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CT影像表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原发性睾丸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观察所有睾丸淋巴瘤病灶的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并测量各病灶平扫、双期增强扫描的CT值,复习、结合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8例为单侧睾丸发病,1例为双侧睾丸发病;病灶最大径3.7cm~11.6cm。所有病灶在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均无钙化、出血及脂肪征象;1个病灶内少许坏死囊变;所有病灶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至静脉期呈轻~中度延迟强化,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为44.41±4.47 HU、60.89±10.81 HU及78.7±11.74 HU,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动脉期所有病灶内均见小血管影穿行。结论 PTL的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全身γ刀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后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随机选取采用超级γ刀(SGS-I型)SABR的肝癌患者100例,将112个可评价病灶按肿瘤大小分为三组:A组,肿瘤最大径〈5cm;B组,肿瘤最大径5—10cm;C组,肿瘤最大径〉10cm。治疗后2—3个月及半年CT复查,分析不同类型和大小肿瘤治疗后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特点。结果肝癌γ刀治疗后2—3个月CT复查,与治疗前比较,A组病灶缩小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t=1.51,P〉0.05),B、C组病灶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8.56,P均〈0.05)。增强扫描,所有病灶边缘均与治疗靶区形状基本一致,清晰可见。其中27(24.11%)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30(26.79%)个病灶边缘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仍可见,但减弱,55(49.11%)个病灶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延迟期强化仍可见。治疗半年后所有边缘强化均减弱或消失,变得模糊。结论肝癌γ刀治疗后CT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需结合临床,AFP检查方可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CT诊断不同类型亚型肾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亚型肾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类型的不同(经活检证实)将其分为对照A组(21例)、对照B组(12例)和研究组(37例),应用CT为其进行检查,观察对比这3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对照A组患者的平扫期CT值为(37.74±5.98)HU,实质期CT值为(77.47±7.55)HU,皮髓质期CT值为(89.41±11.47)HU;对照B组患者的平扫期CT值为(37.98±5.47)HU,实质期CT值为(79.21±11.12) HU,皮髓质期CT值为(65.11±12.07)HU;研究组患者的平扫期CT值为(36.11±4.01)HU,实质期CT值为(99.51±29.10) HU,皮髓质期CT值为(106.87±13.33)HU。在平扫期,3组患者CT值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质期,研究组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对照A组患者和对照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A组患者和对照B组患者的CT值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皮髓质期,研究组患者的CT值明显高于对照A组患者和对照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A组患者的CT值又明显高于对照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A组患者的肿瘤强化方式主要是不均匀强化,对照组B组患者的肿瘤强化方式主要是均匀强化,研究组患者的肿瘤强化方式主要是不均匀强化。结论:应用CT诊断不同类型亚型肾癌的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不同类型亚型肾癌的鉴别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燕军成  张景峰  韩志江  丁忠祥  葛秀红 《浙江医学》2020,42(16):1766-1768,1779
目的探索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CT值与平扫病灶CT值的比值(CVR)对鉴别小肝细胞肝癌(SHCC)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SFNH)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SHCC患者108例共111枚病灶、SFNH33例患者共36枚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增强扫描,SHCC和SFNH为病理和(或)临床证实。分别测量平扫(LCV)、动脉期(LCVA)、门脉期(LCVP)及延迟期(LCVD)病灶CT值,并计算各期CT值比值(CVR=LCVA/LCV、LCVP/LCV、LCVD/LCV)。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及ROC曲线对各期CVR进行分析。结果在33例36枚SFNH和108例111枚SHCC病灶中,两组的中位年龄及男女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大小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CVR分别为5.21(4.53~6.01)比4.46(3.92~5.11)(Z=-3.410,P=0.001),4.46(4.03~5.01)比3.93(3.44~4.53)(Z=-2.892,P=0.004),3.87(3.43~4.35)比3.42(3.05~3.82)(Z=-3.270,P=0.001)。当三期CVR分别为4.79、4.20和3.71时获得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379、0.389和0.406,相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694和0.685、0.722和0.667、0.694和0.712。结论中老年男性患者,当动脉期CVR≤4.79、门脉期CVR≤4.20、延迟期CVR≤3.71时对诊断SHCC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CT影像与相关生化指标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9例肾上腺良性
肿瘤CT 表现与皮质醇节律、高血压卧立位试验及24 h尿甲氧基两项等数据,对比分析各良性肿瘤CT影像与生化指标之间的
关系。结果53例皮质醇腺瘤、65例醛固酮腺瘤、45例无功能腺瘤及46例嗜铬细胞瘤的平扫CT值分别为17.25±1.81,14.52±
1.57,12.20±2.05,42.42±0.97 HU;增强CT值(动脉期)分别为47.82±3.07,39.23±2.37,45.35±6.46,104.93±5.84 HU;差值(增强
CT值-平扫CT值)分别为30.58±2.29,24.71±1.55,33.15±5.18,62.51±5.73 HU;皮质醇腺瘤组患者自变量平扫CT值分别与16
点、24点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增强CT值分别与16点、24点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嗜铬细胞瘤组患者,自变量增强CT值及差值
与24 h尿甲氧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之间均呈相关。其余各组常见良性肿瘤CT值和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未发现统计学意
义。结论CT值在肾上腺腺瘤与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结合生化指标能减少嗜铬细胞瘤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6.
胡燕媚 《中外医疗》2013,32(13):163-16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胰腺肿瘤(PancreaticTumor)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了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方法对46例来该院就诊疑似为胰腺肿瘤患者进行胰腺平扫、胰腺动脉晚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测量正常胰腺和肿瘤组织各时相的CT值,计算各时相CT值之间的差别,观察胰周小静脉扩张情况及其他变化,作可切除性的评估。结果正常胰腺-瘤灶组织CT差值分别为平扫(7.4±3.1)Hu,胰腺动脉晚期(53.6±18.9)Hu,门脉期(22.7±15.4)Hu,可以看出:胰腺动脉晚期差别最大,对胰腺肿瘤的诊断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结论 16排螺旋CT的双期增强扫描技术优于普通螺旋CT,对胰腺肿瘤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永海 《当代医学》2007,(21):20-23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和病理学表现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表现.结果 病灶大小3.0-8.5cm;CT检出10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48.18±7.82Hu;增强扫描动脉期示除中心疤痕灶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增强,平均CT值124.29±18.69Hu;门脉期示病灶呈稍高密度,平均CT值110.51±22.71Hu,延迟期示6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2个病灶呈稍低密度;2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出血和坏死少见,镜下可见典型的星状瘢痕.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FNH的特征表现,反映FNH的病理特点,提高FNH的确诊.  相似文献   

8.
钟永海 《当代医学》2007,(11):20-23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和病理学表现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表现.结果 病灶大小3.0-8.5cm;CT检出10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48.18±7.82Hu;增强扫描动脉期示除中心疤痕灶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增强,平均CT值124.29±18.69Hu;门脉期示病灶呈稍高密度,平均CT值110.51±22.71Hu,延迟期示6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2个病灶呈稍低密度;2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出血和坏死少见,镜下可见典型的星状瘢痕.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FNH的特征表现,反映FNH的病理特点,提高FNH的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多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肿瘤分化程度、CD34、CK19、GPC3、P53、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67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进行CT多期扫描,分别计算67个癌灶的动脉期强化值和门脉期强化值。肝穿刺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评定肿瘤分化程度、CK19、CD34、GPC3、P53、Ki67表达强度。对HCC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上述细胞因子表达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建立理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67个癌灶呈"快进快出"表现,符合典型的HCC CT表现特征。HCC动脉期强化值为(38.9±13.1)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动脉期强化值=27.381-10.0161×CK19+4.245×CD34+3.503×GPC3。HCC门脉期强化值为(44.7±11.7)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门脉期强化值=26.869+8.809×CK19+4.800×CD34+3.610×GPC3。结论多期增强扫描可反映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HCC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探讨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肾癌患者58例,收集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分析58例肾癌患者CT平扫及CT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例数为43例,准确诊断率为74.13%,明显低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8.27%(5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 1 0,P0.0 0 1);C T平扫中5 8例肾癌患者平均CT值(32.17±8.54)HU,平均病灶直径(4.95±4.30)cm;多数病灶呈等密度状态密度较均匀,主要表现为病灶旁肾周间隙内出现"毛刺"、"线状"结构。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平均CT值(85.11±30.44)HU,实质期平均CT值(62.10±21.64)HU,多数患者病灶外观呈个类圆形,6例患者呈不规则形;动脉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高度强化,其中49患者增强后可见清晰边界,多数患者可见假包膜、"短刺"征,中心区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未出现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逐渐减弱,病灶区域呈现"快进快退"特征,静脉期扫描强化程度减弱明显。结论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准确诊断率高,可清晰显示病灶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在胆囊癌的诊断与鉴别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7年6月~2012年6月浙江省衢州柯城区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7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对经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CT多期增强扫描,分析CT增强表现.结果 在47例胆囊癌中,有43例显示出较中心区域更快的边缘强化,而胆囊息肉的患者未表现出上述强化方式;经过分析后,良、恶性肿瘤边缘-中心强化速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7,P<0.05),最大强化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8,P>0.05).47例胆囊癌增强扫描表现为:①增厚型15例,增强后可见强化均匀.②结节型21例,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结节持续强化.③肿块型7例,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以周边强化更为明显,其中动脉期较其他各期表现更明显.④混合型4例,增强后病灶中心轻度强化,边缘中度以上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明显的肿瘤影像特征,对胆囊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简继华 《安徽医学》2014,(3):340-342
目的:探讨二期(动脉期、门静脉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由高年资医师对二期及三期CT图像进行评价,比较两者病变显示情况、血管显示及定性诊断结果,进而分析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及价值。结果二期及三期扫描在病灶、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及三期扫描对肿瘤良恶性定性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65.7%,三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二期扫描比较,三期CT增强扫描并未明显增加病灶范围及相关血管显示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同时也增加了患者辐射剂量,临床应根据检查目的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巨块型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双期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静脉期70s、延迟期180s,以2.5-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00ml,观察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结果①动脉期,多数肿瘤实质见异常血管及瘤区强化,门静脉期瘤体密度迅速减低,至延迟期变为等密度。②巨大肿块易发生中心坏死区,瘤体边缘多较清楚,形态较规则,肿瘤边缘环形强化。③肝内转移性子灶在肝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降为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④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明确肿瘤的血供特征和门静脉受累情况,检出肝内转移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姜浩之 《吉林医学》2010,31(23):3818-3820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肝癌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0例小肝癌行螺旋CT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60~70s、3~5min开始扫描,碘海醇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80~100ml。结果:30例小肝癌共发现35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5.7%(23/35)、91.4%(32/35)、68.5%(24/35)、88.5%(31/35)。82%(29/35)的小肝癌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68.5%(24/35)呈低密度,延迟期80%(28/35)呈低密度。动脉期和延迟期敏感性高于门静脉期。三期增强联合检出率为91.4%。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强化特征,对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部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18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结果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门静脉期低密度病灶52个,延迟期24例密度低于临近的肝组织,8例呈等密度.12例肝转移癌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显示边缘连续环状强化,中央区供血少,可见“牛眼征”,延迟期呈低密度表现.18例肝血管瘤患者动脉期26个病灶结节状边缘,门静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增大,影像密度均匀及下降,延迟期几乎所有病灶均强化,密度接近于肝脏实质.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有5例出现病灶边缘环状强化斑,3例片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不规则斑块样强化2例;延时期有4例不同程度向心性强化,密度稍高于正常的肝组织,网格样强化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64排容积cT增强后多期扫描图像,然后利用薄层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果154例肝细胞癌中,(142/154)例在动脉晚期呈高密度,(138/154)例显示供血动脉。(8/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等或高密度,(146/154)例在门静脉期呈相对低的密度。(154/154)例在延迟期呈相对低密度。(32/154)例显示门静脉癌栓,(8/154)例显示下腔静脉瘤栓。结论64排容积cT增强多期扫描及3D重建不仅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特征,而且提高了肝细胞癌的检出率,还能直观地显示肝动脉、肝静脉及门静脉受侵情况,在临床早期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和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原发性胆囊癌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以及指导手术的价值,并分析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CT表现。结果:根据CT表现分为:肿块型12例(48%),结节型8例(32%),壁厚型5例(20%)。常伴有胆囊结石,易发生肝浸润转移及胰头周围淋巴结转移。原发性胆囊癌术前用CT检查正确诊断22例,占88%。结论:原发性胆囊癌的CT检查直接征象有肿块型、腔内结节型和壁厚型。掌握原发性胆囊癌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癌变的肝硬化结节侵及胆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8例中共发现65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9个,右叶42个,尾状叶4个;病灶直径平均(2.56±0.31)cm。肝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93.8%),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72.3%),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75.4%),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包膜完整的小肝癌患者PTEN表达阳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小肝癌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r=0.215 2,P=0.024 1)。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特征,对于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钟文美 《中外医疗》2010,29(20):2-3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对14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65s,对比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及肿瘤在2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肿瘤-胰腺对比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为(48.07+20.4)HU和(28.80+16.04)HU(t=2.535,P≤0.01)。14例肿瘤中,术前认为可以切除11例,本中切除9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小胰腺癌,动脉期胰腺肿瘤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有利于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