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致26例(26眼)晶状体半脱位及白内障中14例行囊袋张力环植入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睫状沟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伴有玻璃体脱出的行前段玻切术。术后观察视力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1周,视力为0.1~0.4者8眼,0.5~0.8者18眼;术后3个月,视力为0.1~0.4者6眼,0.5~0.8者20眼。术后1年散瞳1眼人工晶状体略下移,无复视或视力下降。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悬韧带断裂情况和晶状体核硬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掌握熟练的手术技术,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囊袋张力环(CTR)在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固定囊袋减少术前、术中、术后并发症,便于囊袋内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提高视力。方法 不同原因所致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共13例(15眼),年龄5—73岁,在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及水分离/皮质吸出后,自环形撕囊口将开放型CTR植入晶状体囊袋赤道部使脱位的囊袋充分扩张复位、固定。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抽吸皮质,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13眼CTR植入囊袋内,2眼部分脱出囊袋外。12眼IOL位于囊袋内,2眼植入睫状沟,1眼襻一端位于囊内一端位于囊外。术中玻璃体少量脱出3眼(术前因外伤前房玻璃体疝,继发性青光眼)联合前节玻璃体切除术。术后人工晶状体正位13眼,轻度偏位2眼。术后裸眼视力≥0.8者5眼,裸眼及矫正视力≥0.5者5眼.裸眼及矫正视力≥0.2~0.4者3眼,0.1以下2眼(均并发有眼底疾病)。术后观察3~24月,1例marfan综合征2眼囊袋略向上移位,无1例出现囊袋收缩综合征。结论 CTR作为白内障手术的辅助工具在脱位晶状体手术中有保持囊袋的完整性及正常生理位置,减少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法本组39眼采用颞或鼻上象限6mm挑眉式巩膜切口,囊袋内完成ECCE及IOL植入。结果术后1后1周裸眼视力≥0.5,者25眼,术后1月裸眼视力≥0.5者34眼,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角膜散光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全脱位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晶状体全脱位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毫针固定脱位晶状体并圈套娩出,显微剪剪除脱出玻璃体加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3mo,平均8.2mo.结果观察7例7眼术后视力0.8者1眼,0.7者1眼,0.5者3眼,0.3者2眼。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晶状体全脱位患者经过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均获得满意视力。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处理方法。方法 在67例68眼中,67眼进行了超声乳化吸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眼行囊外摘出术。结果 术后1周视力数指2眼(2.9%),0.1 ̄0.4者21眼(30.9%),≥0.5者45眼(66.2%),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连续环形撕囊以及对玻璃体溢出者进行眼前段玻切,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或睫状沟内,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志亮 《眼科新进展》2015,(11):1056-105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真性囊膜剥脱综合征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就诊的白内障合并真性囊膜剥脱综合征患者4例(5眼),其中3眼悬韧带正常,我们在撕囊和正常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异常;另外2眼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我们使用4个虹膜拉勾固定囊袋,囊袋内预劈技术将晶状体核劈成8块,扭动超声乳化核及吸除皮质后,囊袋内植入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比较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超声乳化总时间、灌注液消耗量、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观察囊袋及人工晶状体有无偏心移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8者2眼,0.6者1眼,0.5者2眼,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增加。晶状体超声乳化时间为30.2~52.6(45.4±9.1)s。灌注液消耗量为63.18~80.26(71.97±6.94)mL。术前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2163~2892(2505.2±317.4)mm-2,术后3个月为2075~3023(2415.4±308.1)mm-2。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3.59%。术后5眼测得人工晶状体偏中心量为0.12~0.46(0.30±0.15)mm。5眼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囊袋内,术中未出现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损伤或加重,术后第1天角膜均透明,远期未出现囊袋收缩、后囊膜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囊袋内预劈核联合虹膜拉勾囊袋固定和囊袋内植入张力环,可以增加合并真性囊膜剥脱综合征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晶状体不全脱位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的可行性。方法对32例(51眼)年龄为20~58岁的晶状体不全脱位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囊袋内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情况,随访时间10~24月。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人工晶状体固定良好,无移位,视轴区透明,视力提高迅速且较稳定,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囊袋内缝线固定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可有效保持视轴清晰,恢复眼部正常解剖结构,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15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术中连续环行撕囊后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进行超声乳化吸出,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半脱位范围>1/2圆周者,将囊袋张力环用缝线固定在悬韧带离断一侧巩膜壁上。结果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3眼,植入睫状沟2眼;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基本处于正位。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保持囊袋的完整,便于手术操作,防止人工晶状体的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脱位晶状体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晶状体脱位手术摘出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眼脱位晶状体,其中Marfan 综合征2 眼、钝挫性晶状体脱位7 眼、确诊为单纯性晶状体脱位3 眼、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晶状体脱入玻璃体内3 眼进行晶状体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 术后视力在0.1 以上者13 眼(86.7% ),0.5 以上者9眼(60% );主要手术并发症:前房少量出血、高眼压、虹膜炎性反应、玻璃体腔内出血,术后1~2w k 均得到控制。结论 此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视力恢复满意的治疗方法,可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系统病例研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白内障患者进行低能量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6例(16眼),其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手术根据晶状体脱位情况,行低能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低能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出院后随访2~6月,平均(4.0±2.3)月.结果 16例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术后无晶状体脱位、眼压升高或玻璃体脱出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晶状体不全脱位的白内障低能量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减轻术后前房反应,减少并发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