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曙光  李桂春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80-1181
目的探讨利用分裂桩核冠修复后牙残冠残根的临床修复方法,阐明此种方法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根管治疗残冠、根,采用分裂桩核冠修复后牙残冠残根。结果随访1-2年,以无松动、无疼痛、无脱落且咬颌恢复良好为标准。结论采用分裂桩核冠修复后牙残冠残根,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牙周储备和完善的根管治疗。  相似文献   

2.
于婷 《吉林医学》2011,(21):4413-4414
目的:探讨用桩核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经桩核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患者65例(患牙为79颗),探讨根面和根管预备、取模、试戴及外冠修。结果:随访6个月~1年,成功76颗牙,占96.2%,失败3颗,占3.8%,其中桩核松动1例;桩冠脱落1例,由于不具有共同就位道,根管预备长度不够充足;根折1例,为铸造金属桩核冠修复者。结论:桩核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凤杰 《大家健康》2016,(5):102-102
目的:评价后牙残根、残冠采用桩核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后牙残根残冠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用硅橡胶印模材制取根管印模,间接法制作整体铸造和插销式分体铸造核桩,并进行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冠修复。结果:经3年临床观察,成功48例(97%),失败2例,1例为6桩核折断,1例为4桩核冠脱落。结论:整体铸造和插销式分体铸造桩核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马燕 《青海医药杂志》2005,35(12):25-26
目的:扩大桩核冠修复范围,保留更多残根残冠,以保持牙列的完整性。方法:对后牙残根残冠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用桩核冠修复。结果:此方法修复了193例218颗后牙,经过(2-3)年的观察,成功率达96.33%,临床效果良好。结论:桩核冠具有美观、舒适、固位力强、保护牙体组织、防止根面龋等优点,是修复后牙残冠残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后牙是人体最体重的咀嚼器官 ,担负着对食物的椹裂、捣碎和磨细等功能 ,过去 ,对后牙的残根、残冠多采用拔除后进行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自 1995年以来 ,我科对后牙的残根、残冠采取了根管治疗术后进行银汞合金桩—冠联合体修复 ,对修复 3年以上的 6 8例患者进行了复查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 8例患者中男性 46例 ,女性 2 2例 ,年龄在16~ 6 7岁之间 ,其中残根 2 9例 ,上颌 12例 ,下颌 17例 ;残冠39例 ,上颌 15例 ,下颌 2 4例。病例选择为 :后牙残根、残冠无松动 ,髓室底牙体组织完整 ,去净龋坏组织后 …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后牙残根残冠的修复问题 ,主要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核 -桩 -冠的修复。作者于 1997年起对 4 6例后牙残冠残根采用了嵌入式 (套筒式 )分体一次性铸造核桩并合冠的修复。经过 1~ 3年的临床观察 ,结果表明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临  相似文献   

7.
分体铸造桩核烤瓷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分体铸造桩核烤瓷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分体桩核烤瓷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28例和以成品桩核烤瓷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的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在患者戴牙后6个月、1年、2年复诊,观察修复体及基牙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个月和1年以内两种修复方法修复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复诊两种修复方法的修复效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体桩核烤瓷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组合式铸造桩核修复磨牙残根残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后牙残根、残冠的保存方法很多,随着牙髓牙体治疗技术的进展,特别是镍钛扩管及超声扩管技术的成熟,根管弯曲细小的残根残冠得以完善的根管治疗,为残根残冠的桩核冠修复打下良好基础,也为牙列的相对完整提供保障。但后牙根管较多且没有共同就位道,给桩核修复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对45例50颗磨牙残根残冠进行组合式桩核与冠修复,取得较好的效果,术后随访1~4年,效果稳定。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门诊残根残冠患者45例50颗后牙。男性35例,女性10例;年龄19~60岁,平均38岁。其中残冠37例40颗,缺损牙冠达3/4左右,残根8例10颗;上颌磨牙22颗,…  相似文献   

9.
后牙残根残冠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以往常采取拔除后行义齿修复.近年来由于根管治疗技术和修复技术的提高,使许多后牙残根残冠得到了保存.本文回顾分析了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0例病人共142颗后牙的修复情况.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后牙残根残冠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以往常采取拔除后行义齿修复。近年来由于根管治疗技术和修复技术的提高,使许多后牙残根残冠得到了保存。本回顾分析了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0例病人共142颗后牙的修复情况。效果满意。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髂骨取骨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体髂骨是取骨植骨的"金标准",但髂骨供骨区术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髂骨供骨区疼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髂骨供骨区疼痛发生率较高、差异较大(2.5%~49%)。为减少髂骨并发症,相关学者在取骨技术、取骨器械和骨移植替代物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与改进,如半板取骨、三皮质取骨后行髂嵴重建、人工合成骨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Background

Crestal bone loss along the dental implant surface deranges its prognosis and is known to occur with implants having 02 mm smo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Implants with rough coated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are said to reduce crestal bone loss. Comparison of crestal bone loss with b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s of implants needs to be done.

Methods

Twenty cases were selected. Each case received one implant with smooth collar design (Group-A) and one implant with coated rough collar design (Group-B). All the 40 implants were prosthetically loaded after a healing period of six months. Crestal bone loss was measured on mesial, distal, buccal and lingual side of each implant using maxillofacial computed tomography at six, twelve and eighteen months time interval after placing the implant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around each implant using Gingival, Plaque and Calculus Indices, six and twelve months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Result

After 18 months i.e. one year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Group-A implants showed an overall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of 1.53 mm and Group-B implants showed average bone loss of 1.42 mm,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was maximum on the buccal side, followed by mesial, lingual and distal side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revealed that the tissues remained healthy till the end of study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Conclusion

Crestal bone loss was less among implants with rough collar design as compared to smooth collar design.Key Words: Crest module design, Implant, Crestal bone lo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诱导颅神经嵴干细胞(cranial neural crest stem cell,CNCSC)后的裸鼠体内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分化,探讨CNCSC用于牙再生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颅神经管组织块无血清条件培养法获取CNCSC,体外经成纤维生长因子8(FGF8)、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牙本质基质非胶原蛋白等因子诱导后,与胶原-壳聚糖三维凝胶支架复合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型胶原表达、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表达,鉴定其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分化特征。结果诱导后CNCSC植入体内后1月表现为型胶原及DSPP阳性表达,2月后DSPP表达增强,局部区域可见极性栅栏状排列的细胞分布,并可见明显的细胞外基质形成。结论CNCSC在体内可向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分化,为进一步开展牙再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髂嵴前部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合理应用带血管蒂髂嵴前部骨瓣转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解剖观测供应髂嵴前部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髂嵴前部存在着丰富的血供 ,主要由旋髂浅动脉 ,旋髂深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臀上动脉深上支构成 ,其分支在髂嵴前缘相互吻合成网 ,每支血管各有特点 ,有很强的互补性。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合适血管蒂的髂嵴前部骨瓣行移位或移植术 ,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培养和鉴定心脏神经嵴细胞,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8·5d小鼠胚胎枕中部至第3体节神经管,组织块法无血清条件培养获心脏神经嵴细胞,采用转录激活因子2α(AP-2α)作为其生物学标记物,观察其迁移、分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从胎鼠神经管中分离培养的细胞AP-2α表达阳性,具有迁移特性,传代后以含血清培养基培养后能自然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体外培养可成功获得心脏神经嵴细胞,且具有迁移特性和多向潜能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 LBC)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serum pepsinogen sPG)对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5年6月—2016年9月在该院门诊及住院已行NBI-ME检查的142例并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根据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 NBI-ME)检查是否观察到LBC及血清胃蛋白酶原I(serum pepsinogen I sPGI)是否下降,分为4组,分别为LBC(+)-sPG(+),LBC(+)-sPG(-),LBC(-)-sPG(+),LBC(-)-sPG(-).以病理标准评估上述4组肠上皮化生的活检预测率,比较LBC联合sPG与单独用LBC预测肠上皮化生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 经LBC(+)-sPG(+)检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率显著高于LBC(+)-sPG(-)组(96.36%vs 31.25%,P<0.05),LBC(+)-sPG(+)组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LBC(+)组(96.36%VS 81.69%,P<0.05);经LBC(+)-sPG(-)组检出胃粘膜肠上皮化率显著高于LBC(-)-sPG(+)组(31.25%vs 12.90%,P<0.05);LBC(-)-sPG(+)组与LBC(-)-sPG(-)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vs 7.50%,P>0.05).结论 亮蓝嵴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可提高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可作为一种联合检查手段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培养原代Schwann细胞,用于构建毛囊神经嵴干细胞饲养层构建。探索Schwann细胞(Schwanncells)对胎牛血清浓度的依耐性;检测Schwann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的活性及分泌状态,并应用此饲养层定向诱导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分化。方法原代培养及纯化Schwann细胞;用不同血清浓度的胎牛血清(FBS)培养基培养Schwann细胞,测定并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Schwann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使用$100特异性标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与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对Schwann细胞进行鉴定。用ELISA方法检测Schwann细胞的分泌因子。利用丝裂霉素C处理Schwann细胞建立饲养层,培养Schwann细胞和毛囊神经嵴干细胞。结果体外成功培养Schwann细胞,用S100间接免疫荧光法与核染料Hoechst33342鉴定Schwann细胞呈阳性表达,纯度约95%,成功培养毛囊神经嵴干细胞。无血清的培养基可使Schwann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饲养层细胞能够稳定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可诱导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定向分化。结论无血清的培养基更利于毛囊神经嵴干细胞饲养层的构建。饲养层Schwann细胞可持续分泌NGF和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可成为使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稳定饲养层细胞。  相似文献   

20.
高频电刀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对应着不同特征的输出波形,通过对6个厂家的22个型号的上百台电刀进行实际检测,发现波峰因子是一个可以衡量电刀不同工作模式下输出信号特征的有效指标.本文分析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检测结果,讨论了电刀的不同工作模式与波峰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以将波峰因子作为高频电刀输出波形质量性能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