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应是对医者意也的突破,但是,因“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以及受魏晋玄学等影响,辨证论治理论并没得到普及和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初年,“医者意也”一直被医家奉为格高思远的习闻名论。魏晋玄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学者王弼治《易》,尽扫象数,独扬义理,畅言‘‘得意忘形”、“得意忘象”,言“意”、“得意”  相似文献   

2.
“医者意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思想精髓,与“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一样,在中医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抹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时至今日,随着它本身内涵的转变,我个人认为,我们提“医者意也”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强调中医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我们沉溺于中医理论旧有的辉煌,而不愿意正视其固有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3.
从“医者意也”到临床治验的启示张文,张晓阳(丰润县王官营医院064009)西汉医家淳于公有言:“医者意也”、朱丹溪云:“医者意也。以期传授虽的,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于医乎~先贤之所谓“意也”者,非凭...  相似文献   

4.
在浩瀚的中医药文献中,“医者,意也”一语屡见不鲜,为医者几乎无人不知晓。历来对“医”字的声训,可谓五彩缤纷。“医者,理也;理者,意也。”(《子华子·北宫意问篇》)“医之为言意也。”(《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医者,巫也。”(《广雅》)“医者,理也。”(《类经图翼·序》)“医者,易也。”(《医便》)“医者,依也。”(《时病论·医毋自欺论》)……其中以“医者意也”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东汉著名医学家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唐代医家许颖宗说:“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意之所解,口莫能宣。”清代陆以湄《冷庐医话·七情》中说:“盖医者,意也,苟得其意,不必泥其法。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也就是说,我们学医,首先要明乎其“意”。意者,就是意思、意会、想象之谓也。就是说,有时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古代许多著名医学大家,在治疗很多疑难杂病的过程中,经常取其“意”,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效,使我们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6.
曹美莹  王东 《光明中医》2001,16(4):13-15
“医者 ,意也”是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的论断[1] 。笔者经数十年的临床实践 ,细细玩味 ,认为“意”不仅是指医家在诊治疾病时的积极临床思维和细心揣摩 ,它还包含着医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病因和病机等认识方面的一种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方法论。鉴于这一点 ,笔者对“医”与“意”的相联关系 ,提出以下见解。1 “医者 ,意也” ,是指在疾病治疗时的专一意境范晔在《后汉书》中曾记述一则东汉和帝刘年间名医郭玉的事例。郭玉精通脉学 ,具有高超的医病技术 ,常能治愈贫穷百姓的病 ,却治不好达官贵人的病。但达官贵人如果妆扮成平民百姓 ,那么…  相似文献   

7.
"医者意也",由意达悟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认知思维的特征之一,与叙事医学原理中的主客间性有着深刻的哲学关联。在对象化、客体化盛行的现代医学认知范式的强势挤压下,逐渐被边缘化,受现象学哲学启发的叙事医学的诞生,松解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板结,具有时间性、独特性、主客间性、因果偶然性、伦理性的叙事医学特征则与"医者意也"之间存在着相同与相近的认知路径。通过"医者意也"古典意涵的阐释,结合叙事医学原理的钩沉,尤其是主客间性的开掘,意在拓展"医者意也"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卷八十二》记载了郭玉与汉和帝的一段对话:"…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赢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日:‘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这段话说得很妙,千百年来,"医者意也"被无数医家引用,认为是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学科知识考察"意"字内涵及其与医的关系,论述"医者,意也"这一古老命题的本源和本意,提出意即思维,意是医之本体,医即思维的观点,于正确理解"医者,意也"及消除对其的误解方面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医者,意也"仅《中国医籍考》所载医书序文中有16条之多。至晚近黄遵宪为日人浅田宗伯《先哲医话》作跋,仍置之篇首。最早的文字表述"医之为言意也",出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而"医者,意也"形式出现则见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陶隐居云:医者意也"。两《千金方》已有,《要方》中涉及张仲景者,情况复杂,须另作专门讨论。考证此句"意"含义对理解"医"意思及整句含义有重要意义,本文作出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医“意象”思维理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学无论是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还是在思维层面都借鉴并延伸了"意象"思维与表达方式。审视中医"意象"思维,以象说象,以象解象,因象会意,意象交融,达到立象以尽意的高度,"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可以说中医"意象"思维既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延续,更是一种医学理念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医者易也”。医易一词是由明代医学家张介宾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易经》和《内经》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如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医易关系,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医家必须“法  相似文献   

13.
《医学碎金》是明代医家周礼采集先贤的文献精要、兼附自己经验而编著成的一部医学专著,即如其序中所说:"每遇公暇,辄于《难经》、《素问》与夫历代名医书中,搜索玄微,撮其切要,间亦窃附己意,撰成歌括,次第成帙".该书著录形式以歌诀为主,朗朗上口;内容丰厚,深浅有别,虽便于初学者诵读,也值得业医者探究.就整体言,全书用词简练、详略得当;但就局部言,书中也不乏言词过简、以致词不达意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小儿夜咳目前频发的临床状况,指出其在临床之中缺乏专门的临床理论基础与辨证方向的研究与总结。通过分析古代医家对于夜咳的记述以及现代医者对于小儿夜咳自我独特的辨证论治经验,旨在希望医者能够重视夜咳的诊治,不脱离于咳嗽而又不拘泥于咳嗽。通过对于临床理论基础及辨证方向的探析,希望能够指导医者在临床中对于小儿夜咳的治疗,最终使患儿少受夜咳之苦。  相似文献   

15.
“效”与“意”──辨证论治的两种主要思维方式边集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的诊治过程。也是思维方法。“效”和“意”就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思维方式。所谓“效”,就是根据理论规范的模式进行对照而去摹仿实践。《墨辨·小取》说:“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  相似文献   

16.
<正>积千百年中华医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实践经验和代代医家悬壶济世所传承的优良风范,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总结并首倡了"大医精诚"的经典箴言。从此以后,"大医精诚"不仅成了神州大地所有业医者的基本标准,也成了医家终身的奋斗目标和最高境界;而且,同时又成了达到这一境界的优秀"大医"的最高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对“食疗”极为重视,认为“医食同源”,食物即药物。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后不愈,然后用药”。下面仅就  相似文献   

18.
王旭  徐奚如 《吉林中医药》2011,31(4):279-281
对于消渴病的病理环节,历代医家一般都主张在于阴虚,并伴诸多病理因素。但亦有不少医家认为消渴病与瘀血有关。尤其自祝谌予先生系统提出消渴病夹瘀血证以来,瘀血这一病理因素越来越被医者所重视。作者分析瘀血与消渴病的关系,认为瘀血与消渴病具有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提出防治消渴病的过程中,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尽早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9.
"医者意也"观念形成已久,历代学者说解不一,语义不明。从"医""意"的上古音节构成考证其语源义,发现这两个词声韵所表达的运动状态相似,语义相近。根据"医""意"二词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具体运用,发现"医"的内涵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但精神、思维、情志等"意"的活动一直是医疗活动的必要因素,并在医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内经》中"意"对"医"的主导方式主要是通过心意调节,不医而医;不假砭石汤药,以意医病;通过思维能力诊治疾病,把握患者心意治病。  相似文献   

20.
舌诊为医家所习用,并为现代医学所肯定。它是中医“证”的一个组成部份。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证”“舌”变化一致的常占大多数。“证”“舌”变化不一致的也会发生。当我们观察“证”“舌”不一致时,舍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