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和超声等检测手段早期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及时干预以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区级医院神经内科、CT室、经颅多普勒超声室。对象:赤峰市元宝山区医院2001-01/2003-04门诊和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59.6岁。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住院后均给予常规量活血通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所有人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双侧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等有关动力学的情况。通过随访1个月和1年观察发生脑梗死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头颅CT检查结果。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③30例患者随访1个月和1年发生脑梗死情况。结果:在出院后1个月和1年时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①CT检查10例有病灶性改变,占34%(10/30)。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24例有血流异常改变,占80%(24/30)。③30例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个月之内发生脑梗死4例,1个月-1年发生脑梗死6例。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异常情况早于CT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要及早给予抗凝治疗,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率减少,预防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和超声等检测手段早期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及时干预以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区级医院神经内科、CT室、经颅多普勒超声室.对象赤峰市元宝山区医院2001-01/2003-04门诊和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59.6岁.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住院后均给予常规量活血通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双侧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等有关动力学的情况.通过随访1个月和1年观察发生脑梗死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头颅CT检查结果.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③30例患者随访1个月和1年发生脑梗死情况.结果在出院后1个月和1年时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①CT检查10例有病灶性改变,占34%(10/30).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24例有血流异常改变,占80%(24/30).③30例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个月之内发生脑梗死4例,1个月~1年发生脑梗死6例.结论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异常情况早于CT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要及早给予抗凝治疗,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率减少,预防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查一致性及对斑块定位、定性、狭窄程度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在1周内进行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位置、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经超声和MSCTA检查分别发现了76处和78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者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MSCTA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8,P=0.087);对不同部位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81);对各处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44,P=0.06).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超声、MSCTA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中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脑梗死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本文对一组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脑CT、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并进行对照检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卢宝全  李欣  刘海霞  李永秋  李瑜霞 《临床荟萃》2008,23(16):1186-1187
脑血管病一直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是了解脑血管的基本方法之一,而国人高达10%~15%的颞窗缺如率严重限制了TCD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195例脑梗死患者在7天内行颈动脉CDFI和MSCTA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分叉部内-中膜厚度(IMT)/管壁厚度(CAWT)、斑块表面形态学特征、密度、体积进行分析,将病变分为管壁增厚、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结果 195例患者390处颈动脉分叉部血管纳入分析.MSCTA:正常血管71处(18.21%);CAWT增厚87处(22.31%);斑块232处(59.49%),其中稳定斑块140处(35.90%),易损斑块92处(23.59%)(包括溃疡型斑块5处).CDFI:正常血管80处(20.51%);IMT增厚86处(22.05%);斑块224处(57.44%),其中稳定斑块136处(34.87%),易损斑块88处(22.56%)(包括溃疡型斑块4处).MSCTA与CDFI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价的一致性为72.60%(Kappa=0.63,P<0.05).结论 MSCTA与CDFI对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颈动脉CDFI应作为首选检查,经CDFI检查存在血管病变者应常规接受MSCTA检查.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和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也称Lacunes),是临床上常见病,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四分之一,通常是指位于脑深部的小梗死灶,大小为2~20 mm,多见于基底节区、丘脑和脑干等部位。腔隙一词源于拉丁词语“Lacuna”,意为小的孔隙,用于描述脑内小软化灶,特别是基底节区的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和超声的联合应用在良性甲状腺环状钙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且CT或/和超声表现为环状钙化的75例86枚甲状腺资料,其中超声显示为环状钙化而CT呈非环状纳入CT不理想组,环状钙化的内部及后壁被声影覆盖纳入超声不理想组。以增强后钙化内或周围较平扫清晰或高强化作为CT诊断良性结节(BNS)的典型征象,以长弧形钙化作为超声判断BNS的典型征象,分别评价典型CT征象、超声征象和典型CT与超声征象联合在BNS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86枚环状钙化中,CT不理想组9枚,典型CT征象在BNS和恶性结节(MNS)中分别为20%(1/5)和0%(0/4)(P〉0.05),理想组77枚,典型CT征象在BNS和MNS中分别为77.2%(44/57)和35%(7/20)(P〈0.05),典型CT征象对BN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2%和65.0%;超声不理想组17枚,BNS与MNS分别为70.6%(12/17)和29.4%(5/17)(P〉0.05),理想组69枚,典型超声征象在BNS和MNS中分别为77.6%(38/49)和10%(2/20)(P〈0.05),典型超声征象对BN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6%和90.0%;同时具备典型CT和超声征象在86枚环状钙化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9.3%和100%。结论:CT和超声在环状钙化的诊断中各有利弊,二者联合可以明显提高良性环状钙化诊断的特异性,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皮型、混合型肝母细胞瘤(HB)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并比较CT、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皮型、混合型小儿HB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儿HB的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对上皮型和混合型HB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上皮型HB内钙化少见,混合型HB内钙化多见,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上皮型HB在超声图像上多为高回声影,混合型HB在超声图像上多为液性低回声,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5)。结论:上皮型和混合型HB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异性,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能较准确的诊断上皮型和混合型HB。CT对HB及其分型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损害较小,可以作为初筛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和CT的联合应用在甲状腺滤泡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22例135枚甲状腺滤泡性病变的CT和超声资料,其中包括109例122枚腺瘤性病变(FAN)、13例13枚滤泡细胞癌(FC).以同时具备回声均匀、周围低回声晕环、边缘规则作为典型的超声诊断FAN的征象,以强化程度高于周围甲状腺组织作为典型的CT诊断FAN的征象,分别观察典型的超声、CT和超声与CT征象联合在FAN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具备典型超声征象、典型CT征象和环状钙化的FAN与F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环状钙化后方声衰显著而影响观察的1枚FAN和2枚FC除外,典型超声征象的敏感性为72.7% (88/121),特异性为54.5% (6/11);典型CT征象的敏感性为68.9%(84/122),特异性为84.6%(11/13);典型超声与CT征象联合在FAN诊断中的敏感性为91.0%(111/122),特异性为61.5%(8/13).典型超声征象在FAN与FC诊断中无统计学差异,典型CT征象及环状钙化在FAN与FC诊断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在FAN的诊断中较超声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二者的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FAN的敏感性;环状钙化及CT强化程度低于周围甲状腺组织有助于F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病变过程和CT表现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了27例平扫、增强病例的CT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灶大小、部位等CT表现与出血性梗塞病理演变过程的关系。结果 大面积梗塞发生的出血几率频率,出血灶形态各异,周围无水肿区,强化改变与单纯出血或梗塞不同。结论 CT是诊断出血性梗塞的方便而有效手段,可监视大面积梗塞的治疗转归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2.
TCD对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对210例经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93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1.9l%。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者,TCD则显示65.7%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结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破裂性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的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TA与DSA均发现破裂性动脉瘤15个,其中明显萎陷的动脉瘤1个;与DSA对照,CTA对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检出率高、安全、快速,可以作为颅内破裂性动脉瘤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术前判断食管癌可切除之价值。方法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CT表现示主动脉受侵20例和无受侵30例均手术证实,20例可疑受侵中10例手术证实受侵,10例未受侵。10例气管、支气管后壁不规则,伴腔内不突起,10例气道后壁凸面向内弧形压迹,5例肿块与气道间脂肪间隙消失,病理证实7例气道受侵,18例无受侵。结论CT能较确切显示食管癌对相邻纵隔结构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及原因。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37例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与颅脑CT示同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出现同侧梗死灶43个,其中左侧病灶22个,右侧病灶21个;病灶位于基底节者31个,丘脑4个,放射冠2个,脑叶6个。肢体运动障碍左侧25例,右侧12例。结论:脑梗死可导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且右侧梗死灶致同侧肢体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左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讨CT对神经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检查及肌肉活检证实的神经肌病患30例,正常对照10例,对其骨骼肌的CT表现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神经肌病的基本表现为肌肉的萎缩、肌肉密度的减低、肌间隙的增宽、选择性受累及真、假性肥大等。结论 CT有利于鉴别诊断神经源性及肌源性疾病,并根据CT表现将肌变性的范围及程度分为4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卵巢肿瘤的发现率为97.4%,对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6.8%,恶性肿瘤为65.8%。结论:CT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很有价值,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脑囊虫病的CT诊断(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0例脑囊虫病中,多发小囊型9例,单囊型6例,多发结节和环状强化型8例,脑炎型1例,脑膜型3例,脑室型5例,慢性钙化型33例及混合型35例。本组诊断的准确性是97%。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多谱勒(TCD)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210例经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1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93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1.9%。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者,TCD则显示65.71%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结论 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塞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DM)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高且预后不良。经颅多普勒(TCD)可无创性检测脑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PI)。本研究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T2DM无合并症组及健康者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基底动脉(BA)的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