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笔者自1980年~1987年间,在诊治各种不同类型的消化道系统疾病中,把凡是具有胃脘痞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腹中雷鸣,大便不调或水泄濒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的患者,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均按祖国医学的痞证辨治,施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疗效颇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道疾病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引起的痞证.张文灿主任医师根据《伤寒论》的基本法则,结合60余载的行医经验,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每获佳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目前在日本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和过敏性肠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药理及实验药理研究证实,该方具有改善消化系统症状,抗菌,减轻抗癌药副作用,保护胃粘膜和止泻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临床资料 85例病人年龄在22岁~60岁之间,平均34岁;病程8天~21年,平均3.5年;全部病人均经纤维胃镜确诊,其中属浅表性胃炎者39例,萎缩性胃炎者9例,胃溃疡者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22例,复合性溃疡者5例;中医诊断属胃脘痛者52例,吐酸、嘈杂者21例,痞证12例;辨证分型属肝胃郁热型21例,脾虚湿热型36例,阴亏虚热型20例,脾胃虚寒型8例。  相似文献   

6.
聂鲲 《中医研究》2012,25(7):75-78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寒热共伍、攻补兼施、苦辛并进、阴阳并调为组方特点,功用和胃降逆、散结除痞.本文就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况进行了综述,认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将会随着现代医学的理论研究而不断发展,在临床新用方面亦有很大潜力;临证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寒热错杂这一病机关键,对于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胃肠道疾病均可用之,且要根据不同病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7.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其类方包括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张仲景用其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类证注家一般称为“寒热错杂痞证”,其症多兼呕、利,实即脾胃湿热证(或兼脾虚)。其产生原因,张仲景责之于“攻下过早”,即湿  相似文献   

9.
杨晓虹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75-675
半夏泻心汤一方自出《伤寒论》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它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 7味药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 ,特别适合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因该类病证患者多病程日久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气机阻滞 ,很适合用半夏泻心汤类方剂加减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遇到慢性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乃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一方 ,此方选药精当 ,方义奇妙 ,虽年移代革 ,验之临床 ,仍效果甚佳。方中重用半夏 ,为全方之君药 ,和胃降逆止呕 ;芩连苦寒泄热 ,姜夏辛温散寒 ,如此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 ,共达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对调整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殊效果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病证。1 胃窦炎凡饮食不节、饮食失常或冷热不适均可损伤脾胃功能 ,而出现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 ,痛甚时呕吐 ,腹软 ,剑突下压痛或仅有上腹胀满而不痛 ,不思饮食 ,舌质红 ,苔黄而干。故投以寒热并用、辛开…  相似文献   

11.
<正>半夏泻心汤首载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代表方,《华氏中藏经》说:"阳气上而不上曰痞;阴气下而不下曰痞,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指出痞证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为仲景治疗伤寒误下之后成痞,呕而肠鸣下利之方。其方配伍严谨有据,精炼得体,并包含了仲景治疗脾胃疾病的基本辨证思维规律,是故千百年来能历验于临床而长久不衰。浅析该方方义之后,对其近年来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目前在日本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和过敏性肠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药理及实验药理研究证实,该方具有改善消化系统症状、抗菌、减轻抗癌药副作用、保护胃粘膜和止泻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孙浩 《中医杂志》1989,30(1):19-20
先父孙谨臣爱读《伤寒论》,常喜设仲景方以医儿病。对治痞“五泻心汤”中生姜、半夏、甘草、附子泻心汤的运用,尤能得心应手。他认为四方具有兼顾虚实、平调寒热、理顺升降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其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可复脾升胃降、调脾胃虚实,是和法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配伍精当,疗效卓著,广泛应用于临床消化系统,施治疾病多达20余种,其药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我们就其1980年以来,有关胃、十二指肠方面疾病施治和实验报导概述如下:1临床应用贵氏等[1]用半夏泻心沥化裁,治疗浅表性胃炎62例,痊愈1  相似文献   

18.
高西静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1):785-788
半夏泻心汤被广泛用于治疗上消化道疾病,并积累了不少的临床治疗经验,多是西医诊断,中医用药,疗效甚佳。总结近年来使用该方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疗效,参考文献24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王英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77-87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太阳病因失治或误治所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而产生的痞、呕吐而设。笔在临床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消化系统某些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加味泻心汤治疗消化道出血临床体会冷水滩市中医院(425100)洪庆兰主题词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药疗法,泻心汤/治疗应用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3味药组成,有泻火解毒、化瘀泻热之功效,在内科疾病中应用极为广泛。笔者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实热型消化道出血取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