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贤云“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识脉”“达药”,非一日之功,数10春秋处方用药,细心揣度药物进退的效验与否,随时总结心得,或可致“达药”之境,“识脉”亦当如斯。  相似文献   

2.
临证识药录     
临证识药录张武(湖北省江陵县第一人民医院江陵434100)关键词虎杖,附子,紫菀,枸杞子,芡实,临床应用医之识药,在于读书、临证、辨物。其临证最为紧要,所谓“屡用达药”,兹录临证识药心得如次,以为抛砖。1虎枝虎杖,荆楚称“活血莲”者是,长于活血、解毒...  相似文献   

3.
重读《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深感《条辨》辨证精湛,用药妥贴。追迹仲景,补《伤寒》之未备;师承人士,使叶氏经验规范化。南齐·褚澄《褚氏遗书·辨书》谓:“师友良医,因言而识变;观省旧典,假签以求鱼.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则何愧于古人.”本文试对《条辨》的知病、识脉、达药,略作探讨,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内涵进行考辨,提出中医传承应系统读经典、亲炙承家学和多方拜名师,经过“三折肱知为良医”的临床实践,方能登堂入室,体悟中医学之“至道”奥妙,成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集神圣工巧技能于一身的高水平医生。“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对现代中医守正传承同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6.
涩脉新识     
涩脉新识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062450)何计清(河北省井陉县防疫站050300)涩脉,《中医诊断学》云:“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对此脉象之描述,过于文字化,可谓“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历代医家对涩脉之象认识不一。如《脉经》云:“涩脉细...  相似文献   

7.
吴氏尝谓:“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并谓:“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所著《温病条辨》详析因症脉治,示后学以规矩,创订新方以补治温热病之不足,其对医学之贡献颇大。爰就吴氏辨证法则予以研讨,以窥其学术思想,俾读吴氏著作之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家坤 《江苏中医》1998,19(11):6-7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阳明邪热炽盛,气阴两亏。此方的主药应是知母,生石膏等药仅起辅助作用,阳明经证,若脉洪芤时,宜用本方,脉浮法时,宜用白虎汤。  相似文献   

9.
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是阳明邪热炽盛、气阴两亏。此方的主药应是知母,生石膏等药仅起辅助作用。阳明经证,若脉洪芤时,宜用本方;脉浮洪时,宜用白虎汤  相似文献   

10.
朱步先 《中医杂志》2000,41(12):709-711
以《章次公医术经验集》为依据。认为章次公纠“有是症用是药”之非有三,其一是如仅重视“症状”而忽视“病期”就会把辨证论治简化为“对症疗法”;其二是片面强调症状,有可能忽视“识病”;其三是有是症用是药失这于狭隘刻板,不利于用发展眼光看待方药的现代应用。认为舌苔、舌质、舌形望而得之,比较客观,辨脉则应注意以保护心力为着眼点,随证变法对湿温汗、润、下三禁不可拘泥,湿温解表,当注重解肌;若素体阴虚,津液亏 ,养阴之法即不可废;湿热宜清宜化,不轻用下法,然邪入阳明,自有可下之时,用之得当,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