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钱晓燕 《中外医疗》2014,(25):187-188
目的分析在高原地区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血小板成分制品,即机采血小板与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血小板的质量有何不同,对患者提升血小板的功能有无差别。方法采用机采血小板50人份,BC法由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50人份,中心质控科检测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评价血小板质量。结果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为(2.50±0.08)×1011/L,白细胞混入量为(3.42±0.70)×108/L,红细胞混入量为(5.86±0.76)×109/L,细菌培养为阴性。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为(2.41±0.28)×1011/L,白细胞混入量为(1.85±0.62)×108/L,红细胞混入量为(6.13±0.58)×109/L,细菌培养为阴性。结论机采或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品,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可以作为临床血小板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少白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残留量、无菌试验等指标及临床输注效果,评价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方法:应用富含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混合在一起,进行白细胞过滤,并测定86例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观察158例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指数(CCI)的变化。结果:91.8%(79/86)的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与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相符;142例患者输注少白混合血小板后止血或出血改善,CCI>10000。结论:少白混合血小板应用于临床能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能节约血源,弥补单采血小板的不足,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相似文献   

3.
改性玻纤膜白细胞过滤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去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的发生率。方法:使用丙烯酸类的聚合物,固化在白细胞过滤器的膜表面,使膜的电位性正好吸附体积大的白细胞,而不吸附体积小的血小板。结果:70例次试验,过滤一个机采治疗量或10个单位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能够滤除99.9%白细胞,血小板回收率大于90%。27例血液科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血小板输注无效率15%(4/27例),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50%(10/20例)。结论:改性后的白细胞过滤器能用于浓缩血小板制剂的滤除,防止反复输注产生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4.
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连续过滤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质量和输注疗效。方法检测连续过滤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产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pH值等指标,并对输注疗效跟踪调查。结果血小板产量(3.10±0.31)×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0.08±0.07)×106/袋;红细胞混入量(0.02±0.01)×109/袋;没有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结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连续过滤白细胞,能够进一步降低白细胞混入量,有效预防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国产滤器制备的去白细胞的晶体盐红细胞悬液(Saline adenine glucose mannitol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SAGM RBCs)进行质量和临床效果评估。方法:200单位过滤后的SAGM RBCs,测定其过滤前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CT,Hb,计算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损失率,150例受血者,输血前均不使用激素类及抗过敏类药物,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滤去除白细胞的SAGM RBCs,白细胞清除率为99.3%;红细胞回收率为92.7%,血小板损失率为87.2%;在接受去白细胞的SAGM RBCs的150例受血者中,输血≤2次的受血者中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3次曾有过发热性输血反应史(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SAGM红细胞悬液)的30例受血者中仅有1例出现发热性输血反应。结论:使用国产滤器能去除血液成分中99%以上的白细胞,能有效地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制备满足临床需求的高质量洗涤血小板血液成分。方法:以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和单采去白细胞血小板为起始血液,通过无菌接驳的方式,采取离心、分离和洗涤,用生理盐水100 mL完成1~2次的静态洗涤,并用200 mL生理盐水对沉淀物进行悬浮、静置、解聚等,并最终制备成洗涤血小板。结果:经质量检测,两种起始血液制备的洗涤血小板在容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混入量、血浆蛋白质含量、pH值质量指标上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在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氧分压、血小板二氧化碳分压辅助指标的表现上,二者大体一致。结论:在现有标准、技术等框架下,血站行业制备的洗涤血小板质量可靠,可向临床提供洗涤血小板,在适宜条件下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悬液使用白细胞过滤器的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滤除血液中的白细胞 ,防止输血反应。方法 :使用南京赛尔金BCL - 2 0 0型白细胞滤器 ,过滤储存前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 ,并比较过滤前后Hb、游离Hb、K 及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 :2 7份标本白细胞滤除率平均为 99.2 % ,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 92 .4 % ,过滤前后Hb、游离Hb、K 及渗透脆性均无明显差异 ,而用此过滤器血小板亦去除 93.3%。结论 :从以上结果认为 ,白细胞过滤器可用于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 ,但不能用于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去除。  相似文献   

8.
洗涤血小板的质量检验和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洗涤血小板的制备方法、质量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洗涤血小板制剂。并应用生化方法、血细胞分析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对洗涤血小板中蛋白清除率、白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和CD62P、PAC-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观察输注洗涤血小板的临床疗效、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与单采浓缩血小板比较。结果洗涤血小板的蛋白清除率为99%,白细胞清除率为85%,血小板回收率达95%;血小板洗涤前后的粘附率、聚集率、CD62P+和PAC-1^+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输注后有效率达83%,与单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有效率90%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94.12%(16/17)和100%(13/13)。结论经该方法制备的洗涤血小板质量符合要求,血小板功能未受影响,临床输注后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10.
国产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国产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效果.方法 应用国产XCF-3000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95例,用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采集前献血者、采集后血小板成品血细胞参数,评估血小板采集效率和成功率、白细胞和红细胞混入量质控标准符合率,观察献血者及受血者不良反应.结果 单采血小板成品血小板数平均每袋(2.83±0.46)×1011,采集成功率为71.58%;采集效率为(54.20±7.48)%; 白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97.89%;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12.63%.结论 血小板采集成功率、效率和白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与进口同类机型近似,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去白细胞的洗涤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质量,观察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白细胞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在洗涤前后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浆蛋白上清液含量,K+浓度。结果:红细胞回收率为(75.02±2.26)%,白细胞去除率为(99.997±0.003)%,血小板去除率为(99.96±0.04)%,血浆蛋白清除率为(98.02±0.18)%,K+清除率为(98.75±0.28)%。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白细胞去除率更高,质量可靠,输血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3种去白细胞滤器对机采血小板的滤白效果及过滤前后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60U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24-96 h.分别用3种不同滤器对血小板进行过滤,检测机采血小板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单位容量、白细胞量、pH值、乳酸脱氢酶(LDH)浓度、K+浓度、血小板膜表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国产库型白细胞滤器在储存添加剂红细胞过滤效果。方法 使用国产血库型白细胞滤器 (BC·L 2 0 0 -1型 )过滤 15袋 10天以内的储存添加剂红细胞 (去白RBC) ,检测过滤前后WBC、RBC、PLT的浓度 ,并求出WBC、PLT的去除率 ,WBC残留量及RBC回收率 ;比较过滤前后RBC渗透脆性。并将去白RBC和非去白RBC分别用于两组患者 ,每组患者 2 0 3人 ,观察去白组与非去白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NHFTR)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白细胞去除率、血小扳去除率及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 99.3 9%、97.42 %及 93 .5 1%。开始溶血点 :过滤前后比较的t检验得P1 >0 .5 ,完全溶血点 :过滤前后比较的t检验得 0 .2 0 >P2 >0 .10。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无显著差异 (P1 >0 .0 5 ;P2 >0 .0 5 )。去白组NHFTR发生率为 1.48% ;非去白组NHFTR发生率为 12 .3 2 % (P <0 .0 0 5 )。结论 该型白细胞滤器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少白RBC输血的要求。使用该种去白RBC可以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对悬浮红细胞中多种成分的影响。方法对滤除白细胞前后的悬浮红细胞进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回收率、血脂、血钾、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比较。结果血小板去除率99.81%,白细胞去除率99.99%,红细胞回收率89.4%,其他指标在滤除白细胞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滤除白细胞工艺,白细胞、血小板去除率高,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方法,以提高临床输注血小板的安全性.方法 首先采用血液采集前采血器材的检查、采血环境的严格消毒及献血者严格筛选,同时改进献血者进针区皮肤消毒方法和对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其次去除最初采集的部分血液,再进行血小板输血前细菌培养检查三种预防措施来减少血小板污染.另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120细菌监测系统进行需氧瓶及厌氧培养瓶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转种培养,转种培养阳性者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后,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由0.72%降低至0.45%(P<0.01),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由0.47%降至0.23%(P<0.01),总的细菌污染率由0.62%降至0.29%(P<0.01).结论 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对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常温(22±2℃)震荡下不同保存时期的单采血小板冰冻保存后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计数、pH、回收率、黏附率、聚集强度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活性及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冰冻保存后的血小板计数、pH值、粘附率、聚集强度及PF3活性、细菌污染情况和冰冻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 冰冻保存后的单采血小板仍具有良好的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滤器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患者接受滤除白细胞输血。对 2 0 0U红细胞悬液滤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并对患者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 应用白细胞滤器后其白细胞比过滤前显著减低 ,过滤前、后白细胞数分别为 ( 6 .16± 1.4 4 )× 10 9/L与 ( 0 .12± 0 .10 )×10 9/L(P <0 .0 1) ,血红蛋白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分别为 ( 16 1.5 8± 2 3.31)g/L与 ( 15 7.84± 2 2 .35 )g/L(P >0 .0 5 )。 80例接受少白细胞血的受血者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 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 ,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稀有型血细胞永生化细胞株,探讨血细胞多态性细胞工程实验室建立的方法。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把携带稀有血型抗原的红细胞、已知抗原特异性的粒细胞,罕见特异性抗原的血小板及CD36缺失型的血小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株,采用培养法和PCR法对细胞株进行支原体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株的稳定性。结果共建立稀有型血细胞LCLs 211株,其中稀有红细胞血型抗原LCLs 64株、已知抗原特异性的粒细胞抗原LCLs 8株、罕见特异性抗原的血小板LCLs 15株及CD36缺失型血小板LCLs 124株,总转化成功率为91%;所有的细胞株传代、冻存和复苏均成活,无基因突变、无支原体污染。经20代传代后未发现染色体突变。结论传代培养、细胞冻存、复苏和支原体污染防范等一整套技术过程基本满足建库要求,为血细胞多态性细胞工程实验室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应用滤器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的过滤效果和血液病患者输注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血液病患者输注经PL型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滤过前、后分别计数血小板及白细胞。结果 过滤后血小板回收率平均为94.9%,白细胞去除率为98%。输注无效率为13.5%(均数);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血液病患者输注滤过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可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及同种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