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病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老年人群中主要的致残原因,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功能影像学,如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i ng,BLOD-fMRI)、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灌注加权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等,以其高分辨、非创伤性等优点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评价,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及评估预后等方面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认知障碍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影像诊断标准,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助 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本文从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磁 敏感加权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多种磁共振模态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像特点进行综述。将多种 模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进一步的 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的中间阶段。目前主要依据病史、神经心理评估量表、生物标记物及神经影像学等进行诊断,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检查技术快速发展,对于MCI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神经影像领域,以期能够为MCI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将对神经影像在轻度认知障碍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隐匿性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轻度认知障碍(MCI)是AD发病前一个重要的临床前阶段。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能在疾病早期反映脑网络变化,可作为研究AD及MCI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以rs-fMRI研究为基础的AD及MCI患者默认网络,注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等的变化特点,为A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隐匿性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轻度认知障碍(MCI)是AD发病前一个重要的临床前阶段。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能在疾病早期反映脑网络变化,可作为研究AD及MCI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以rs-f MRI研究为基础的AD及MCI患者默认网络,注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等的变化特点,为A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引起,包含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早期具有隐匿性。临床广泛应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等)作为评估VCI的证据,但存在特异性及敏感性较低、主观性偏差等局限。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QEEG)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技术,以其无创、可量化、实时监控的特点被研究者所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QEEG特异性量化指标对VCI的早期诊断有所帮助。目前,常用的QEEG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相对功率值、慢波化比率、成对衍生脑对称指数、EEG相干系数、Lemple-Ziv复杂度、P300等。轻度认知障碍是VCI的早期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患者QEEG特异性改变主要以慢波功率和θ波与β波比值升高、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减低等为主要特点。脑小血管病是VCI常见的亚型之一,临床症状隐匿且进程缓慢,常容易被患者及医务人员忽视。其相关电生理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前认为EEG背景变化的同时出现大量异常尖波可提示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加重。卒中后认知障碍是由卒中事件触发的VCI。有研究发现,δ波、θ波、β波、δ波与α波比值R和δ波与θ波比值均对识别卒中后认知障碍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应用QEEG技术还可准确地将VCI与其他认知障碍(如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进行鉴别,也可用于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对VCI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因此,QEEG分析技术作为新的一种补充或替代性手段,为追踪VCI的进展轨迹、鉴别各种认知障碍和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指卒中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种亚型。目前的研究认为,血清微小RNA、氧化应激因子、血清代谢物等生物学标志物,脑小血管病以及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均可作为PSCI的预警因子。本文阐述了PSCI警示因子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对这些警示因子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意义,并有望为预防和延缓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开启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变性疾病,不仅累及锥体外系产生运动症状,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多见。轻度认知障碍是介于认知正常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众多学者通过多模态影像技术来探索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脑结构改变情况,发现了多个脑结构存在改变,这为进一步阐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今后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指卒中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种亚型。目前的研究认为,血清微小RNA、氧化应激因子、血清代谢物等生物学标志物,脑小血管病以及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均可作为PSCI的预警因子。本文阐述了PSCI警示因子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对这些警示因子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意义,并有望为预防和延缓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开启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与年龄相关的脑血管 疾病。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tensities,WMH)是CSVD的影像标志物之一。WMH患病率极高, 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影像表现及临床症状的异质性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带来了 困难。本文从病理学、影像学及生物学3方面对WMH发生发展及其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现况进 行综述,同时总结目前的治疗策略,提出了接下来的研究目标及方向:能够反映预后的标志物及预测 模型的研究,WMH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针对早期干预、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阿尔茨海默病(AD)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AD在出现典型症状前20多年, 脑组织就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轻度认知障碍(MCI), 即AD源性MCI, 是最早有临床症状的阶段, 该阶段成为AD早期检测、诊断和防治最为重要的窗口。为满足临床实践需求, 进一步提高广大医疗工作者对AD源性MCI的认知,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专家经多次研讨, 制定了本《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以期为AD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精准治疗提供共识和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2.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中ELAS型的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点及 诊断方法。方法:对4例MELA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CT、MRI)及组织商理学特点进行系统分析,观察3例患者的肌活检及2例患者的脑活检结果。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不耐受、发作性头痛和呕吐,局灶或全身性癫痫,认知障碍,脑卒中样发作,神经性耳聋、肥厚性心肌病、内分泌功能紊乱,乳酸水平升高及身材矮小等,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脑CT及MRI示病灶多位于枕、顶、颞叶脑回处、CT可见基底节及小脑钙化,肌肉组织可见不整红边纤维(RRF)和异常线粒体,脑活检灰质呈分层性坏死,小血管弥漫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钙沉积,符合MELAS型诊断,结论:根据MELA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结合肌肉及脑组织活检可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认知障碍作为脑血管病致残结果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AD,成为与年龄相关的认 知障碍和痴呆的第二大原因。目前血管性痴呆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而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 作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阶段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预防痴呆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今血管性认知障碍研 究的热点。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认知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我们更加深入 的了解VaMCI 患者在神经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为早期诊断、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 带来了新的希望。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用于该病并将其与神经心理学评估结合用来诊断VaMCI将会成 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轻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技术及有效的治疗手段,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功能障碍往往迁延不愈,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对于轻度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后期脑功能障碍的具体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相关神经机制、神经影像学诊断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治疗手段等进行综述,为其早期诊断、干预治疗等提供新的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桥脑出血(附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48例MRI及CT证实的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桥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仍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75%)、被盖基底区出血最多(45%),而死亡率也最高(80%),右侧出血较多(7/24),大多病人意识清醒(82%)、血肿3cm以上预后差,影像学检查均能早期诊断,尤其是MRI。结论:桥脑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对早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为主的老年认知障碍问题日趋严重.作为一种多因素、多阶段并有伴随疾病的临床综合征,老年认知障碍在临床症状出现后将进展成不可逆性痴呆.因此,在无症状性临床前期AD症(PCAD)阶段进行早期诊断与干预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对PCAD的危险因素和针对其诊断干预的探索性研究进行综述,试图寻找在早期病理进程中新的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及早期干预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血清循环抗原(CAg)与神经影像学(CT、MRI)的关系。方法根据诊断脑囊虫病的四个标准,对确诊的36例脑囊虫病病人行CAg定量测定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并分期。结果根据神经影像学检查,36例脑囊虫病人在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性死亡后期及钙化期之间的CAg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CAg的含量与脑囊虫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具有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71。结论(1)脑囊虫病人循环抗原与神经影像学(CT、MRI)表现具有相关性;(2)血清循环抗原的检查可用于对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预后,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本文就有关帕金森病认识障碍早期相关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探讨其在帕金森病认知障碍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欣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8):710-714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作为脑小血管病的一种,与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其中脑叶CMBs还与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CMBs不仅提高了复发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还可能引 起认知障碍甚至痴呆。本文主要就CMBs在磁共振磁敏感序列的影像特点和诊断标准等方面进行综 述,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提高CMBs诊断的准确率,为CMBs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之一,与其他脑小血管病的病理改变、认知障碍和增龄等有关。笔者现围绕EPVS的影像学特点、磁共振可视化评分及EPV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临床医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