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矫正儿童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探讨儿童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法 对40只儿童无晶状体眼,在充分离虹膜与后囊膜的粘连,形成开放的后房间隙后,根据后囊膜完整与否,采用不同术式植入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随访1~20mo,平均13.85mo,裸眼视力均等于术前矫正视力,其中,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者23眼(57.5%),矫正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者33眼(82.5%),  相似文献   

2.
后囊大破孔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中后囊大破孔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方法 对33例33眼后囊大破孔直径大于6mm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其中破孔约1/3后囊面积18眼,约1/2后囊面积6眼。所有病例均获有用视力。其中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0.5者17眼(51.5%),0.3~0.4者12眼(36.4%),0.1~0.2者4眼(12.1%)。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大破孔经适当处理后,多数仍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不  相似文献   

3.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30只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有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异物巨细胞,超大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粘附在人工晶体表面,扫描电镜下,这些细胞共同形成一层半透明薄膜,复盖在人工晶体表面,提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细胞反应是由于人工晶体刺激引起的一种以异物反应为主,免疫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该反应由于术后时间推移而渐减弱,最后由眼内环境接受。  相似文献   

4.
随着白内障术式的不断改进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逐步普及,关于术后的一般并发症国内外相继已有许多报告,但人工晶体(IOL)植入术后,各种细胞成份在人工晶体表面附着的异物反应,国内报告甚少。笔者1990年4月~1994年4月在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眼中发现8例,分析讨论如下。典型病例例1,女,68岁。左眼老年性白内障,有轻型糖尿病史。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矫正视力O.8(IOLC一200DS),6周左右复查眼球充血(-),角膜清亮,KP(一),Tyn(-),瞳孔轻度根椭圆形.IOL位置正常居中,IOL表面出现类羊脂状、灰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囊袋内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水平截囊与弧形截囊及撕囊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对56眼作水平截囊,94例作弧形截囊。另对71眼去除前囊,22眼保留前囊进行了对比。结果 从术后3月0.5以上矫正视力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弧形切口组优于水平切口组(P≤0.05),在后发障的发生率上前囊保留与去除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1)囊袋内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弧  相似文献   

6.
7.
眼前段结构常因严重的眼外伤或外伤后处理不当造成严重破坏 ,使外伤性白内障摘出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发生困难。重建眼前段结构并Ⅱ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是眼外伤防治的重要课题。我们对 32例患者施行了手术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角膜或角巩膜穿孔伤角巩膜缝合术后 ,受伤时间距手术时间 2月~ 3年 ,视力均在 0 0 8以下。中央型角膜白斑 3眼 ,瞳孔区外侧角膜白斑 2 9眼 (其中角巩缘或近角巩缘粘连性角膜白斑 2 0眼 )。因虹膜局部萎缩、缺损 ,根部离断或因机化组织粘连而瞳孔固定 2 1眼。瞳孔区有…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6例58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的植人是恢复视力的最佳治疗方法,我科从1990年以来共行外伤性白内障显微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56例58眼,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住院56例58眼,男47例49眼(84.5%),女9例9眼(15.5%),年龄6-67岁,平均22.75±14.69岁,农民14例(25%),工人16例(28.6%),学生儿童26例(46.4%),右眼27例(48.2%),左眼27例(48.2%),双眼2例(3.6%)。外伤情况及致伤物:眼球穿孔伤43眼(74.1%),眼内异物5眼(8.6%),前房异物2眼(3.4%),无伤口的眼外伤15眼(24.9%…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玻璃体脱出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的简易方法。方法 对17例(17眼)采用无缝线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对其中15例随访5~36月,矫正视力≥0.5者12例,≥1.0者4例,0.2~0.5者3例。结论 此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眼内操作少,简单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病人患老年性白内障较同年龄组非糖尿病病人早,且发病率高。对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术中出血、感染的机会较多,术后反应重,糖尿病患者术后大多数眼前段炎症比一般老年性白内障反应重,并发症多。本文对24例24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进行分析,并对术前血糖控制的高低、适应证、术后反应及手术效果进行了讨论。临床资料:我院自1989年12月至lop年11月共收治24例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其中单眼24例,男14例,女Ic例,年龄最大%岁,最小53岁。平均年龄"岁。入院时空腹血糖最低6.01llllx,HL,最…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脱离是白内障摘除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我院收治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患者 5例 5只眼 ,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资料报告如下。后房型人工晶体视网膜脱离眼 5例 5只眼 ,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5 6~ 81岁 ,平均 65 4岁。 5只眼中全部为老年性白内障 ,(其中 ,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2只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 1支眼 )术中后囊破裂者 2只眼。 5只眼均为后房型人工晶体 1期植入 ,其中 1例下襻位于囊袋外 ,与虹膜粘连 ,并穿过悬韧带位于睫状沟后。人工晶体植入后发生视…  相似文献   

14.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34例36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远期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及术后视力无统计学差异,远期并发症主要有慢性前葡萄膜炎、角膜失代偿等。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矫治无后囊及无晶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尿毒症患者成功的施行了现代白内障囊外搞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崔某,男,52岁,患肾功能衰竭10年,近4年来每周行血液透析1次,因双眼视物不清1年,以老年性白内障收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血常规:白细胞5.8X109/L,血小板148X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二氧化碳结合率18mmol/L,血肌酐82.2umol/L,血尿素氮22.07mmol/L。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2,左眼手动/10cm。双眼晶状体白色浑浊,右眼半月投影(+),左眼半月投影)。眼压Th。双眼F-ERG、F-VEP和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6.
17.
观察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二期和一期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2例12眼,二期植入11例,一期植入1例,随访3-6月。结果12例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4者2例,0.5-0.8者7例,1.0以上。结论此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安全,有效。可作为缝一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屈光性手术方法众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膜屈光性手术,另一类是晶状体屈光性手术.前者包括角膜镜片术或表面角膜移植术、角膜磨镶术、角膜内镜片植入术(如角膜基质内角膜环植入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AL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以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等.后者如透明晶状体摘出术包括植入与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植入双凹或凹凸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等.以往的各种屈光性手术均存在诸多的缺点和并发症,相对而言,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除具备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诸多优点外,人工晶状体植入更符合生理解剖状态,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被视作一种前景甚好的屈光性手术.  相似文献   

19.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细胞反应及前膜形成,是白内障囊外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往往影响患的术后视力,甚至失明。本对该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学、眼组织病理学、免疫学、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报告36例的手术结果。随访2-24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做了分析和讨论。结果 矫正视力≥0.5者占36.1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式,但操作不当可引起一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