):1055-1056
目的探讨产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分娩的产后6周复诊病例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的依从性将其分成四组,每组150例,A、B、C组分别于产后42 d、60 d、100 d进行盆底康复治疗,D组不接受治疗。比较各组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以及盆底功能受损症状发生率。结果 A、B、C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肉肌力恢复正常占比明显高于D组(P<0.01或P<0.05),A组则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1)。A、B、C组产后6个月腰骶酸痛、阴道干涩、阴道松弛、尿频尿急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组(P<0.01)。结论产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治疗均能有效提高盆底肌力,而产后42 d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产后6周复查的女性355例,按投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182例,一对一指导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173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个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一般情况和妊娠期、产后6周、产后6个月的下尿路症状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 产后6个月随访,训练组10例未能坚持,4例失访;对照组6例失访.训练组及对照组产后6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1.3%(19/168)和21.0%(35/167),夜尿次数分别为(1.3±0.3)次和(2.2±0.4)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分为A组(自然分娩组,50例)和B组(剖宫产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情况。结果 B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及6个月的盆底肌电值、Ⅰ类及Ⅱ类肌力评估结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影响差异较大,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肌电值及肌力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盆底生物反馈评估,对产后3天、6周初产妇按标准进行调查和评估。将138例自愿接受盆底康复训练者,配对分为kegel、盆底生物反馈和对照组进行训练,每疗程8周,训练前后均进行评估,并评价训练疗效。结果:各组产后6周SUI发生率较孕期明显降低(P<0.05);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训练后产后SUI发生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各训练组训练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训练组训练后盆底肌电收缩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生物反馈组与其它2组比较亦明显增强(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Kegel训练对产后SUI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尿失禁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0年8月期间产妇308例,通过诊断分级选取初产妇产后尿失禁患者7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流产次数、产钳助产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产前尿失禁史、新生儿体重、产后腹压增加、会阴侧切术等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引发产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有产前尿失禁史、高体重新生儿、产后腹压增加、行会阴侧切术等。结论:医院在对孕妇实施接生前,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利于降低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危险因素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产后SUI产妇(失禁组)和同期分娩未发生SUI的80例健康产妇(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其年龄、孕龄、孕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BMI)、经产情况、胎数、分娩方式、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情况、吸烟情况、产后增加腹压、新生儿体重、产后盆底功能锻炼情况、孕期运动量、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因素差异,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产妇产后SUI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实际治疗情况将88例失禁组产妇分为盆底功能锻炼组(38例)和未接受盆底功能锻炼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即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等。结果:两组产妇年龄、孕龄、孕次、BMI、吸烟情况、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产后未予以盆底功能锻炼及新生儿体重≥4000g是影响产妇产后S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失禁组中锻炼组产妇Qmax、MU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高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0.05);VT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均<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后未行盆底功能锻炼、巨大儿及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均同产后SUI的发生关系密切,建议产妇产后尽早接受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欣母沛对合并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孕产妇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有羊水过多、双胎妊娠、巨大胎儿、宫缩乏力、前置胎盘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胎儿娩出后只常规静滴催产素)、肌注欣母沛组(胎儿娩出后常规静滴催产素的基础上,同时三角肌内注射欣母沛)、宫体注射欣母沛组(胎儿娩出后常规静滴催产素的基础上,同时子宫肌层内注射欣母沛)各30例。比较各组术中、产后2 h及产后24 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副反应。结果:肌注欣母沛组和宫体注射欣母沛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7%和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7%(P<0.01),两组术中、产后2 h和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也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注欣母沛组和宫体注射欣母沛组的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7%(P<0.01),肌注欣母沛组的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宫体注射欣母沛组(P<0.05)。发生副反应的孕产妇均可自行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孕产妇术中预防性使用欣母沛,明显减少了术中和产后出血量,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两种使用方法均疗效确凿、安全性好,值得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盆底肌肉功能训练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09-411
目的:评价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在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方法:初次分娩产妇60例随机分成两组,训练组30例于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于新产后(产后3日内)、产后3个月及12个月采用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及盆底肌力评分,评价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恢复效果。结果:训练组产后3个月及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和尿垫试验阳性率显著低于新产后并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评分显著高于新产后并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早期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漏尿症状,提高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的前盆腔结构改变及不同腹压漏尿点压(ALPP)对应的前盆腔超声参数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产后6周~6个月的女性进行经会阴超声检查,其中产后未合并SUI者为对照组(25例),产后合并SUI者为实验组(61例)。经会阴超声分别于静息期(R)及张力期(V)测量膀胱尿道后角(RA)、尿道倾斜角(UI)、膀胱颈位置(BSD),计算尿道旋转角度(UR)、膀胱尿道后角变化[RA(V-A)]、膀胱颈移动度(BND);测量实验组患者的ALPP,根据测量ALPP的结果分两组,实验组1:ALPP为> 60~<150cm H2O(40例);实验组2:ALPP≤60cmH2O(21例),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V-RA、RA(V-R)、V-UI、UR、BND均高于对照组(t=2.23~7.01,均P <0.05),实验组的BSD较对照组下移(t=-4.77,P <0.05)、漏斗形尿道内口发生率较对照组增加(χ2=10.10,P=0.00)。实验组1的V-UI、UR、V-BSD、BND均低于实验组2(t=-5.58~5.42,均P <0.05),实验组1与实验组2的漏斗形尿道内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40)。结论 SUI女性张力期前腔室结构不稳定性增加:膀胱和尿道位置下移、膀胱及尿道过度运动、尿道内口开放呈漏斗形改变导致关闭障碍;ALPP越低提示尿道关闭功能越差,超声下表现为张力期的UR增加及膀胱颈的过度位移。  相似文献   

17.
陈意坚  龚桂芳  符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24-2725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在无痛分娩中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60例接受腰硬麻醉无痛分娩的产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组(30例)在腰硬麻醉后常规给予立即插尿管留置导尿;观察组(30例)腰硬麻醉后未插尿管,而是通过专责助产士在产程进展中积极鼓励和协助患者排尿,产后通过B超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和尿液培养评估产后尿潴留和尿道感染情况,观察两组的区别。结果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有19例(63.33%)能够成功自行排尿,发生产后尿潴留3例,尿道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产后尿潴留14例,尿道感染6例。结论无痛分娩过程中无需常规持续留置导尿,积极鼓励、指导和协助患者排尿,可以减少尿道感染和产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