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中应用过氟化碳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过氟化碳液体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方法 分析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6只眼在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过氟化碳液体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对合并 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视网膜脱离54只眼及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11只眼的术后复位率及术后视力分别进行统计。结果 76只眼中,术后视网膜复位70只眼(92.1%);术后视力〉0.02者69只眼(90.8%),其中  相似文献   

2.
过氟化碳液在复杂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过氟化碳液在复杂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对13例伴巨大裂孔或严重增殖性玻璃作视网膜病变的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及视网膜复位术,术中应用过氟化碳液。 结果术后随访2~10mo,12眼视网膜复位,10眼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 6眼>0. 1;术后视网膜下过氟化碳小液滴残留1例。 结论过氟化碳液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复杂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眼内异物取出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为分析眼内异物取出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及手术注意事项,对20例眼内异物取出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眼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0例均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2例有明确的玻璃体机化条索与视网膜相连,术中视网膜复位者18例(90%),术后视力提高者15例(75%),视力不变者1例(5%),视力下降者4例(20%),其中术后脱盲(视力>0.05)者3人(15%)。结论:眼内异物取出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为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应根据病史、异物性质及存留位置、眼部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手术方式和时机,减少异物取出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蕴随  王莉 《眼科研究》1997,15(3):196-197
目的总结眼内猪囊尾蚴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对48例眼内猪囊尾蚴病的手术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囊尾蚴均1次手术完整取出,成功率100%。视网膜下囊尾蚴16眼,巩膜切开法取出10眼,玻璃体切割术取出6眼,术后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各有1眼在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内囊尾蚴共32眼,钝针吸取法取出17眼,术后2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加重,视力均下降;玻璃体切割术取出15眼,术前8眼合并视网膜脱离术后4眼复位(P<0.05),术后无视网膜脱离发生,术后9眼视力提高(P<0.01)。结论玻璃体内囊尾蚴用玻璃体切割术取出明显优于钝针吸取法,玻璃体切割术取出后极部视网膜下囊尾蚴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效果及探讨硅油取出的最佳时机。方法 对42例施行玻璃体视钢膜手术及硅油填充眼,采用平坦部双切口等方法取出硅油。结果 术后视网膜保持复位35只眼(83%),7只眼再脱离;术后视力:0.02以上20只眼(45%),其中0.1以上6只眼。结论 硅油注入术后,如视网膜稳定复位,最佳取出硅油时机为3~6个月,对可疑视网膜裂孔或发生新裂孔的病例,取出硅油前1月左右行氩激光视网膜  相似文献   

6.
眼内激光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论证眼内激光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用途及有效性。方法将眼内激光应用于40例(45只眼)玻璃体手术中。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玻璃体积血31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只眼,Eales病13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4只眼及巩膜穿孔伤、球内异物取出术后1只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2只眼;眼内非磁性异物和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各1只眼。眼内光凝的方式包括全视网膜光凝7只眼;局限性光凝22只眼;原发性或医源性裂孔光凝14只眼;视网膜切开处光凝2只眼及环扎带形成的环形嵴上光凝3只眼。结果仅6只眼在封闭视网膜裂孔时因气-液交换不彻底而致光凝点反应不明显。术后随访2~18个月(平均9个月),5只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眼内激光是现代玻璃体手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的应用明显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在眼内异物摘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钢  胡雨珠  马红卫 《眼科》2000,9(1):14-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32只眼)眼外伤伴有眼内异物患者施行玻璃体切割术,晶体切割术、眼内异物摘出术、视网膜脱离复位及巩膜环扎等联合手术。结果 异物均一次性摘出。随访1~18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24只眼(75%、裸眼或矫正视力≥0.1者17只眼,0.02~0.08者7只眼),不变者3只眼,下降者5只眼(眼球萎缩)。结论:应用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摘出眼  相似文献   

8.
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茹  王景昭 《眼科》1996,5(2):90-92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复杂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然而远期疗效不尽相同,仍有11%~53%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1995年2月~1995年12月连续收治15例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分别采取巩膜外手术,硅油下视网膜手术,硅油取出后玻璃体一视网膜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12例视网膜复位(80%),其术后视力为0.1~0.7者10只眼,0.05以下者2只眼,随访3~10个月,平均4.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和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5例38只眼,11例12只眼单行经睫状体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4例26只眼在玻璃体手术术中及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7个月)。结果非光凝组5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发,占41.7%,术后0.1以上视力6只眼,占50.0%;光凝组2只眼黄斑裂孔复发,占7.7%,1只眼因周边新裂孔形成而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有13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50.0%。统计学检验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概率P=0.024,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概率P=0.0487。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切开与切除术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视网膜切开与切除术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间行视网膜切开与切除的24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巨大裂孔性网脱15例,外伤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例,增殖性血管性视网膜病变2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3例,前部PVR2例。手术联合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技术,三通道睫状体平部晶体/玻璃体切除、膜剥离、过氟化碳液体使用、眼内激光、硅油-过氟化碳液体交换填充硅油或气体-过氟化碳液体交换填充C2F6气体。其中采用视网膜切开10例,视网膜切除10例,视网膜切开联合切除4例。结果24例患者近期(出院时)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22例,有效率为91.7%,19例视力不同程度的改善。15例巨大裂孔僵硬边缘切除或裂孔两边松驰性视网膜切开,解剖复位14例,视力改善。术后随访19例,时间为3~14月(平均6月),视网膜复位18例,占94.7%,视力≥0.05者9例,占50%,眼球萎缩及低眼压1例。结论视网膜切开与切除术提高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产重水在非磁性眼内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33眼)非磁性眼内异物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非磁性眼内异物取出术,术中注入重水协助眼内异物取出。结果29例(33眼)异物全部一次手术取出,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5眼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6眼术前合并眼内炎者,术后得到有效控制。术后无一例重水残留。结论在玻璃体切除联合非磁性眼内异物取出术中使用重水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房维持器灌注在对选择的病例行外伤性白内障摘出联合眼内异物摘出的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6例(36眼)眼球穿孔伤合并白内障及眼内异物,排除术前已诊断合并视网膜脱离、外伤性眼内炎者。白内障摘出术中在前房维持器液体灌注下行白内障皮质清除,然后继续应用前房维持器行眼内液体灌注,联合20G玻璃体手术摘出眼后段异物,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始终应用前房维持器行眼内液体灌注。结果36例眼内异物均成功摘出。术后视力提高者36例,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34例(94%)。无大泡性角膜病变发生。1例视网膜脱离,经巩膜扣带术视网膜复位。结论经前房维持器灌注可代替经巩膜切口灌注应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摘出联合眼内异物摘出的玻璃体手术中,提供了另一种眼内液体灌注方式,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切除术摘出眼后段非磁性异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后段非磁性异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62例(65眼)眼后段非磁性异物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摘出异物。术后视力情况:合并视网膜脱离者42眼,术后视力提高12眼(28.57%),无变化28眼(66.67%),视力下降2眼(4.76%)。未合并视网膜脱离者23眼,术后视力提高15眼(65.22%),视力无变化8眼(34.78%)。结论经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地摘出眼后段非磁性异物,但术后效果受异物长期眼内存留的影响而较差。未合并视网膜脱离者视力预后明显优于合并有视网膜脱离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眼后段外伤的疗效。方法眼后段外伤患者设联合组30例30眼、单纯组35例35眼。两组患者新鲜穿通伤首先清创缝合,1w~2w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合并白内障先切除混浊晶状体,有异物者取异物,伴有网脱者行气液交换或重水展平视网膜,裂孔行眼内光凝或冷凝,C3F8或硅油填充。在关闭切口前联合组患者加用TA4mg玻璃体腔注射。结果眼后段损伤有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出血、异物(联合组20例、单纯组21例)、视网膜脱离,两组发生率(P>0.05)。两组患者眼后段异物均能取出。术后视力分别提高、不变、下降,联合组为76.7%、16.7%、6.7%;单纯组为60.0%、28.6%、11.4%。联合组比单纯组要好(P<0.05)。术后并发症:第1天前房反应2 以上联合组56.7%低于单纯组85.7%(P<0.05);高眼压和白内障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视网膜脱离联合组低于单纯组(P<0.0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TA玻璃体腔注射比单纯手术治疗眼后段外伤疗效要好。  相似文献   

15.
显微眼内窥镜在眼内异物摘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眼内窥镜在眼内异物摘出中的应用。方法 11例(12眼)眼内异物均在眼内窥镜下行玻璃体切除术摘出,并作视网膜光凝。结果 11例(12眼)均顺利摘出异物(100%),术中及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都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显微眼内窥镜不受屈光间质和瞳孔大小等其他条件的影响,能够容易、安全、准确地摘出眼内异物。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球内后段异物取出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球内后段异物取出术的效果。方法:对眼球后段异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球内异物取出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11眼均1次手术成功取出异物。伴有视网膜脱离者,视网膜均完全复位,伴有眼内炎者均得到治愈。8眼视力较术前有提高,3眼视力术后无变化,无继发性出血,角膜内皮失代偿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异物取出手术损伤小、准确、安全、疗效好,是治疗眼球后段异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眼内异物伤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9例(59眼)眼内异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磁性异物中32例从巩膜外路切口摘出,其余17例及10例非磁性异物经玻璃体切出。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2.0±4.7)月,最好矫正视力:光感-0.02者6例,0.02~0.05者13例,0.05~0.3者18例,〉0.3者22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是增生性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及继发性青光眼。结论眼球伤口部位、异物的位置、眼内炎、PVR、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等是影响眼内异物伤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异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的玻璃体手术取出方法的优缺点。方法:35例(35只眼)眼内异物患者,伴严重眼内炎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22只眼,玻璃体出血机化16只眼。经眼底和超声检查伴视网膜脱离12只眼。玻璃体部分后脱离5只眼。异物为铁、铜、不锈钢、玻璃、石块、矿砂等,大小自0.5mm-25mm,大部分伴屈光间质混浊,异物停留在玻璃体、视网膜或球壁,经玻璃体手术取出,再结合切除混浊晶状体、环扎、气液交换、注硅油等。结果:异物一次取出成功34只眼,占97.1%。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高眼压、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等。术后视力下降6只眼,不变10只眼,好转19只眼。结论:玻璃体手术取异物能同时解除屈光间质混浊、眼内炎,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较好的手术。但也有不少并发症,手术复杂,需仔细检查、设计周密,术中配合良好,才能达到取异物成功、并发症少的最理想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在治疗复杂眼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77眼复杂眼外伤的玻璃体切除手术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眼内非磁性异物18眼,摘出率100%。玻璃体积血26眼,复杂视网膜脱离23眼,复位率85%,化脓性眼内炎5眼,炎症均控制。继发性青光眼5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77眼中术后视力提高者63眼(85%),视力不变或下降者14眼(15%)。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复杂眼外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