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CT与MRI检查,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分析C T和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 MRI)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与MRI检查。回顾性地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100%)明显高于颅脑CT(27.6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敏感度明显高于颅脑CT,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及预防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165例作脑CT或MRI(磁共振)检查,诊断合并腔隙性脑梗塞93例。165例均作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检查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病程长、血糖高、血甘油三酯高者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早期有效的降压治疗及控制血糖和血脂是预防老年高血压合并脑腔隙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治疗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并发症,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MRI、CT的检查证实为外伤性脑梗塞,总结11例该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以左侧多见,主要临床特点为外伤后伴有或不伴有短暂意识丧失,伤后1~24 h出现肢体瘫痪,其CT表现常迟于临床症状、体征的表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CT或MRI复查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药物及对症综合治疗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塞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临床所见3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状态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抑郁状态诊断依据DSM-Ⅱ-R标准,均行头部CT或(和)MRI检查。结果多灶腔隙性脑梗死的抑郁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灶梗死,多见于基底节、丘脑部位,其预后大多数痊愈或好转。结论有效地控制或消除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降低其发病率;加强对高危人群或晚发性抑郁状态患者的普查,以便积极预防和提高早期诊断率,防止抑郁状态的发生或转为慢性抑郁状态,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的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脑瘫婴儿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颅脑CT或MRI检查在婴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86例脑瘫婴儿(脑瘫组)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及颅脑CT或MRI检查,28例正常婴儿(对照组)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6例脑瘫婴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阻力增高及血流速度减慢等脑血流障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颅脑CT或MRI异常率为87%。结论:脑瘫婴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阻力增高及血流速度减慢等脑血流障碍。脑血管多普勒、颅脑CT或MRI等辅助检查,将极大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对脑瘫婴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军志 《工企医刊》2013,(5):400-400
目的 探讨脑干梗塞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检查特点,方法 对20例脑干梗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影像学检查14例梗塞显示阳性,3例可疑,3例呈阴性;MRI影像学检查20例患者脑梗塞均呈阳性.结论 MRI检查显示脑干梗塞优于CT检查,有助于患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在伴有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往往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继发性地加重了心肌损害而导致心电图的异常,并可伴有电解质紊乱。现将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人胜隙性脑梗塞进行了心电图的观察与分析。一、方法与结果72例老年患者均有临床症状而作CT检查证实有胜隙性脑梗塞收治入院。入院24小时内作常规心电图检查与CT对照,并加做血液常规及电解质检查。其结果:男性52例,女性ZO例,年龄:60岁以上52例,70岁以上12例,80岁以上8例。胜隙性脑梗塞发生部位:基底节区60例(脑萎缩44例)。额部12例。…  相似文献   

12.
宁一 《中国保健》2008,16(8):30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病常见60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体征表现为腔隙综合征之一,易反复发作,有可能发展为痴呆,致死率低.MRI特征:T1加权项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腔梗部位以基底节最多,其次为放射冠.结论:腔梗表现多种多样,以纯运动性卒中常见,MRI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控制及预防腔梗再发的关键是调空血压、血脂和血糖.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塞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临床所见3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8例,女8例,男:女=7:2。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4岁。既往高血压病者30例,高血脂症18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和减少误诊。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加权CT、MRI纵向驰豫时间、横向驰豫时间和自旋质子密度等检查方法,对腔隙性脑梗死作出诊断。结果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前提下,于2005-2010年的784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共诊断不同型别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37例。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易于误诊,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检查结果,认真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及脑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人,且做了头颅CT、MRI检查.结果 ①均有引起脑血管病的相关疾病史.②头颅CT、MRI均表现有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结论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是基底节区缺血性病变.对于有脑血管病史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出现小碎步态、肌强直等表现,结合头颅CT、MRI影像学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及时给予治疗,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求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塞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10月2003年12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塞的病例43例,总结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及预示征象。结果 本组病例出院时按COS标准评价:良好11例,中残8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容易发生脑梗塞,外伤早期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注意防治脑血管痉挛,避免其进一步演变为脑梗塞;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出现脑梗塞的征兆并及时处理;外伤后影象学检查发现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存在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行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塞时多显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选择最佳诊断方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治疗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最为实验对象,并随机分为采取CT诊断的CT组以及采取核磁诊断的核磁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检查时间、检查病灶大小情况、检查费用。结果:核磁组检查时间、费用均高于CT组,核磁检出梗死直径均值小于CT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组检查后脑干、小脑、基底处梗死灶数量均低于CT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效果优于CT检查,但是有检查时间长、经济花费高的问题,所以具体诊断方法选择需要综合患者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邢光普  胡跃 《工企医刊》1998,11(5):67-67
无症状性脑梗塞早期诊断困难常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不良后果被引起重视。我院于1994年10月~1997年10月收治经头部CT确诊31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经头部CT明确诊断的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50例脑梗塞患者及50例非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塞患者与50例经CT、MRI证实非脑梗塞患者的彩超检查颈动脉结果比较。结果脑梗塞组彩超检查结果的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彩超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为脑梗塞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其方法方便、无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