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分析正常人眼多焦视网膜电图 (m ERG)测量值 ,并探讨正常眼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功能。方法 :对 19例 (2 5眼 )散瞳正常眼作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 ,记录 6 1个部位反应波形图 ,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 (第 1个负波 )和b波 (第 1个正波 )的潜伏期、振幅值及振幅密度。结果 :视网膜后极部中心环 (第 1环 )振幅密度为最高 ,a波为 (33.92± 18.95 )nV/deg2 ,b波为 (6 8.78±19.84 )nV/deg2 ,随着离心度的增加 ,各振幅密度逐渐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波及b波潜伏期、振幅及振幅密度在四个象限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客观、定位、定量地测定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的视功能 ,其测定的正常值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数值  相似文献   

2.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征。方法 对18例(18眼)CSC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做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第1个负波)和b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结果 CSC眼组1~3环a波和b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对CSC局部视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正常对照眼和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用VERISScience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7例(20只眼)正常对照者和15例(19只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检测。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皆出现程度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显示视网膜前膜组1~6环的P1波反应密度值和1~6环的N1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视力与第一环振幅无相关但与第一环的潜伏期存在相关。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可用于对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进行视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4.
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的测量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多焦视网膜电图一级反应进行测量并对各种变异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 VERIS 4 .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三组不同年龄组的正常人 (共 4 4例 5 0只眼 )及各种眼病病人 (共 12 5例 15 0只眼 )进行检查。结果 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振幅在第一环处反应密度最高 ,随着离心度增加 ,反应密度值逐渐降低 ;潜伏期在第 3环处最短 ,向 1环处和 6环处渐增加 ;随年龄增加 ,各环各波振幅有所降低而潜伏期有所延长。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模式不同。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正常人存在年龄性影响 ,在患者存在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核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良  陆豪  杨蕾  丁琦 《眼科》2003,12(6):339-342
目的 :观察正常眼后极部视网膜 (感光细胞 )功能。方法 :应用RETI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 (短M序列 )对2 4例 (32只眼 ) 10~ 30岁、4 0~ 6 0岁正常人眼后极部约 30°范围内视网膜行 6 1个刺激阵列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elec troretinogram ,mfERG)一阶核反应 (firstorderkernel,FOK)测定 ,分别比较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排列的 1~ 5环FOK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 ,以及黄斑鼻颞侧 ,后极部四个象限视网膜 ,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侧P1、N1波峰时和振幅密度值。结果 :随离心度增加 ,FOK反应P1、N1波有振幅密度值逐渐降低、峰时先逐渐缩短后逐渐延长的特征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P1、N1波振幅密度值较 4 0~ 6 0岁年龄组大 ,峰时短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各组的四个象限间和后极部视网膜上下半的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0~ 30岁年龄组正常眼黄斑鼻颞侧P1波振幅密度值鼻侧大于颞侧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 4 0~ 6 0岁年龄组黄斑鼻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mfERG一阶核反应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特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相对应。FOK振幅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说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逐渐减退 ,FOK最短峰时的出现可能与有功能锥  相似文献   

6.
伴视网膜脱离的高度近视眼m-ERG和传统视觉电生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术前的视觉电生理改变,了解视功能损害程度。方法 回顾我院住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29例,与对侧高度近视眼、正常人48只眼对照组进行A/B超、传统视觉电生理F—ERG、F—VEP、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first orderkernel,FOK)联合检测。结果 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离眼轴比正常对照组眼眼轴长;F—ERG表现为振幅下降明显,同时潜伏期下降,甚至呈熄灭型,F—VEP P100改变无明显差异。m—ERG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眼及对侧眼中心凹振幅密度下降,a、b波振幅下降,但对侧高度近视眼潜伏期无改变。结论 联合应用A/B超、传统视觉电生理、多焦视网膜电图,为观察其眼轴变化,视功能受损提供了敏感客观依据,能定量、定性评价黄斑部后极部视网膜、视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震荡伤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视网膜震荡伤眼的黄斑区视 网膜功能,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对视网膜震荡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 scan 3.15系统对31例单眼视网膜震荡伤患者的伤 眼(伤眼组)和对侧健眼(对侧健眼组)进行检测。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后 极部不同区域的N1(第1个负波)、P1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 结果 伤眼组N1波1~4环平均反应振幅密度、P1波1~5环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明显低 于对侧健眼组。 结论 视网膜震荡伤眼病变区域N1、P1波平均反应 振幅密度下降;mf-ERG能对视网膜震荡伤患眼局部视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26-228)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挫伤眼球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改变,探讨多焦电生理检查在眼球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视网膜挫伤患者44例47眼,应用国产多焦电生理系统国特GT2000NV进行MERG检查,对伤眼与正常眼的总体参数及各环的振幅和潜伏期进行比较。结果:受伤眼的矫正视力与中心凹区一环的b波振幅密度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伤眼与正常眼之间多焦视网膜电图的a波及b波的潜伏期及一环b波振幅密度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国产多焦电生理系统能够客观反映挫伤眼球的视功能损害程度,是评价眼球挫伤患者视功能的客观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功能.方法对视力正常、眼底正常或为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共60眼行多焦视网膜电图二阶kernel反应(second order kernel,SOK)检查,将检查结果与36眼正常同龄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后极部视网膜SOK总合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值降低、峰时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000,P=0.0109和t=2.3657,P=0.0201);与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相比,轻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组后极部视网膜SOK总合反应的P1波峰时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80,P=0.0150).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心视力尚正常时,由SOK检测到的内层视网膜功能已有异常;轻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眼峰时异常更明显;SOK可作为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测的指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5:358~3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正常对照 眼和视网膜劈裂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用VERIS ScienceTM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9例(21只眼)正常对照者和8例 (15只眼)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并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ER G) 对其中3例 (6只眼) 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劈裂组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平均反应密度值或潜伏期比较均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视网膜劈裂患者多焦ERG三维图皆表现为多处局部性振幅降低,中央高峰反应消失或降低,其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密度值的P1/N1波比值不同于全视野ERG的b/a波比值。 结论多焦ERG和全视野ERG对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各有其优点。(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8-2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