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变根毛霉引起原发皮肤毛霉病1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报告1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皮肤毛莓病。患者男.33岁。右上肢外伤后弥漫性斑块伴肿胀、化脓7年余。免疫功能检测CD4^ T细胞略低(28%),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菌种鉴定为多变根毛霉患者曾接受伊曲康唑、特比荼芬和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无满意疗效.最后经用两性霉素B治疗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  相似文献   

2.
多变根毛霉引起破坏性粘膜皮肤毛霉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面部皮疹3年不愈.3年前鼻部出现一红色豌豆大小结节,曾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术后再次出现新发结节,且逐渐扩大.2007年11月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行手术活检,当时病理科报告为感染性肉芽肿,结核不能排除.耳鼻喉科拟诊皮肤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治疗6个月,疗效不佳,皮疹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4.
【摘要】 患者女,50岁。右上肢皮肤结节、斑块、红肿、溃烂6年,右臀部斑块2年,右面颊斑块1年。曾单独口服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无效。右上肢及臀部皮损组织病理及PAS染色均可见真皮内宽大呈直角分支菌丝。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不规则毛霉。联合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2个月仍无效,改为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总量1 060 mg)治疗,患者右面颊、右臀部斑块肿胀逐渐消退,右上肢包括右手背斑块、红肿、坏死、黑痂消退,皮损愈合成瘢痕,取右上肢皮肤组织再次行真菌培养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5.
新种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成龙  贾太和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6):352-353,T001,2
患者女性,37岁,江苏省农民,右手背痒,起小结节,成斑块,向周围扩展到手腕,手掌,3-5指,病期18年。病理变化主要为真皮网状层嗜酸细胞肉芽肿,有宽而无隔的秀明菌丝,但未见侵入血管。1990年丙次分离出病原菌,经研究鉴定,命名多变根毛霉,其悬液对免疫皮肤划痕接种阳性。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2岁。鼻背部红斑并皮下结节,软腭溃烂,偶有疼痛并伴鼻出血3年余,左眼眶下出现0.8 cm × 0.4 cm大小结节1月余。患者曾接受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满意疗效。患者一般情况好,既往有肺结核病史,T淋巴细胞亚群示CD3减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HE和PAS染色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多变根毛霉。该临床分离株在体外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均耐药。经两性霉素B治疗6周后,患者皮损明显消退,两性霉素B总用量为821 mg。治疗结束后,手术活检取鼻背部及软腭组织做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中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未发现菌丝。26 ℃、32 ℃(± 3 ℃)中恒温培养3周均未见真菌生长。据此,该患者已达到临床、组织病理学和真菌学治愈。治疗期间自觉食欲差,有药物性肾功能异常、一过性低血钾。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5岁。反复左上肢结节、斑块、流脓伴疼痛7年,累及右上肢1年。2型糖尿病病史3年。左手背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肥厚伴角化不全,真皮全层多灶肉芽肿形成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变性,并累及皮下脂肪;真菌培养示白色绒毛状菌落生长,镜下表现为粗大、无分隔菌丝,可见圆形孢子囊;宏基因组测序示不规则毛霉。诊断为不规则毛霉致皮肤型毛霉病。  相似文献   

8.
皮肤毛霉病1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患者女,14岁,学生。因鼻背部斑块伴瘙痒1年,于2001年6月18日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1年前,患者右侧鼻背部出现一钱币大斑块,斑块质硬,色泽正常,表面皮肤无溃破,有瘙痒感,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曾在当地医院口服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3个月前皮损逐渐向右侧面颊部扩散,且于斑块表面出现成簇丘疱疹。既往体健。1年多前曾接受右侧泪囊冲洗,无外伤、手术史。体检:T36.6℃,P80次/min,R22次/min,BP13/8kPa(1mmHg=0.133kPa),体重33kg。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皮肤科检查:鼻部及右侧面颊部见一4cm×6cm大小不规则斑块,质韧,浸…  相似文献   

9.
用10只健康小白鼠对多变根毛霉规则变种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10只小白鼠的脑组织病理切片在接种后7、14、21、28和35天均显示有多数宽大、无分隔的菌丝,但培养仅在第7天时阳性。其它内脏器官组织病理切片未发现真菌菌丝。  相似文献   

10.
11.
面部毛霉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因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感染。方法经真菌镜检、培养和病理诊断为面部多变根毛霉病。结果患者5岁,因摔跤行鼻骨复位术后,面部出现红色丘疹,斑块,肉芽肿,2003年来我院诊断为面部毛霉病。2004年2月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酮康唑200 mg/d治疗2个月好转。因其他原因停止治疗,7个月后病情恶化,面部浸润性斑块,坏死,结黑色痂,脓性分泌物,上唇和上腭部分缺失,再次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为多变根毛霉。2004年12月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2个月,总剂量为50 mg/kg,明显好转,加用伊曲康唑 100 mg/d治疗。结论多变毛霉可引起皮肤组织浸润性感染,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岁。面部及腋下红斑1.5年。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双腋下及躯干部淡褐色角化过度性斑片,双手足角化过度,轻度脱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肥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少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诊断: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4岁。四肢臀部斑片23年。查体:四肢及臀部可见边界清楚的棕红色角化过度性斑片,双手、足角化过度,轻度脱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诊断: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相似文献   

14.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继发面部毛霉菌感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18岁。因解热剂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继发面部毛霉菌感染。口服伊曲康唑并予以 2 %特比萘芬液湿敷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厚壁孢子根毛霉引起深部真菌病1例.方法 了解患者的病情经过,病理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作病变组织真菌镜检、培养与鉴定.结果 患者男,41岁.临床表现为右臀部、两侧腹股沟及胰头后方先后出现肿块,伴轻度疼痛,进行性加重.后期皮肤肿块处出现溃疡、坏死、黑痂,伴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病理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组织慢性肉芽肿改变,于血管内或多核巨细胞内、或组织间见分支不分隔或少数分隔的粗大菌丝,并可见少数厚壁孢子及分隔菌丝,PAS染色阳性.真菌鉴定为厚壁孢子根毛霉(Rhizomucor chlamydosporus).结论 该病例初表现为侵袭性肉芽肿,后出现坏死性溃疡,进展较快,最后导致恶液质而死亡.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7岁。右前臂伸侧出现红色斑块、溃疡5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及中层可见弥漫性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伴红细胞渗出,真皮组织中存在真菌孢子及菌丝样结构。真菌种属鉴定示:甄氏外瓶霉。诊断: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口服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肤真菌病。方法患者男,25岁,左臀部一片慢性肉芽肿样损害,呈疣状增生。表面多片溃疡、糜烂,轻压有脓性分泌物溢出,有腐臭味,触之略硬,且有轻度触痛。中心部位有明显淡灰褐色萎缩斑,边缘明显隆起,表面附有黑色痂皮。从患者皮损取材,进行涂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经家兔致病性研究重现组织病理特征,同时作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直接镜检、组织病理切片均未见真菌菌丝,但5次培养均为同一种菌生长,镜下见透明、线样的分生孢子梗从葫芦形的母细胞长出并产生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眼晶体状,黑棕色,具有一中纬部的线状芽裂,为此菌的主要特征。在实验家兔的皮损刮屑中可见菌丝及类似厚壁孢子的肿胀细胞。体外药敏试验显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分别为:氟康唑>64μg/mL;伊曲康唑>64μg/mL;特比萘芬0.125μg/mL;酮康唑4.0μg/mL;咪康唑8.0μg/mL。结论根据在S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显微镜下特征性结构,该病例为暗孢节菱孢引起的皮下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