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受体(uPA—R)和抑制物(PAI-1)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将存档的乳腺癌(观察组)和乳腺良性病变(对照组)石蜡标本重新制备3μm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用uPA、uPA—R、PAI-1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uPA、uPA—R、PAI-1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uPA、uPA—R、PAI-1在观察组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病例中uPA、uPA-R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病例,uPA、uPA—R、PAI-1的表达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无关,在病理分级较差的病例中,uPA、uPA—R、PAI-1也有不同程度升高。uPA、uPA—R、PAI-1同时阳性的乳腺癌病例有较高的浸润转移倾向。结论uPA、uPA—R、PAI-1的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相关,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一个强有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杜建层  杨峥莉  王建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415-3417
目的:探讨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tPA、PAI的表达。方法: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标本70例,根据临床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分为两组,A组(症状性子宫肌瘤)45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单纯增生过长10例,复杂增生过长7例;B组(无症状性子宫肌瘤)25例,其中增生期12例,分泌期13例。对照组分为C组和D组,C组:正常子宫内膜28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D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其中增生期11例,分泌期8例,单纯增生过长8例,复杂增生过长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子宫内膜中的tPA、PAI表达水平。结果:A组tPA的表达水平与B组和C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但PAI水平明显降低(P<0.001,P<0.001);A组与D组子宫内膜tPA、PAI的表达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子宫内膜tPA、PAI表达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组和C组比较,tP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而PAI水平降低(P<0.001,P<0.001)。结论: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存在tPA、PAI的表达异常,且这种异常变化趋势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内膜变化趋势一致。tPA、PAI的表达异常是临床上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uPAR蛋白在40例EMT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结果uPAR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表达,且在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表达。uPAR蛋白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表达腺上皮细胞高于间质细胞(P〈0.05),在腺上皮细胞表达异位内膜高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P〈0.05)。uPAR蛋白在异位内膜Ⅰ~Ⅱ期与Ⅲ~Ⅳ期的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PAR在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高表达可能促使其转移、粘附、侵袭、生长,导致EMT的发生发展;uPAR的作用研究对EMT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受体(uPA-R)和抑制物(PAI-1)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将存档的乳腺癌(观察组)和乳腺良性病变(对照组)石蜡标本重新制备3μm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用uPA、uPA-R、PAI-1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uPA、uPA-R、PAI-1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uPA、uPA-R、PAI-1在观察组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病例中uPA、uPA-R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病例,uPA、uPA-R、PAI-1的表达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无关,在病理分级较差的病例中,uPA、uPA-R、PAI-1也有不同程度升高。uPA、uPA-R、PAI-1同时阳性的乳腺癌病例有较高的浸润转移倾向。结论uPA、uPA-R、PAI-1的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相关,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一个强有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酶激活因子(uPA)、纤溶酶原酶激活因子受体(uPAR)、nm23-H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及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研究uPA、uPAR和nm23-H1对E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原发性EC和26例子宫内膜增殖症、1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uPA、uPAR和nm23-H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uPA、uPAR在EC的腺体细胞中表达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在EC与子宫内膜增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C手术标本中,uPA、uPAR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的转移显著升高,nm23-H1呈低表达。结论:EC组织中uPA、uPAR的高表达及nm23-H1的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并且与疾病发展、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各20例,子宫内膜癌50例及子宫内膜癌旁组织50例中PTE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TEN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旁组织及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缺失率逐渐上升,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达缺失率与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子宫内膜腺癌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PTEN表达缺失是早期诊断子宫内膜腺癌较好的生物标志,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物1(PAI-1)的表达与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5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1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uPA和PAI-1蛋白质的表达,发色底物法检测肿瘤组织uPA活性。结果: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uPA、PAI-1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A活性明显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P<0·01);在组织学分型中随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uPA、PAI-1的表达逐渐升高(P<0·01),uPA活性逐渐升高(P<0·05);在临床分期晚的病例中uPA、PAI-1的表达及uPA活性较临床分期早的病例高(PAP<0·05;PAIP<0·01;uPA活性P<0·05)。结论:uPA、PAI-1与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化、转移及浸润有关,可能做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治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物-1(PAI-1)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子宫内膜癌标本61例,同时取患者相应的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应用组织芯片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每例子宫内膜癌标本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uPA及其抑制物PAI-1的表达情况。结果:PAI-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7.7%(23/6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0.7%(37/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8,P<0.05);PAI-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组织类型、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但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uP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2.6%(26/6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1.3%(13/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9,P<0.05);uPA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组织类型、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但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和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此外,uPA和PAI-1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PA和PAI-1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PAI-1的低表达和uPA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肿瘤的浸润、转移与uPA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和基质降解有关,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参与基质降解,在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作用。本文就uPA系统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为肿瘤的防治寻找新的靶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早期诊断乳腺癌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uPA的含量。结果ELISA结果显示:健康人组血清中uPA的含量波动在两界值较低的区间内,而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患者组两界值逐渐增高,且乳腺癌患者组波动界值最高,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W estern b lot结果显示:在正常乳腺细胞、乳腺良性病变细胞及乳腺癌细胞中存在着uPA含量表达的差异性。结论血清中uPA的含量在三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血清中uPA可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及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但需要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多克隆抗体技术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其中9份伴有不典型增生)、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的表达。利用CD34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子宫内膜癌及复合增生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P<0.05),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R-Ⅰ、TGFβR-Ⅱ表达逐渐下降甚至缺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高于复合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TGF-β1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TGFβR-Ⅰ、TGFβR-Ⅱ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TGF-β1通路异常表达可能通过血管生成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生存素(Surviv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表达的意义和它们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V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乳腺癌和32例乳腺腺瘤中EGFR,Survivin和uPA阳性率。结果:乳腺腺瘤和乳腺癌EGFR阳性率分别为18.75%和63.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在乳腺腺瘤和乳腺癌阳性率分别为65.62%和70.45%;uPA在乳腺腺瘤和乳腺癌阳性率分别为31.25%和61.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Survivin和uPA在分期低(Ⅰ、Ⅱ期)、非浸润型和无转移组阳性率均低于分期高(Ⅲ、Ⅳ期)、浸润型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EGFR、Survivin和uPA在乳腺癌中表达率较高,而且和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检测它们对提示预后和靶向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erbB-2、PCNA在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66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及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肌层浸润相关性。结果cerbB-2、PCNA表达阳性率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与到子宫内膜癌的表达逐渐升高,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分别与子宫内膜癌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29、30.66、15.93、5.98,均P〈0.05);随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erbB-2、PCNA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及粘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CD44splice variant 6,CD44v6)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及同期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7例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v6、MMP-2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EC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P<0.05);CD44v6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率随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增高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P<0.05);MMP-2仅与肌层有无浸润有关(P<0.05)。CD44v6和MMP-2在E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0.268,P<0.05)。结论 EC中CD44v6及MMP-2高表达的患者更易发生浸润、转移,且二者有正协同作用。联合检测CD44v6、MMP-2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预测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杨丽娜  周莉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526-1528
目的:探讨Bcl-2、Bax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Bcl-2、Bax的表达。结果:Bcl-2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5%和57%,Bcl-2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内膜增生症和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在所有被检组织均呈阳性表达。从单纯性增生、复合性增生到不典型增生,Bcl-2的表达评分有逐渐下降的趋势,Bax的表达评分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不典型增生与前二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膜样腺癌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分期的增加,Bcl-2和Bax表达评分下降。结论:Bcl-2、Bax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表达水平的不同有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组织中ER、PTEN和P16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变的关系和早期诊断及评判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60例内膜腺癌组织中ER、PTEN、P16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TEN及P16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PTEN蛋白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与腺癌、不典型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不典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与正常子宫内膜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与正常子宫内膜及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甾体激素受体ER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及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TEN、P16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有关(P0.05)。结论:ER、PTEN、P16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相关,三者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及评判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1例单纯型增生过长、29例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3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6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过长、腺瘤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χ2=50.421,P=0.000)、P16蛋白(χ2=25.929,P=0.000)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K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19,P=0.000)。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显示不同肌层浸润组、不同手术病理分期、不同组织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组的AnnexinA1、P16及CDK4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nnex-inA1阴性、P16阴性并CDK4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6,P=0.013,χ2=8.071,P=0.018)。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nnexin A1和P16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895,P0.001);Annexin A1和CDK4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935,P0.001);P16和CDK4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912,P0.001)。结论: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相关,An-nexin A1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