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前肠“复制”囊肿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前肠“复制”囊肿的明确诊断可使那些无症状的病例避免大的开胸手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估超声内镜(EU S)和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EU S-FNA)对诊断前肠“复制”囊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过去4年在2所EU S转诊中心,有4771例患者以不同适应证接受了EUS检查,其中30例被确诊为纵隔囊肿。22例患者进行了EU S-FN A。确诊的依据是细胞学、外科病理学和(或)临床随访。用22号针头进行FN A,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结果:超声下囊肿内容物表现为从完全无回声(23例)到低回声(7例)不等…  相似文献   

2.
背景: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EUS-FNAB)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用于胰腺癌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方法,在西方国家已广泛应用,但在日本仍得不到关注。为了评估EU S-FN AB在日本的临床应用状况,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EU S-FN A B用于诊断胰腺癌的性能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52例有局灶性胰腺病变并在作者所在医院接受EUS-FNA B检查的患者(男性37例,女性15例;平均62.5岁,极差33~85岁)。确诊依据为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为32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在52例患者中对50例患者(96.2%)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研究目的:目前有关胆囊肿瘤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针吸活检(EU S-FN A)的报道很少。本研究目的是评估胆囊肿瘤患者实施EU S-FN A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患者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2004年间接受胆囊肿瘤EUS-FNA的6例患者。分析超声内镜(EUS)检查报告、EUS图像、细胞学结果和临床资料。6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EUS检查前,腹部CT发现明确的胆囊肿瘤。所有患者以前腹部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胆囊肿瘤。结果:所有患者的EUS检查均发现来自胆囊壁或胆囊腔的低回声团块,其中5例患者胆囊肿块的EU S-FN A结果显示为腺癌,1例为良性病变。在…  相似文献   

4.
背景:胰腺转移瘤比较罕见,但却是胰腺局灶性损害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目的在于描述队列研究中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 A)确诊的胰腺转移瘤患者,其EUS下的特点、细胞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为期6余年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患者均经EU S-FN A诊断为胰腺转移瘤。所有检查均由5位资深的内镜专家完成。其胰腺转移瘤的EU S发现及临床特征均与另一组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对比。结果:37例疑有胰腺转移瘤的患者,13例由于不能确诊而排除。其余24例胰腺有团块影但无并发症的行EUS-FNA检查(平均4.1次)。诊断的原发病有肾癌(10例)、皮肤癌(…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伴有慢性胰腺炎(CP)的条件下诊断胰腺的局灶性肿块是临床上一大难点。本研究目的是在患CP和未患CP情况下,比较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评估胰腺肿块的诊断率和准确性,同时确定对胰腺肿块行EU S-FNA前CP的预测因素。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分析的数据源于所有在一个三级转诊中心接受过EU S-FN A的实质性胰腺肿块患者,共有282例患者在3年多内经历了300次胰腺肿块的EUS-FNA。EUS-FNA的诊断率和准确率在患CP和未患CP患者之间进行对比。通过至少4个超声诊断标准确诊是否患有CP。结果:最后诊断出210例患者(70%)为…  相似文献   

6.
背景: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1位内镜操作者单独实行胰腺实质性病变EU S-FN A次数、诊断的精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前瞻性研究1位内镜操作者3年间的300例连续EUS-FNA,评估穿刺次数,诊断的精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将300例操作分为3组,每组100例。这位内镜操作者经过三级培训,其培训阶段观摩了45例胰腺实质性病变EU S-FNA。结果:300例胰腺实质性病变EU S-FNA患者(中位年龄63岁,64%为男性),3组在年龄、性别、种族、病变的位置和大小上无统计学差异。3组EU S-FNA诊断的精确率相似(92%、92%、95%)。3年的研究期间穿刺次数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53眼)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病例的超声、CT或MRI影像学资料的特点。比较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与CT或MRI在诊断眼眶淋巴瘤中的准确率。结果: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淋巴瘤确诊率为94.34%,而CT或MRI诊断眼眶淋巴瘤确诊率为52.8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眼眶淋巴瘤的确诊率高于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8.
背景:EUS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 S-FN A)是对肠外包块和淋巴结精确取样的技术。利用Trucut针进行EUS引导的活检(EUS-TCB)可简化过程、改善结果。迄今,几乎没有对EU S-TCB实施及其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报道。方法:将已知或怀疑有恶性肿瘤并行诊断性或分期EU S检查的患者纳入本项前瞻性研究。首先使用19G的Trucut针进行EUS引导下针吸术。若未能获得足够标本,或者在有限空间接触的是良性组织,则使用22G的FN A针行EU S引导下细针抽吸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在已知或怀疑有恶性肿瘤的患者中使用EU S-TCB检测恶性肿瘤效果及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术前诊断胃癌(GC)患者腹膜转移(PM)是很困难的。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EU S)在诊断G C患者出现腹水和预测PM存在方面的准确性。对象:1998—2004年间连续新诊断为GC患者纳入本研究。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接受EU S、超声(U S)和CT检查进行疾病分期并确定是否存在腹水,并将其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PM的诊断由组织病理学或腹水细胞学证实。结果:共30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在250例患者中确认出现腹水(n=93)和PM(n=71)。在诊断腹水方面,EUS(87.1%)较U S与CT联合(16.1%)及手术所见(腹腔镜或剖腹手术)(40.9%)更敏感。敏感性、特…  相似文献   

10.
最近,作者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免疫重链基因重排分析(IgH-R)方法,结合PC R扩增技术和用光循环系统在相同的密闭毛细管中分析。IgH-R能够在D N A准备和扩增后40m in后能够通过D N A融合曲线分析来鉴定。为了检测这种新型IgH-R分析在皮肤B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有效性,在作者前瞻性分析了44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可疑B细胞恶性淋巴瘤标本,其中包括皮肤(n=31)、淋巴结(n=7)、胃(n=3)、脾(n=1)、结肠(n=1)和其他软组织(n=1)。作者检测了12例D N A样本(包括8例皮肤活检组织)的IgH-R后确诊为慢性B细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n=4)、结节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诊断联合超声与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34例疑似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与CT检查。分析病理结果,进行超声与CT诊断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符合率比较,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超声与CT表现以及两者联合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通过病理检查以及病灶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有32例患者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淋巴瘤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与CT诊断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0%(28/32)和93.75%(30/32),超声与CT联合诊断符合率为100.00%(32/32),三种诊断方式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5);超声检查显示病灶尺寸为(52.83±3.57)mm,以双侧病变为主(18例/64.29%),弥漫型与非弥漫型17例(60.71%)和11例(38.26%),多显示为粗糙不匀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患者病灶内部血流主要为1级与2级,病灶形态多为不规则状,且界线不清;CT扫描发现病灶尺寸为(50.54±2.69)mm,主要以双侧病变为主(18例/60.00%),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弥漫型病变分别有5例(16.67%)、6例(20.00%)、19例(63.33%);平扫时多显示为中低密度回声;14例(46.67%)患者可以明显观察到病灶累及周围组织,12例(53.33%)患者病灶累及血管;超声与CT超声联合诊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均为100%,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均高于单一诊断。结论超声与CT用于诊断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能够有效提高其诊断水平,但是两者联用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治疗和预防偏头痛和慢性每日头痛(CDH)的发作,将其归纳可分为4组,包括:①头痛健康咨询;②药物治疗和替代治疗;③一般方案(急性和预防性);④社会支持。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偏头痛(M O)、先兆性偏头痛(M A)和CD H患者在过去12个月的偏头痛治疗情况。设计:向887例偏头痛行动协会成员邮寄调查问卷,回复率为60.5%(n=537),对其中438份问卷进行分析。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H S)诊断标准,对M O(n=117)和M A(n=239)患者进行分级,每月头痛发作≥15d的患者确诊为CD H(n=82)。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检验、方差分析(A NO V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黑色素细胞结膜肿瘤和非黑色素细胞结膜肿瘤在眼科肿瘤中的分布和发生频率。设计:回顾性非干预病例研究。受试者:眼肿瘤科连续性观察结膜包块患者1643例。方法:记录每例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肿瘤特征,并按诊断分类制表。主要观察指标:肿瘤全面诊断和患者年龄、种族、性别,以及肿瘤部位和眼别相关的检查。结果:1643例患者中,872例为黑色素细胞性结膜肿瘤(53%),771例为非黑色素细胞性结膜肿瘤(47%)。非黑色素细胞性结膜肿瘤包括先天性迷牙瘤(2%,n=40)、上皮肿瘤(13%,n=219)、血管瘤(4%,n=63)、纤维瘤(<1%,n=7)、神经性肿瘤(<1%,n=1)、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肾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7例肾脏继发性淋巴瘤,5例为结节(肿块)型,其中多发2例,单发3例,邻近病灶侵犯型1例,肾周淋巴瘤1例,病灶直径从数毫米至7.2 cm.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前纵隔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前纵隔淋巴瘤患者设为淋巴瘤组(n=78),确诊为非淋巴瘤良性病变患者设为非淋巴瘤组(n=75)。两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MRI)和MR-DWI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经MR-DWI检查测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ROC曲线分析MR-DWI检查得出的ADC对前纵隔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淋巴瘤组ADC值为(0.76±0.16)×10-3mm2/s,低于非淋巴瘤组的(1.37±0.39)×10-3mm2/s(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DC诊断前纵隔淋巴瘤的AUC为0.877,临界值为1.05×10-3mm2/s。MR-DWI检查诊断前纵隔淋巴瘤的敏感度(96.2%)、特异性(97.3%)、准确值(96.7%)、阳性预测值(97.4%)、阴性预测值(96.1%)、kappa值(0.935)均高于MRI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例原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资料,并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2例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无特异性,1例患者死亡,1例术后行化疗联合放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原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术前确诊原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可避免手术,联合化疗和放疗应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共34个病变)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23例患者共34个病灶,单发17例,多发6例;26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31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9个病灶边缘清楚;28个病灶呈实性,6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病变一般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实性成份强化程度减低.结论:临床发现老年男性患者,CT表现为腮腺浅叶的后下极占位性病变,双侧多发病变,边界光滑,内部密度欠均匀,有早期明显强化,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之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于眼附属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住院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认为原发于眼附属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病发生部位、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眼部占位性病变,其中发生于眼眶者12例(含泪腺3例),占66.7%;发生于结膜者3例,占16.7%;发生于下睑者3例,占16.7%.全部病例中,8例患者被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误诊为"炎性假瘤".8例被诊为眼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经病理学检查,16例(88.9%)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的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2例诊断为NK/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于眼附属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多发生于眼眶,临床和影像学确诊难度大,大多数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容易被误诊为"炎性假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9.
近来研究表明了人乳头瘤病毒(H PV)在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 SC)进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定量、分型特异性实时PCR(Q-PCR)在光化性角化病(A K,n=26)、N M SC(n=31)、病灶周围组织(n=22)和鳞癌(SCC)转移(n=8)等先前显示H PV5、8、15、20、24或36阳性的患者中测定了常见的6种H PV型病毒D N A含量。在AK、(局部显微解剖)NM SC和病灶周围皮肤的H PV-DN A含量为每0.02到14200细胞当量1个H PV-DN A拷贝(M:每344细胞当量1个H PV-D NA拷贝;n=48)。79例H PV阳性皮肤活检标本中的32例和8例转移癌中的7例病毒含量甚至低于Q-P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瘤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特征,分析纵隔淋巴瘤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纵隔淋巴瘤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以及增强扫描。依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坏死组39例和非坏死组29例。观察患者病变部位大小、位置、边缘、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CT扫描和增强扫描特点。分析影响纵隔淋巴瘤坏死的因素,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纵隔淋巴瘤坏死的独立因素。结果68例纵隔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中,前纵隔淋巴瘤13例,中纵隔淋巴瘤1例,后纵隔淋巴瘤4例,跨区生长淋巴瘤50例。肿块大小3.6cm×4.8cm~11.4cm×12.1cm,43例呈现多个结节融合成团。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呈分叶状或波浪纹状,38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41例呈现轻中度强化,强化幅度10~25HU。病理类型、病灶最大径、强化平均CT值与纵隔淋巴瘤坏死均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累计纵隔范围无关(P>0.05)。病灶最大径和强化平均CT值是影响纵隔淋巴瘤坏死的独立因素(P<0.05)。病灶最大径和强化平均CT值影响纵隔淋巴瘤坏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44。结论CT对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鉴别纵隔淋巴瘤的重要手段。病灶最大径和强化平均CT值对纵隔淋巴瘤坏死的影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