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甲斑蝥二羧酸壳聚糖络合物的制备及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二羧酸壳聚糖络合物(NCTD络合物),降低去甲斑蝥素的毒性,增强抗肿瘤活性。方法:应用间歇式碱性水解得到的高脱乙酰度(DD)壳聚糖与去甲斑蝥二羧酸制备络合物,通过小鼠尾静脉、灌胃方式分别观察络合物与去甲斑蝥素的急性毒性,计算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建立小鼠移植性H_(22)肝癌肿瘤模型,观察NCTD络合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NCTD络合物能降低去甲斑蝥素的毒性;络合物的低、中、高剂量组均抑制小鼠的肿瘤生长,抑瘤率分别达26.60%、31.69%、44.38%,呈量效关系。结论:去甲斑蝥二羧酸与壳聚糖所成的络合物增加了水溶性,降低了毒性,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烧伤创面成纤维细胞(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分为1%壳聚糖组(W/V)、2%壳聚糖组(W/V)、4%壳聚糖组(W/V)、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组(阳性对照组)、自然愈合组(模型组),制备成大鼠Ⅲ度烧伤模型,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率,用生化法测定各时相点羟脯氨酸(HOP),流式细胞术检测真皮组织中FB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FB凋亡。结果4%壳聚糖组(W/V)各个时间点创面愈合率都明显高于自然愈合组(P<0.01);2%壳聚糖组、4%壳聚糖组创面愈合时间较自然愈合组缩短(P<0.05);2%壳聚糖组、4%壳聚糖组烧伤后7 d HOP就达最高值,且其值比自然愈合组最高值大;4%壳聚糖组进入S期的成纤维细胞数明显高于自然愈合组(P<0.05,P<0.01),创面凋亡细胞数量低于自然愈合组(P<0.05,P<0.01)。结论壳聚糖能增加烧伤创面修复细胞FB的增殖,凋亡减少,胶原合成增多,可能是壳聚糖促进大鼠Ⅲ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文慧  范彩霞  陈志良 《中国药房》2011,(25):2344-2346
目的:考察叶酸-羧甲基壳聚糖-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FA-OCMCS-SPIO-NPs)和羧甲基壳聚糖-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OCMCS-SPIO-NPs)2种造影剂的急性毒性及其抗肝、脾吞噬的能力。方法:尾静脉给予小鼠2种造影剂低、中、高剂量(278、347.5、434.5mg(Fe)·kg-1)后观察14d内的一般情况,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并进行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葡聚糖-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dextran-SPIO-NPs)为阳性对照,普鲁士蓝染色法观察2种造影剂经小鼠尾静脉注射相似剂量后抗肝、脾吞噬的能力。结果:2种造影剂的LD50>434.5mg(Fe)·kg-1,所有小鼠均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普鲁士蓝染色切片结果显示,dextran-SPIO-NPs无法逃避肝、脾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而FA-OCMCS-SPIO-NPs能完全逃避吞噬,OCMCS-SPIO-NPs大部分逃避了吞噬。结论:2种造影剂的安全性高,且能全身分布,具有潜在的肿瘤靶向载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体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菌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打孔法检测了不同浓度、pH值、脱乙酰度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在体外对Hp的抑菌作用。结果①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在体外对3株Hp标准菌株具有普遍的抑菌作用;②在pH 6~4范围内,随pH值降低,抗菌作用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0.01),最佳pH值为4;③70%、88.5%脱乙酰度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的抗Hp作用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抑菌强度依次为DD70壳聚糖、DD88.5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④在质量浓度为10 g.L-1~50 g.L-1范围内羧甲基壳聚糖抗Hp作用差异无显著性;在质量浓度为5 g.L-1~20 g.L-1范围内70%、88.5%脱乙酰度壳聚糖抗Hp作用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壳聚糖和其衍生物对Hp有普遍的抑菌作用;②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Hp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pH值对壳聚糖抗菌作用的影响最为明显,在pH值6~4范围内,壳聚糖的抗菌活性随着pH值的下降而增强;③壳聚糖的脱乙酰度、结构(化学修饰)及分子量也影响壳聚糖的抗菌活性,不同的细菌所要求的脱乙酰度、修饰基团和分子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陈丽  葛为公  裴世成  李惠萍  吴钢 《医药导报》2010,29(10):1331-1333
目的 研究以壳聚糖为骨架制备芦丁壳聚糖缓释片的工艺. 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壳聚糖为辅料制备芦丁壳聚糖缓释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释放度实验考察不同释放时间芦丁缓释片的溶出参数,并考察不同转速对释放度的影响. 结果 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芦丁释放速率变慢,1.5%壳聚糖醋酸溶液制备的芦丁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其中位时间(t50)为(327.68±0.92) min,溶出63.2%所需时间(td)为(542.17±1.05) min,普通片t50为(4.93±1.03) min,td为(7.68±0.77) min,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不同转速对释放度的影响主要在释放初期. 结论 壳聚糖对芦丁具有缓释作用,缓释效果良好,可作为芦丁缓释片的缓释辅料.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抗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研究壳聚糖在不同浓度和不同pH条件下对幽门螺杆菌 (Hp)的抑菌作用 ,为壳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打孔法检测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壳聚糖对Hp标准菌株SS1和两株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p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壳聚糖对 3种Hp菌株均有抑菌作用 ,且在 3株不同Hp菌株间无差异 (P >0 .0 5 ) ;在pH8.5~ 5 .5范围内 ,随着pH值降低 ,壳聚糖的抗Hp作用增强 (P <0 .0 1 ) ;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Hp的抑菌作用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 ,在 4 %时达高峰。结论壳聚糖在体外对Hp有抑菌作用 ,并且此作用在酸性条件下明显加强 ,这尤为适应胃内的酸性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冻干粉剂壳聚糖胶囊 ,并对其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将rhG CSF冻干粉剂装入壳聚糖胶囊中 ,再以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P)包裹胶囊 ,用氮兰四唑蓝 (MTT)比色法测定其在人工胃液及小肠液中的体外释放性能。将荧光素钠 (FS)作为模型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 ,以激发波长 470nm、发射波长 5 13nm荧光检测FS壳聚糖胶囊在人工大肠液中的体外释放性能。用扫描电镜法评价壳聚糖胶囊在大肠内容物中的降解作用。结果 :在人工大肠液中壳聚糖具有明显降解作用。rhG CSF壳聚糖胶囊在人工胃液 (2h)和人工小肠液 (6h)内累积释药量为 (15 .5± 6 .5 ) % ,n =6。而在人工大肠液中 ,FS壳聚糖胶囊 4h释药基本完全。结论 :用HPMCP包膜的rhG CSF壳聚糖胶囊具有潜在的结肠靶向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8.
朱虹 《中国药房》2013,(25):2326-2329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原料药及其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s)经大鼠肠黏膜的透过性,并考察不同吸收促进剂对NCTD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扩散池法,考察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不同方向即吸收方向(黏膜侧-浆膜侧,M-S)和分泌方向(S-M)的吸收情况;考察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不同质量浓度(70、80、90μg/ml)对十二指肠黏膜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比较0.1%、0.5%、1%的去氧胆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泊洛沙姆、低分子质量壳聚糖、高分子质量壳聚糖5种吸收促进剂对NCTD透过十二指肠黏膜的促进作用。结果: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透过4种肠段的Papp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M-S和S-M的Papp无明显差异,在空肠中Papp(M-S)Papp(S-M);与NCTD原料药比较,NCTD-CS-NPs透过4种肠段的Papp均明显增加(P<0.05);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不同质量浓度对Papp无明显影响;吸收促进剂对促吸收作用的强弱为低分子质量壳聚糖>高分子质量壳聚糖>泊洛沙姆>十二烷基硫酸钠>去氧胆酸钠。结论: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NCTD在肠段的吸收;NCTD原料药和NCTD-CS-NPs在空肠和结肠的转运可能受不同方向转运体的调控;吸收促进剂能有效促进NCTD的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壳聚糖在幽门螺杆菌疫苗中的免疫佐剂效应。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分为4组,分别以磷酸盐缓冲液、单纯幽门螺杆菌(Hp)抗原、Hp抗原+壳聚糖酸溶液、Hp抗原+壳聚糖颗粒进行口服免疫,用ELISA法检测胃黏膜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结果胃黏膜内IL-10和IL-4的含量在以壳聚糖为佐剂组(255.25,237.05 pg/mg和14.70,14.48 pg/mg)显著高于无佐剂组(104.33和6.49 pg/mg)和对照组(67.13,4.19 pg/mg)(P<0.05~0.01)。结论以壳聚糖为佐剂的Hp疫苗可明显促进TH2细胞因子IL-4I、L-10的分泌,这可能在其免疫防御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蜗牛酶降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筛选蜗牛酶降解壳聚糖的最佳反应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降解产物中寡糖的量和糖收率为指标,考察温度、酶浓度、pH对蜗牛酶降解壳聚糖的影响,筛选最佳反应条件;采用SDS-PAGE检测降解产物,用改良Schales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并计算寡糖的收率.结果 蜗牛酶降解壳聚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4、40℃、酶底比为8:100.最佳条件下的寡糖收率为64.74%,产物主要是聚合度为4以上的寡糖.结论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蜗牛酶能较好地降解壳聚糖.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肠道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考察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逆相蒸发制备胰岛素脂质体;采用在体肠灌流法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肠道吸收;用酶-苯酚法测定血糖值;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和肠组织中胰岛素含量。结果壳聚糖(CH)、壳聚糖-EDTA轭合物(CEC)包覆胰岛素脂质体和CH-CEC双层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最佳吸收部位均集中在十二指肠,胰岛素溶液的最佳吸收部位在结肠,而未包覆胰岛素脂质体和N-三甲基壳聚糖盐酸盐(TMC)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最佳吸收部位尚不能确定。在各肠段中,以CH-CEC双层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吸收最佳。结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能促进胰岛素经肠道吸收,并可提高其在肠道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壳聚糖-DNA复合物的形成机理,通过向Na2SO4、DNA和溴化乙啶(EB)的混合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壳聚糖溶液,运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荧光值的变化,发现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荧光值下降,说明壳聚糖和EB DNA之间的结合存在竞争性;通过测定Na2SO4离子浓度对壳聚糖-EB-DNA体系的影响发现,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壳聚糖-EB-DNA三者形成的平衡体系整体荧光强度不断减弱,这说明,壳聚糖是以静电与DNA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结肠定位壳聚糖微球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进行考察,为壳聚糖微球在结肠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HPLC法测定大鼠口服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受试制剂)和5-氟尿嘧啶溶液(参比制剂)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5-氟尿嘧啶的质量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微球和溶液的ρmax分别为(30.16±2.870)mg.L-1和(13.23±2.817)mg.L-1,tmax分别为(8.333±1.505)h和(1.042±0.400)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15.42%。结论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与溶液剂相比,具有一定的结肠定位性和缓释性,且相对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II)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方法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II)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 (1) 羧甲基壳聚糖-Co(II)的存在导致Fe(CN)63-/4-探针分子氧化还原峰电流下降,峰值电位正移,显示羧甲基壳聚糖-Co(II)和Fe(CN)63-/4-与DNA之间存在竞争性作用。(2) 随着DNA的不断加入,羧甲基壳聚糖-Co(II)的特征吸收峰强度逐渐降低,峰位红移;同时,中性红的加入导致羧甲基壳聚糖-Co(II)/DNA体系的特征吸收峰发生增色效应、峰位红移并伴有等吸收点出现,表明羧甲基壳聚糖-Co(II)、DNA与中性红三者存在新的共平衡体系,中性红对羧甲基壳聚糖-Co(II)与DNA的作用有竞争抑制作用。结论 羧甲基壳聚糖-Co(II)能够以嵌插方式与鲱鱼精DNA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免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通过制备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iRNA)的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其免疫活性.方法: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观察测定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核糖核酸酶(RNase)保护试验观察壳聚糖对包裹的iRNA的保护作用;白细胞黏附抑制(LAI)试验测定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免疫活性.结果:壳聚糖与iR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粒,iRNA未被RNase的降解,白细胞黏附抑制率增高.结论: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了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壳聚糖与生长因子为主的复合贴剂,对大鼠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用Wistar大鼠制作创面感染模型,分别以壳聚糖与生长因子的复合贴剂(实验一组)和生长因子喷雾剂(实验二组)进行创面换药,对照组仅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结果⑴对照组和实验一、二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5.60±0.55)d、(11.90±0.45)d和(13.65±0.45)d;⑵在创面肉芽组织出现时间和创面分泌物减少时间两方面,实验一组明显较对照组和实验二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⑴壳聚糖具有较明显的抗菌、消炎、减少创面渗出之功能,为生长因子充分发挥促细胞增殖作用提供了基础;⑵壳聚糖复合贴剂覆于创面可形成保护薄膜,使创面在换药、愈合过程中免于再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具有主动肝靶向作用的低分子量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聚合物胶束材料并进行结构表征,对其形成的胶束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甲磺酸为溶剂及反应介质,利用脂肪酰氯(棕榈酰氯及月桂酰氯)与壳聚糖的OH进行酰化反应制备具有不同碳链长度及取代度的脂肪酰壳聚糖,再利用EDC.HCl活化乳糖酸,与所得的脂肪酰壳聚糖的2位氨基反应制备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用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及取代度的计算,并考察其溶解性能;制备其聚合物胶束,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和粒径。结果壳聚糖脂肪酰化的反应条件为20℃、1 h,半乳糖化反应的条件为30℃、24 h;壳聚糖棕榈酰化及月桂酰化反应中酰氯/壳聚糖的合适摩尔比分别为2∶1~8∶1、2∶1~10∶1。此条件下制得的脂肪酰壳聚糖及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有较好的溶解性能;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光谱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脂肪酰基的取代度范围为0.28~1.13 mol,胶束的CMC约为0.39×10 2~2.82×10 2mg·mL-1,粒径大小119.8~546.0 nm。结论成功制备低分子量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聚合物胶束材料。相同碳链长度条件下,脂肪酰氯与壳聚糖摩尔比越大,脂肪酰基的取代度越大,所得胶束的CMC及粒径越小;相同脂肪酰氯与壳聚糖摩尔比时,制得的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的粒径小于脂肪酰壳聚糖的粒径。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EGF和PD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鼠分为1%壳聚糖组(W/V)、2%壳聚糖组(W/V)、4%壳聚糖组(W/V)、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组(阳性对照组)、自然愈合组(模型组),制备成大鼠Ⅲ度烧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原位杂交法及图像分析法检测大鼠Ⅲ度烧伤创面EGF和EGFmRNA的表达;PDGF的活性用L929细胞生物法测定。结果4%壳聚糖组(W/V)对烧伤后7、14 d创面EGF的表达、对烧伤后3、7 d创面EG-F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提高;对烧伤后3、7、14 d创面PDGF的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与自然愈合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壳聚糖对大鼠Ⅲ度烧伤创面的EGF表达和PDGF活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蝇蛆壳聚糖降血脂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蝇蛆壳聚糖降血脂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诱导建立的饮食性高脂血症模型,采用灌胃不同剂量蝇蛆壳聚糖给药,通过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载脂蛋白、相关酶及活性物质,初步探讨蝇蛆壳聚糖调节血脂机制。结果蝇蛆壳聚糖能升高载脂蛋白AI(ApoAI),升高ApoAI/ApoB比值,使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显著升高,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NO水平(P<0.01)。结论蝇蛆壳聚糖调节血脂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蝇蛆壳聚糖通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ApoAI,激活LCAT,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修饰,调节血脂水平。通过提高SOD活性,增强机体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能力,调节血脂水平。通过促进NO的生成和释放,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尝试通过壳聚糖孵育以提高低分子肝素钙脂质体包封率,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低分子肝素钙脂质体,1∶5壳聚糖溶液孵育低分子肝素钙脂质体。利用天青A法测定包封率。结果:低分子肝素钙脂质体经壳聚糖孵育前、后的包封率分别为(46.40±3.14)%、(97.94±1.33)%。透射电镜照片示镜下有纳米粒生成。结论:壳聚糖孵育的低分子肝素钙脂质体包封率大幅提高,可能是由于壳聚糖与游离的低分子肝素钙形成纳米粒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