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Shi W  Li S  Xie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47-350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均位于角膜中浅层)且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68例(68只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角膜真菌复发率、角膜植片透明率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等情况,并对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组织行真菌培养、菌属鉴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68例患者中,64例治愈,成功率为94%;随访观察6-36个月,植片全部透明,矫正视力为0.2-1.0;4例复发,复发率为6%。59例角膜组织标本真菌培养阳性,其中镰刀菌属41例,曲霉菌属8例,念珠菌属4例,青霉菌属2例,其他丝状菌属4例。61例病理切片行高碘酸-Schiff染色可见菌丝,57例菌丝均未超出病变角膜切片的深度和边缘,仅4例复发者可见菌丝达角膜组织切片全层,其中曲霉菌属3例,镰刀菌属1例。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对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及溃疡直径较大或偏中心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具有治疗和复明作用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68例真菌性角膜炎二期角膜移植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抗真菌药物多存在穿性差 ,抗菌谱窄 ,毒性大等缺点 ,部分病例仅靠药物难以治愈。手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重要手段。穿透性角膜移植能彻底清除感染病灶 ,在控制感染方面疗效比较确切 ,但由于术后反应剧烈 ,并发症多 ,其增视效果并不理想。我院自 1995年以来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 ,先行结膜遮盖术治愈感染性病变 ,于 3个月后再行二期角膜移植术 ,取得较好的增视效果 ,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1995年 3月~ 1999年 5月真菌性角膜炎行结膜遮盖术 3个月后的病人 6 8例6 8眼 ,男 2 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小 1…  相似文献   

3.
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3例(23只眼)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用新鲜尸眼角膜供体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结果:23例患者22例治愈,21例植片透明,成功率91.3%,随访2-10个月,植片全部透明。矫正视力0.3-0.8,2例复发。结论: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几种实验性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真菌毒性与角膜溶解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对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和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前角膜移植被认为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最佳治疗方法。1998年来我院对经抗真菌药物无效的57例真菌性角膜炎施行角膜移植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计57例(57眼),其中男32人,女25人,年龄13~48岁,平均37岁。有植物性外伤史者43人,无明显发病诱因者14人,就诊时间平均18.5天。临床分型:术前根据形态学检查、10%氢氧化钾湿片、真菌培养、术中剖切情况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分为水平生长型和垂直生长型。本组57眼中术前菌检阳性者51眼(角膜穿孔者3眼…  相似文献   

6.
近年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上升。许多真菌性角膜炎单纯用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给予非药物性补充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手术治疗包括清创、穿透性角膜移植、板层角膜移植术等,常使创面扩大,创面不平,遗留瘢痕。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光学角膜切削术(PTK)可以去除角膜表面的病变组织,并使角膜表面变平整,  相似文献   

7.
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1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 180例 (180只眼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 ,32例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 (L KP) ,14 8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KP)。结果  172例 (172只眼 )感染控制 ,治愈率为 95 .5 5 %。随访 2~ 2 4个月 ,32例 L KP患者 2 8例植片透明 ,矫正视力 0 .2~ 0 .8,10 9例 PKP患者植片透明 ,矫正视力 0 .0 5~ 1.0 ,两组病例矫正视力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PKP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 L KP。结论 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表浅型真菌性角膜炎 L KP术是可行的 ,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探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效果。对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先经常规的抗真菌治疗后,选择炎症难以控制病灶位于中浅层的患者共55例,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供体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对术中取下的病变角膜进行真菌培养,菌属鉴定及病理组织学特点观察,55例中51例治疗真菌感染,成功率为91%,随访6-18个月,植片全部透明,矫正视力为0.15-1.0;4例复发,复发率为9%,46例真菌培养阳性,经鉴定为镰菌属33例,曲霉菌属6例,念珠菌属3例,青霉菌1例,其他丝状菌属3例,50例病理切片PAS染色查见菌丝,49例菌丝均未超出病变角膜切片的深度和边缘,4例复发者中有一些菌丝已达角膜组织切片的全层,菌种为曲霉菌3例,镰刀菌1例,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是对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具有治疗和复明意义的有效术式之一,对溃疡直径较大或偏中心的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可减少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角膜炎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谢立信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638-640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农民患者居多。目前,眼科医师对该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欠缺、有效治疗药物不足,尚需积累经验、深入研究。现就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特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的分析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例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探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43例,采用角膜刮片镜检加真菌培养鉴定进行诊断,联合2-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并观察治疗过程。结果43例经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中,35例镜检发现菌丝,39例真菌培养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疗程18d-56d,5d-7d开始显效,表现为溃疡开始愈合、上皮逐渐修复。全部病例治愈后无复发。结论角膜刮片镜检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对发病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是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也随之逐年增多,其治疗和转归不同于单纯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目前对于该病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分析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87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纳入的40例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多有血糖控制不良现象和外伤的诱因,其植物性外伤引起者占36.8%,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7.5%相比所占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以61 ~70岁年龄段居多,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以51 ~60岁年龄段居多.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职业分布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和体力工人为主,分别占34.5%和26.4%,糖尿病病史平均为(13.0±4.9)年.实验室检查发现,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感染的真菌种类以镰刀菌属最多,占60.0%,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各占20.0%,其中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全身病角膜炎患者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5).根据病灶感染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诊疗后,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组的治愈率为46.0%,低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P<0.05),而无效率为14.9%,明显高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结论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糖尿病可能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糖水平影响了该病的人口学?  相似文献   

12.
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化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诊治的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疾病危险因素、就诊前接受的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所占比例最高(61.9%),41~50岁的中年患者(27.3%)和农民(82.9%)最多见。角膜损伤是最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为88.7%,而革兰染色镜检法检查细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仅为43.4%。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占73.3%,其次为曲霉菌属(12.1%)。分离到的细菌病原谱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35.7%),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2.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中最常见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及有效的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3.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真菌性角膜炎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最为常见的严重感染性角膜病,在我国已成为角膜盲的首要病因。为了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增加治疗手段和提高治疗效果,眼科医师应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真菌性角膜炎中真菌毒力因素和宿主防御因素等与其发病有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黏附于角膜后,产生毒素及酶等物质损害角膜组织,而角膜对真菌的入侵产生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对真菌的识别介导宿主角膜产生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此过程中,众多的细胞、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参与了真菌的清除及角膜的损伤和修复。理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信号转导,找到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是真菌性角膜炎防治的前提。本文就真菌的黏附及毒素对受侵角膜的影响、角膜对真菌入侵的免疫应答及炎症应答等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眼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Sun X  Wang Z  Luo S  Jin X  Zhang W  Li R  Wu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7):405-407
目的:分析眼部感染的真菌菌属分布与变化。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989-2000年送检的2609份眼部真菌标本进行培养,并对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季节分布、菌属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9份眼部真菌培养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775株(29.70%)。其中角膜标本707株(91.22%),结膜标本22株(2.84%),前房标本15株(1.94%),玻璃体标本9株(1.16%),泪囊标本3株(0.39%),其他19株(2.45%)。培养阳性菌株季节特点:1-6月份共培养出249株(32.13%),7-12月份培养出526株(67.87%),两者比约1∶2.1。主要培养阳性菌属为镰刀菌属,共455株(58.71%)。其中1989-1994年共培养出阳性镰刀菌96株,占总检出菌数的53.63%;1995-2000年共培养出359株,占总检出菌数的60.23%,后6年校前6年增加了6.60%。其次为曲霉菌属,共130株(16.77%),前6年培养出40株(22.35%),后6年90株,占总检出菌数的15.10%,后6年校前6年下降7.25%。结论:镰刀菌属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眼部致病菌属,曲霉菌属致病的比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糖尿病是真菌性角膜炎的易感人群.穿透角膜移植术是高危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缺乏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穿透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眼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糖尿病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拟行角膜移植术的92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106例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并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植片排斥反应、真菌复发、并发性白内障及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情况.结果 2个组患者的角膜均为中度和重度感染,其不同感染程度的眼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66,P=0.684).2个组间曲霉菌属感染的眼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0,P=0.854);镰刀菌属感染和念珠菌属感染眼数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68,P=0.010;x2=3.874,P=0.049).术后1周~2年,2个组患者术后BCVA均高于术前.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BCVA>0.3者均低于相应的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2.39%和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6,P=0.038);真菌复发的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1,P=0.047);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9.78%和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2,P=0.041);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分别为5.43%和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8,P=0.055).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不同血糖水平组间术后排斥反应、真菌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视力恢复较慢,移植排斥反应、真菌复发、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是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Hu JZ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11-115
目的 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术后真菌复发的特点、诊疗方法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经LKP治疗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8例(218只眼),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术中选用大于病灶0.5mm的环钻,采用深板层剖切,个别病例加以术中镜检,术后观察真菌的复发特点,对复发者进行药物与手术治疗,并比较在不同菌属和术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有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危险因素存在下行LKP术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2周有17例(7.80%)真菌复发,其中15例在术后第1周;复发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症状加重、植床中央或边缘出现菌丝浸润灶.17例复发病例均成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愈.危险因素分析:曲霉菌属LKP术后复发率(19.23%)高于镰刀菌属(5.63%)(P=0.0323),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例行LKP术后复发率(21.70%)较高(P=0.0219),术前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的病例LKP术后复发率(17.02%)较高(P=0.0134).结论 LKP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术后复发主要在术后1周内;曲霉菌属、术前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前房积脓或内皮斑等是其危险因素;术中灵活应用手术技巧等可能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角膜炎作为常见眼科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明确,但是该病治疗棘手、预后差.迅速及时诊断和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是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有关真菌性角膜炎的菌谱变化、归纳了实验室和临床诊断方法如改良的染色方法、共焦显微镜、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分子序列分析技术等,对近来出现的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叙述,并提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转归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i WY  Niu XG  Wang FH  Gao H  Li SW  Zeng QY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614-619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对判断真菌性角膜炎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转归的作用,为调整临床用药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院诊治的32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选择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溃疡直径≤5mm患者58例(58只眼),常规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和停药后7d对病灶的特定位点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炎性细胞密度和形态以及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对共焦显微镜未查见真菌菌丝及炎性细胞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完全停药,并继续随访2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结果53例患者在药物治疗7d时有明显好转,病灶缩小,共焦显微镜表现为查到菌丝的位点减少,菌丝密度降低,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形态趋于均匀,同时可见正常形态的角膜基质细胞出现;14d时,37例溃疡愈合,23例共焦显微镜未查见菌丝和炎性细胞;28d时,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已完全愈合,其中22例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浅基质中存在少量菌丝或未消退的炎性细胞,其余31例患者均未见菌丝和炎性细胞。以上53例位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另5例在用药7d内病情加重,共焦显微镜下见菌丝密度明显增加,炎性细胞增多,角膜基质破坏范围扩大,提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故入院行角膜移植术。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目前判断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后病情转归的理想手段,能够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客观依据。(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14-6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明胶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在兔真菌性角膜炎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方法8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其中3组为实验组,兔右眼分别注入100μl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悬液;另1组为对照组,兔右眼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2与MMP-9的来源,明胶酶谱法检测其活性。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炎性细胞的浸润、角膜细胞外基质(ECMs)的降解以及真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与入侵深度。结果MMP-2主要由角膜基质细胞产生,真菌感染后5d检测出活性,8d活性升高。MMP-9主要来源于嗜中性粒细胞,接种后1d即检测到活性,3d活性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茄病镰刀菌感染后3d,角膜内散在嗜中性粒细胞,浅层ECMs被降解,菌丝平行于角膜基质纤维生长。烟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后3d,角膜内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周围ECMs降解明显,菌丝表现为垂直生长。接种后8d,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角膜内炎性细胞和菌丝明显减少,而烟曲霉菌感染的角膜变化不明显。结论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兔角膜后,产生的明胶酶活性明显不同;明胶酶对降解角膜ECMs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ECMs降解程度的不同,菌丝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入侵深度等病理改变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