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既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素问·缪刺论篇》《针灸甲乙经·缪刺》及出土汉代医简等现有证据,并基于胡天雄、黄龙祥的学术观点,考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外三阳五会”具体指代何经、何穴。认为《素问·缪刺论篇》尸厥一条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系密切,应采录自扁鹊医书,但因传世本《素问·缪刺论篇》对扁鹊医书原文抄录有误,具体为心主之误、阴阳之误、穴位之误,造成了“外三阳五会”解读上的错误。经考证与校订,认为“外三阳五会”所指应为关冲、足窍阴、少泽、至阴、厉兑五穴。  相似文献   

2.
<正>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岭上、天满、颠上等,其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谓:"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百会属督脉,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厥阴肝经又皆与督脉会于百会穴,为百脉百骸朝会之所。百会者,既言其经脉交会之最,又言其治病范围之广。故《资生经》谓:  相似文献   

3.
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巅上等 ,是临床常用要穴 ,应用范围广 ,疗效显著 ,临床中可单独使用 ,也可配合他穴应用。百会穴的定位最早载于《针灸甲乙经》 ,“在前顶后 1.5寸 ,顶中央旋毛中 ,陷可容指”。《神应论》认为在“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处” ,《十四经发挥》云其为“直两耳间 ,可容豆” ,以上定位法今天临床仍在应用。叶氏〔1〕研究表面定位方法虽不同 ,但准确性并无歧异。头为诸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认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类经图翼》提出百会为督脉、足太阳、手足少阳和足厥阴之会。现代研究〔2〕表面百会穴浅表分布着丰…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百会的名称及定位 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此外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六满等名称。百会穴居巅顶之中,位于人体至高正中之处,为百脉聚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日百会。”  相似文献   

5.
近年大椎穴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椎,督脉代表穴之一,别号百劳,位于大椎第一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相交会最集中的地方。《针灸甲乙经》即言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故大椎内可通行督脉,外可流走于三阳,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还可以调节六阳经经气,泻之可清泻诸阳经之邪热盛实、通督解痉;补之可壮全身之阳、固  相似文献   

6.
百会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逯俭 《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1):32-34
1文献对百会穴的论述百会属督脉穴,系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临床治疗疾病范围较广,历代医家对此穴非常重视。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即有扁鹊用三阳五会为虢太子治疗尸厥的记载。1.1百会穴的名称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  相似文献   

7.
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又名百劳,兹以临床实践综合古今文献予以初探。一、大椎穴的取法大椎穴的定位古今文献基本无异议,《甲乙经》、《千金要方》、《类经图翼》皆曰:“穴  相似文献   

8.
百会穴,属督脉头部经穴,其穴名最早见于《甲乙经》。其它的书籍中尚载有巅上、三阳五会、天满、泥丸宫、维会等别名。  相似文献   

9.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10.
百会穴浅谈     
百会穴,出自《甲乙经》,亦名三阳,又名巅上、五会、天满,属督脉。其位“在前预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甲乙经》)。现通常定位在头顶部正中线上,前顶直后一寸五分,或当神庭与脑户连线之中点处。其简易取穴方法乃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交点处。百会穴临床应用相当广泛。《黄帝内经太素》二十六卷云:“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百会灸之”。《千金要方》曰:“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风府”等等。据有关资料报道:百会透曲鬓,治疗脑血管偏瘫500例,其有效率为95%;前顶透百会,百会透后顶,后顶透强间穴,治疗高血压,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百会透通天,配合体针治疗坐骨神经痛116例,有效率为100%;百会透角孙,治疗肩周炎30例,有效率亦为100%;  相似文献   

11.
浅论百会     
1 百会的定位白会属督脉,《针灸甲乙经》对其部位有明确的记载,即“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后世医家对之并无太大异议,在现行统编教材中亦以此为据,取之“正坐,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但骨度分寸与简便  相似文献   

12.
膈俞穴临床治验举隅056001河北省邯郸医院专科学校耿惠,于之敬056001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殷春萍膈俞之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为特定之八会穴之——──血会。《...  相似文献   

13.
百会穴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会穴位于后发际直上7寸,或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宛宛中。百会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这五条经脉之所会,故有“三阳五会”之称。《资生经》云:“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百会穴属督脉,统督诸  相似文献   

14.
悬钟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钟穴 ,一名绝骨 ,属足少阳胆经 ,系足三阳之大络 ,又是八会穴中的髓会。《难经·四十五难》疏曰 :“髓病治此”。《医学入门》一书将本穴列为足部的治病要穴 ,并附列了胁痛、脚胫湿痹等主治病症。本穴历来为医家所重视 ,是临床上用途广泛、疗效显著的常用腧穴。1 定位关于悬钟穴的位置 ,《甲乙经》定为“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 ,足三阳络 ,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 ;《针灸大成》定为“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寻膜尖骨者是 ,足三阳大络 ,按之阳明络绝 ,乃取之”。二者措词稍异 ,其义则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有的取在腓骨前缘 ,有的取在腓…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与《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存在着一先后关系,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在先,《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在后,只有这种先后关系是真实存在的,两者有无继承关系我们不能断定。何以言此?因对《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内经》;一是源于《汤液经法》。持源于《内经》说者必以《伤寒论》自序为本;持源于《汤液经法》必因皇甫谧《甲乙经》而成说。然《伤寒论》自序有真伪之辩,《汤液经法》踪迹难寻,谁是谁非,真假难断。  相似文献   

16.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头象天,三阳六府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本篇主要讨论外感头痛。《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大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国如结,踹如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之见症,诚以三阳经与厥阴经会于巅顶,是以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头痛作矣。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论治》云:“头者诸阳之首,……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在治法上,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出分经用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脘(《甲乙》),一名太仓《《灵枢》)。穴位取法:(骨曷)骭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为脐上四寸(《素问》)。俞穴特性:腑会(《难经》),胃募(《甲乙》),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甲乙》),足太阴之结穴(《灵枢·根结》)。临床应用:(一)《资生》:“初不知灸中朊等穴以壮脾胃,亦惑之甚也”。《循经考  相似文献   

18.
五脏六腑内外相参,调虚实应五变针其原脏象学说的理论在《甲乙经》中阐述极为详尽。“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因此,“必审查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精神五脏第一》)  相似文献   

19.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20.
睛明穴,在《针灸甲乙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书中又称为泪孔。睛明穴的定位多定于目内眦旁0.1寸。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西方子明堂灸经》记载为目内眦头外,一分宛腕中,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邱茂良主编,1985年10月第1版,下简称《针灸学》五版教材)则云:“目内眦旁0.1寸”。由上可见睛明穴定位多明确而统一在目内眦旁0.1寸。而对睛明穴的针刺深度历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