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后角膜组织的修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齐虹  陈跃国  朱秀安 《眼科研究》2000,18(5):405-408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后角膜组织的修复。方法 24只兔分为8组,每组3只。左眼按近视-10.00D行LASIK术。分别于术后即刻,24h,1,2周,1,3,6月及12月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取角膜组织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角膜中央区透明,没有雾状混浊(haze)发生。角膜中央区上皮及其基底膜完整;角膜瓣与切削区基质浅层早期存在空隙,晚期贴附紧密;术后基质浅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直径大小一致,间隔相同,成纤维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区保持透明,未出现haze,与LASIK术保持角膜上皮层及其基底膜的完整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泳  廉井财  叶纹  王康孙 《眼科研究》2000,18(2):149-15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 (LASIK)治疗近视 2年的疗效。方法  98只眼 ,近视范围 -4 0 0~-2 0 5D ,散光≤ -5 0 0D ,用Keracor 116型准分子激光治疗。结果 开始绝大部分呈过矫 ,渐向近视回退 ,6个月后基本稳定。术后 2年时 ,>-15 0 0D ,-10 0 0~ -15 0 0D ,<-10 0 0D 3组的屈光度在± 0 5D之内分别为 5 0 % ,5 2 % ,72 % ;在± 1D之内分别为 6 3 % ,6 6 % ,8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不超过 2行。≥ -10 0 0D组和 <-10 0 0D组 ,术后裸眼视力≥ 0 5分别占 77% ,91% ;≥ 1 0分别占 42 % ,70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效果稳定 ,手术安全 ,可作为中高度近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角膜地形图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偏心切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用即时角膜地形图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后偏心切削——治疗偏移和漂移。方法对LASIK术后1个月的100只眼(52例)的即时角膜地形图进行分析,确定角膜切削中心偏移入射瞳孔中心的距离及在切削过程中眼球运动引起的漂移程度,并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平均治疗偏移量为0.53mm±0.28mm。49眼(49%)切削中心位于入射瞳孔中央0.5mm范围内,切削中心向上方偏移的68眼(68%)。平均漂移指数为0.25±0.22。漂移指数与最佳矫正视力有正相关关系。治疗偏移与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时角膜地形图可用于评估和鉴别LASIK术中角膜切削中心的定位偏移与切削过程中眼球运动引起的漂移。高漂移会对术后视功能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 6例高度近视患者 7眼 L ASIK治疗术后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的病例进行了总结分析 ,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病例 :6例患者中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4 6岁。男性 2例 ,女性 4例 ,7眼的屈光状态均 >- 15.0 0 D。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视力、眼压 (美国 LEICA型非接触式眼压计 )、眼前段裂隙灯检查、眼底、电脑验光及散瞳检影、眼部 A超 (美国 DGHA型生物测量仪 )及角膜地形图检查 (美国 SYSTEM2 0 0 0型 )。有关资料见表 1。手术技术 :本院采用德国 SCHWIND KERATOM- 2型准分子激光联合自动微型角膜板层切削刀进行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5.
金玲  黄勇  唐照福  章洁 《眼科研究》2001,19(5):473-47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excimer 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因其预测性及稳定性强,为高度近视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术后欠矫及屈光回退的发生率较低。我们为18例(29眼)术后患者行再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及病例选择:605例(1198眼)近视及散光行LASIK术的患者,18例(29眼)术后3~6月出现欠矫及屈光回退要求再手术。其中男8例(12眼),女10例(17眼),术前裸眼视力0.06 ± 0.03,最佳矫正视力0…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后非接触式眼压的改变及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后非接触式眼压(NCT)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术前屈光度为-375~-2450D的患者82例146眼行LASIK治疗,观察6个月以上。手术前后予以NCT等检查,比较术前术后NCT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术前NCT平均值:(1677±271)mmHg。术后:(1376±263)mmHg。差异有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28。结论 LASIK后NCT读数值下降,下降值与实矫屈光度和角膜曲率改变值有相关性,判断眼压时要将读数下降值作为修正值附加上去。  相似文献   

7.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用准分子激光机和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对357眼进行LASIK术。在PRK参数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近视度适当调整,保留角膜厚度250μm以上。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靖  张晓燕 《眼科新进展》2000,20(6):420-42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186例308眼,按术前屈光度将患者分为2组。对1a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前近视-6.0~-10.0D(等值球镜,下同)术后1a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者分别为95.76%和77.58%,剩余屈光度为-0.32D±0.46D。B组术前近视-10.25~-20.00D,术后1a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62.24%和37.06%.剩余屈光度-0.92D±1.13D。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手术中设计最为合理 ,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手术之一 ,它既避免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PRK)后术眼疼痛和角膜上皮雾状混浊的发生 ,同时亦也降低了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但是 ,随着该手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 ,其并发症也逐渐受到眼科界的重视。我院自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11月开展并施行LASIK手术 2 35例 (4 48只眼 ) ,术后出现角膜瓣翻转 3例 (3…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LASIK治疗463眼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术后裸眼视方与术前相比,75.29%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不完全角膜瓣占0.86%,游离角膜瓣占0.43%,角膜瓣偏位占0.22%,角膜缘出血占7.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瓣下异物2.8%,屈光欠矫或过矫9.8%,层间角膜炎症0.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813例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0,他引:10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usis,LASIK)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种类,原因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13例1615眼LASIK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影响进行了24mo的观察。结果:LASIK术中,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除瓣不规则游离和穿孔,瓣下中央区感染,切削区明显偏位,不规则散光,视网膜脱离。圆锥角膜等少数并发症外,其它并发症经治疗和处理后,未对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安全的,但少数并发症可对术后的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LASIK手术中眼球旋转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LASIK手术中患者发生眼球旋转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203例(394眼)患者术前应用VISX波前像差仪进行虹膜照相检查,LASIK手术中利用VISX S4-IR系统进行虹膜定位检查,观察手术时与检查时的眼球旋转方向和角度.结果:虹膜定位的捕捉成功率为92.6%,394眼中共有346眼在术中发生了旋转.双眼均主要为外旋,其中,右眼中,36.5%发生了内旋、63.5%发生了外旋;左眼中,36.3%的发生了内旋、63.7%发生了外旋.右眼眼球旋转的最小角度为0.1°,最大角度为8.9°;左眼眼球旋转的最小角度为0.1°,最大角度为9.6°.平均眼球的旋转角度为(2.78±2.10)°.旋转大于5°的眼球为18.5%.结论:LASIK手术时,随着从坐位到仰卧位的改变,患者普遍存在着低中度的眼球旋转问题.该问题会对患者的术后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精确地进行虹膜定位,将有助于提高散光和高阶像差患者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程新梁  张元钧  陈辉 《眼科研究》2010,28(8):766-770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变化、上皮修复过程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67±0.41)d,而PRK术后为(2.75±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0,P=0.000)。PRK术后即刻和3d、5d角膜上皮瓣细胞活性率分别为(85.83±2.07)%、(48.67±3.41)%、(9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60,P=0.000)。Epi-LASIK术后角膜瓣逐渐融解并被新生上皮取代,上皮愈合过程较改良PRK缓慢。PRK术后haze分级高于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时2组上皮均明显增厚,3个月时上皮细胞排列仍不规则,6个月时上皮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上皮厚度已基本接近正常,与PR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上皮瓣活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皮修复较慢。与改良PRK比较,Epi-LASIK术后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上皮增厚程度较轻,角膜基质细胞恢复快,haze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4.
二次LASIK手术治疗近视欠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康  廉井财  叶纹  张泳  王康孙 《眼科》2000,9(2):67-71
评价再次LASIK矫正残余近视的效果,可预测性、安全性。方法对40只眼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患者行二次手术,两次手术间隔时间3-24个月。分别在二次术后3天、1、3和6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各随访时间患眼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后平均屈光度较术前减,差异有显著性,切削直径适量增大可减术后屈光回退;结论二次LASIK手术是必要、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LASIK术后组织病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LASIK治疗-1000D兔眼的组织病理学损害。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眼行PRK,左眼行LASIK手术范围-100D,分别于术后10d、1、3、6mo随机选取动物摘除双眼,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LASIK术后,屈光切削区的边缘可见一圈混浊并有上皮折叠植入生长的现象,基质层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d LASIK,BS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4-12/2005-10我院进行BSL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38例75眼,回顾性的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9~15 mo,38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1 d和9 mo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07±0.05、0.67±0.29、0.92±0.23,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 mo时见7眼(9%)有1级Haze形成,较常规LASIK稍多.电脑验光1 d和1 mo与3 mo和6 mo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mo和3 mo与6 mo和9 mo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L术后能够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屈光回退程度较轻,Haze形成较常规LASIK稍多,对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干眼相关因素以及重视预防术后干眼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反射泪液分泌试验,瞬目次数和角膜知觉等检查,以及术后用药时间、年龄和职业等术后发生干眼情况的临床调查研究。结果 对1280例(2550眼)术前检查有干眼异常的420眼中,术后有400眼(95.24%)发生干眼;术前无干眼异常的2130眼中,术后有1120眼(52.58%)发生干眼。术前干眼异常术后干眼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无干眼者(X^2=32.3l,58.52,P〈0.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干眼检查异常,术后发生干眼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认为对于术前检查严重干眼患者慎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8.
单眼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跟等效球镜度-2.50D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2例,进行单眼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4.66D(-2.50D--9.25D),术后减少至-0.62D(0~-1.70D),LASI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4.38D(-2.00D~-8.0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5.23D(-2.5D~-9.25D),术后减少至-0.50D(0~-1.25D)。术前术后BCVA(最佳矫正视力)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1.0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39跟,平均裸跟视力从术前的0.13术后提高至1.0。结论单眼LASIK治疗近视性届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mi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立体视功能的变化,从视觉最高形式的角度评价LASIK手术的疗效。方法:2006-08/2006-12间观察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4例中、高度近视患者,于术前,术后1wk,术后1mo检查远体视锐度(包括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及测量远立体视锐度最小辨别阈值的辨认时间。结果:所有观察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在0.8以上,远立体视锐度正常。术后1mo时中、高度近视患者的远立体视锐度最小辨别阈值的辨认时间较术前的缩短。结论:LASIK手术使双眼屈光状态变为正视,远立体视锐度恢复正常,远立体视锐度图片辨认时间缩短;双眼视力相等,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相平衡,有利于形成双眼单视和立体感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发生单眼继发性圆锥角膜1例,探讨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通过病例报告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情况,分析继发性圆锥角膜发生的原因和有效处理方法。结果:1例30岁女性患者行术前检查未发现任何早期圆锥角膜倾向,行常规LASIK7a后视力下降,角膜地形图示左眼角膜曲率明显增大,局部隆起。配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e,RGPCL)后矫正视力达0.8。结论:详细的术前筛查,术中角膜瓣制作良好和预留足够厚基质床厚度,以及术后的定期随访是预防继发性圆锥角膜的重要措施,在发现圆锥角膜后,及时正确处理对于恢复患者的视力及延缓病程进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