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春丽  张宁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47-1048
目的:探讨新生儿HBV感染状况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儿童乙型肝炎防治提供资料。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 405名新生儿(男1 872名,女1 533名)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该地孕产妇感染现状分析母婴传播状况。结果:新生儿HBV感染6名,感染率为0.18%,结合该地孕产妇感染和学龄儿童HBV感染现状,推算该地HBV母婴传播率为1.69%,该地学龄前儿童96.54%的HBV感染来自母婴传播。结论:儿童HBV感染大多来源于母婴传播,加强阻断HBV母婴传播干预措施,降低儿童HBV感染,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查孕产妇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采集孕产妇血清检测HBV标志物,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进行HBV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孕产妇HBsAg阳性率8.98%,城市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农村孕产妇(P<0.01),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未接种孕产妇(P<0.01),不同年龄、民族孕产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孕妇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抗-HBc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对乙型肝炎易感的女童和育龄妇女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孕产妇HBsAg携带率;孕妇产前筛查HBsAg有助于孕产妇保健行为和新生儿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产妇母乳喂养意愿及其原因并探讨其应对方法。方法使用现象学研究法对16例HBV感染孕产妇进行访谈,使用Co Laizzi7步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分析显示HBV感染孕产妇普遍担心母乳喂养会增加孩子感染HBV的风险;对HBV传播途径以及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相关知识较缺乏;医生、家人尤其是丈夫的劝导对单纯HBV感染孕产妇是否母乳喂养的影响较大。结论规范实施HBV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的各项措施意义重大,构建HBV感染孕产妇母乳喂养支持体系非常必要;应规范开展产前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提高HBV感染孕产妇及家庭对母乳喂养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不同母婴阻断方式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母婴阻断方式对HBV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HBV-DNA阳性的孕妇共85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阻断Ⅰ组30例,只应用HBIG;阻断Ⅱ组30例,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天,直至产后30天,新生儿出生后按与阻断Ⅰ组同样的方法注射HBIG;对照组25例,在妊娠末期不采取措施。3组新生儿出生24 h内均注射乙肝疫苗。3组新生儿在出生24 h、7月和12月不同时间分别检测血清HBV-marker和HBV-DNA。结果:阻断I组和II组24 h、7月龄和12月龄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阻断I组和II组7月龄和12月龄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3组血清HbsAb定量,阻断I组、阻断II组7月龄、12月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晚期采用注射HBIG和应用拉米夫定两种不同母婴阻断方式均能够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降低胎儿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无棣县农村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对无棣县农村乙肝病毒(HB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进行阻断干预的现状及效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农村HB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我们对在我中心进行孕前体检HBV感染的孕产妇及其子女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及母婴垂直传播情况,并对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方法将2012-2014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379例HIV、TP、HBV感染孕产妇按照感染情况分型,另选取同期90例正常孕产妇为对照组。统计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构成情况、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垂直感染情况,分析母婴垂直传播相关因素。结果孕产妇单一HIV感染者占22.2%~25.0%,单一TP感染者占24.8%~28.5%,单一HBV感染者占37.4%~38.3%,合并两种或以上感染者占0.8%~6.9%,"三病"感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IV、TP、HBV感染孕产妇的总流产率为4.7%(18/379),死胎率为1.6%(6/379),早产率为8.9%(34/379),其中单一感染TP者流产率(7.0%,7/100)、死胎率(4.0,%,4/100)以及早产率(11.0%,11/100)均最高,合并"三病"感染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体垂直传播率为4.6%(16/350),单一合并TP感染者最高(7.9%,7/79),其次为单一合并HBV感染者(4.3%,6/138),不同感染类型垂直传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垂直传播与是否接受母婴阻断干预措施强相关(r=0.584,P0.05),与是否合并TP及喂养方式弱相关(r=0.106~0.156,P0.05)。结论 2012-2014年单一HIV、TP、HBV感染是孕产妇"三病"的主要类型,合并HIV者多合并TP、HBV、丙型肝炎病毒(HCV)、HPV以及结核等感染。"三病"整体母婴垂直传播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是仍存在患者未接受母婴阻断、阻断不彻底及阻断干预效果不佳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产妇血清学模式及血清HBV病毒载量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为HBV母婴传播阻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468例HBV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及主被动联合免疫1年后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率;比较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病毒定量检测情况。结果 468例HBV感染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共53例,宫内感染发生率11.32%。不同血清学模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阳性率比较(1、3、5组与1、4、5组比较,1、3、5组与1、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5组与1、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2个月后新生儿HBV DNA定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病毒载量孕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比较,≥105组与103~105组比较、≥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105组与1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组及103~105组平均log病毒载量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e抗体(HBe Ag)阳性及HBV DNA高病毒载量孕产妇发生母婴传播的几率较高,对新生儿行主被动联合免疫有利于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孕产妇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检测水平和感染状况。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69所不同级别医院进行HBV检测方法调查;根据1992~2005年孕产妇HBV监测资料进行HBV检测和感染状况分析。结果北京市接生医院检测孕产妇HBV指标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主;一直保持较高的HBV筛查率;孕产妇年平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3%。结论孕妇产前筛查HBsAg,有助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分类管理,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以求找到更合理、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HBIG剂量。方法对221名乙肝孕妇抽血查HBV DNA,按其载量分为A、B两组,每组孕妇所生婴儿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HBIG 100 U和200 U联合相同方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比四组的效果。结果四组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在HBV DNA定量<10~5 copies/ml时(A组),100 U组与200 U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定量>10~5 copies/ml时(B组),200 U组的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较100 U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孕母HBV DNA程度不同宜采取不同剂量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0.
刘慧芳  董雨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51-1052
目的:探讨孕晚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近郊农村乙肝病毒携带家庭高发人群进行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情况调研。阻断组:18例HBsAg(+)孕晚期(7、8、9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 IG)400 IU/月肌注。非阻断组:20例HBsAg(+)孕妇自然孕产。生后两组婴儿均按正规乙肝疫苗接种。1岁后做肝功、乙肝抗体检测、对比调研。结果:阻断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83.9%,失败率16.1%。非阻断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42.9%,失败率51.8%。阻断组与非阻断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晚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HIV感染孕妇母婴阻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秀芝  邱慧  覃婷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683-4686
目的:评估HIV母婴阻断效果,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在围生期门诊为初次建卡产前检查的孕妇检测抗-HIV,为HIV感染孕妇提供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临产前采血检测HIV病毒载量,对婴儿HIV感染状况进行随访,即产后4月内2次为婴儿采血检测HIV-DNA,12、18月龄时再次检测抗-HIV。结果:近4年来该院孕妇HIV感染率为0.28%,经采取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孕期进行规范三联抗病毒治疗,82.71%的孕妇临产时病毒载量低于最低检测限,婴儿HIV感染率0.75%,明显低于未治疗者之婴儿(感染率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HIV感染孕妇实施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安全有效,不失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乙肝标志物阳性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产妇血清中HBV DNA的承载量,降低新生儿乙肝标志物阳性率,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013-2017年梅毒感染孕产妇及先天梅毒儿童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提高贵州省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7年贵州省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相关信息,对梅毒感染孕产妇及先天梅毒儿童报告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定量分析.结果 5年来,在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合肥市乙肝感染孕妇母婴阻断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现行的产前阻断方式的有效性,为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已经建立的合肥市乙肝感染孕妇监测系统,按照乙肝感染孕妇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DNA,HBV-DNA)滴度的风险区和产前是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分组,在婴儿一周岁时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者为阻断失败。同时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的乙肝感染孕妇进行注射前和注射后HBV-DNA病毒滴度监测,以研究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影响。结果 2009-2013年全市共监测乙肝感染孕妇395例,对照组的阳性率为2.74%,阻断组的阳性率为3.88%。χ2检验显示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HBIg的乙肝感染孕妇注射前和注射后HBV-DNA病毒滴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肝感染孕妇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邯郸市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况,HBsAg阳性孕妇孕期母婴阻断情况及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方法:对5343例孕妇进行HBsAg的检测,调查HBsAg阳性孕妇孕期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其新生儿进行静脉血HBsAg检测。结果:5343例孕妇中检出HBsAg阳性孕妇322例,感染率为6.03%,其中196例曾于妊娠最后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但应用HBIG的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未应用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邯郸市孕妇HBsAg携带率正在不断下降,孕期应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比例逐年增多,然而孕期应用HBIG对控制HBV宫内感染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检出病毒阳性年龄及疫苗接种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红  任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8):2808-281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和父婴传播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比例和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方法:对父母也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乙肝病毒检出年龄进行调查,并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病毒检出前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165例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中,否认在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家庭有乙肝病毒接触史72例,占43.64%。有非家庭乙肝病毒接触史11例,占6.67%。家庭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76例,占46.06%,其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42例,占25.45%,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21例,占12.73%,丈夫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3例,占7.88%。做过外科手术6例,占3.64%。②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加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63例中,4例1岁以前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6.35%,1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59例,占9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32,P=0.000)。其中6例7岁以前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9.52%,其余57例均在7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90.48%,经统计学处理,7岁以前与7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χ2=76.222,P=0.000)。③165例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中有98例明确自己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占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59.39%。其中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接种过乙肝疫苗者39例,占39.80%,但均未在检出前3年内接种乙肝疫苗。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59例,占60.20%。结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中水平传播多于垂直传播。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不可能终生免疫,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需要定期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定量,及时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IU,B组4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多次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