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宗海《血证论》治血四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末著名医学家唐宗海《血证论》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治血法则,临床应用当四法合参,注重治血必治气。  相似文献   

2.
咯血又名咳血、嗽血 ,为声门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 ,经口咯出。大咯血是指一次咯血量超过 2 0 0 ml,或 2 4小时内超过 40 0 m l,或 48小时内超过6 0 0 m l,或持续咯血而需输液以维持血容量 ,或因咯血而引起气道阻塞导致窒息。大咯血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患者。病因多系外感风热燥邪 ;或内伤七情 ,气郁化火 ;或热病伤阴 ,阴虚火旺。均可导致火盛气逆 ,热伤肺络 ,迫血妄行 ,而火热气盛 ,为大咯血的主要病理机制。诚如《血证论》曰“血证气盛火旺者 ,十居八九”。因此 ,治疗当以凉血止血为基本原则 ,同时区别各病证的…  相似文献   

3.
蔡林  张蜀  廖伯年  刘浩 《河南中医》2011,31(12):1376-1377
唐宗海治疗血证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其将止血列为第一法,提出对出血性疾病必须进行有效的止血,才能挽救生命;瘀血留于体内日久就会产生其他变证,为防他变,其将消瘀列为治血第二法;止血、消瘀后,要想有效防止血再潮动,完善治疗,必须用药安之,故宁血是治血第三法;以上三法可止血,但如因失血对机体造成的虚损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纠正,仍可引起一系列病症,故补虚以扶正固本为治血第四法。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病机为热、瘀、虚,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消瘀、养阴宁络、健脾补虚为治则,清热止血为第一要法,活血消瘀以防复发,养阴宁络以防血复动,健脾益气摄血以善后收功,且活血消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证治充分验证了唐容川的止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证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故治血四法对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具...  相似文献   

5.
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清末民初四川彭县人,近代医学家.他主张中西医汇通,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血证论》等,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其中《血证论》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作了颇多阐发,许多观点对充实和发展传统医学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述《血证论》治血四法对中风脑出血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书 ,为清末四川唐宗海所著 ,该书以《内经》为依据 ,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及治疗方面作了不少阐述和探讨。书中许多观点 ,尤其是治血四法 ,对于今天在中风脑出血的中医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风脑出血总由素体阴阳失调 ,气血亏虚 ,加之情志、饮食、外邪等因素而诱发 ;使脏腑失司 ,气血逆乱所致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因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标实多为风、火、痰、瘀相因为患 :其基本病机是络破血溢 ,脑中瘀血。《血证论》“瘀血篇”指出 :“盖血初离经 ,清血也 ,鲜血也 ,然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  相似文献   

7.
王晓云  梁苹茂 《河南中医》2014,(6):1038-1038
《血证论》是清代医家唐宗海所著,书中论述了各种出血及血液紊乱证型及治法,书中所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被奉为治疗出血病证的指导纲领,对现今中医临床血证的治疗仍颇有教益。  相似文献   

8.
张某 ,女 ,36岁 ,1 990年 6月 1 0日初诊。患者下腹部肿块已有月余。自述在产后 3d ,情志喜怒 ,继而在少腹部出现一肿块约鸡蛋大小 ,肿块发展迅速 ,月余增至拳头大小。今来我科就诊 ,其临床表现为 :患者精神萎靡 ,抑郁 ,时而烦躁易怒 ,面色干黄 ,身体羸瘦 ,胸腹胀满 ,不思饮食 ,四肢困倦无力 ,时而有低热感 ;下腹由脐至耻骨联合处坚硬如石 ,少腹中间有拳头大肿块 ,高出皮肤 ,皮色正常 ,推之不移 ,按之坚硬 ,重按有痛感 ;阴道不规则出血 ;舌质暗红 ,苔薄白 ,脉沉涩无力。西医会诊及病理学检查 ,诊断为“子宫绒毛膜癌” ,中医诊断为“血疒徵”…  相似文献   

9.
10.
痛证是以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疾患的总称 ,常见于妇科的经带胎产疾患。妇科痛证的成因比较复杂 ,但究其基本病理不外虚实二端 ,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二者往往又错杂为患 ,形成虚实夹杂的不同证候。笔者以通补二法为治疗痛证的基本治则 ,实者以通利为用 ,虚者以补养为主  相似文献   

11.
出血为常见症,其病因有脉络损伤、血热妄行、气血失调、瘀血阻滞等等之异,止血之法亦有收敛、凉血、温经、化瘀之别,临床随证选方,往往可应手取效。然而,有出血暂止而复动者:有血止留瘀而致变证蜂起者,笔者认为在详审病因病机、明辨病位病性的基础上,以化瘀止血为主要治法,可防此弊,兹举验案于下。1 白睛溢血张某,男55岁,1999年11月8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史10年。1月前感冒后出现左眼球结膜下出血,服中药2剂后痊愈。近来因工作繁忙,不仅左眼球结膜下再次出血,右眼结膜亦出现多片鲜红色出血斑。伴眼胞微肿,头昏痛,口渴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等。综合分析,断为白睛溢血,内热壅盛之证。以泻热通腑,凉血止血为治。拟《银海精微》凉膈连翘散加减。处方:连翘18g.大黄9g,黄连9g,黄芩12g,焦栀子12g,白茅根18g,薄荷6g,甘草3g。上方服1剂后,双  相似文献   

12.
血精治验1例     
血精治验1例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272600)阎辉关键词血精,阴清热,祛瘀止血周某,男,39岁,工人,1995年3月17日初诊。患者性欲素亢,近半年来精液白少红多。曾在某医院做精液检查:色鲜红,红细胞(++++),白细胞2/HP;尿液检查:尿色黄混浊...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临证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正琴  马速 《河南中医》2008,28(3):75-75
胃脘痛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胃下垂以及各种胃炎等病之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1]。笔者运用补脾益气、疏肝调气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补脾益气脾为后天之本。《医宗必读》说:“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  相似文献   

14.
“治血四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岗  何敏 《山西中医》2013,29(9):1-3
"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临床常用于一般血证治疗。出血性中风亦属于血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朝向多向性、阶段性、个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现主要就"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治疗血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周祯祥,陈林艳血证是中医对人体一切出血性疾患的总称。若治疗失当,轻则脏俯失濡,重者危及生命。本文就唐容川《血证论》及笔者的临床体会对血证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1止血宜行瘀大凡出血,皆当迅速...  相似文献   

16.
徐杰男  唐汉钧 《光明中医》2020,(18):2825-2828
阐述唐汉钧教授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唐教授提出下肢慢性溃疡以"虚""瘀"为本,"邪""腐"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病机特点,治疗上立"补虚祛瘀生肌"大法,内治主张分期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固本清源,外治主张综合外治,动态辨证选用外治法;唐师不断拓展下肢慢性溃疡疾病谱,治疗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为先,重视溃疡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17.
肿块多由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邪气入侵,气滞血凝,化津为痰,痰、邪、瘀互为因果,胶结不解而致.然而各种肿块的性质不同,瘀、邪、痰及脏腑机能各有偏盛,故临床治疗时应有不同的方药.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7岁,高中学生。患尾椎骨左侧痹痛2年余,初时痛轻未加在意,后渐加重,近来疼痛加剧,每天半夜痛醒不能再睡,白天走路也跛行,不得已就医。拍片示骨骼无损。排除坐骨神经和肌肉痛,来我处就诊,吃中药试之。  相似文献   

19.
<正> 张某,男,28岁。1987年8月4日初诊。新婚二个月,于8月2日午睡时,感受风寒,当夜合房后见有血精,伴有阴部不适感。次日  相似文献   

20.
笔者治愈一例左腹热右腹冷之腹痛证,颇有心得,试述如下:奚××,女,42岁,职员,1980年1月就诊。腹痛伴有左腹热、右腹凉半年余,近4日加重。三年前曾患结核性腹膜炎,经多方求治疗效不显。现腹痛且扪之左侧发热,右侧发凉,并右头晕、倦怠,脘闷纳呆,口干不欲饮,易怒善叹息,晨起作泻,右腰部疼痛不移,下肢发凉有麻木感,经期错后,舌质隐青有瘀斑,脉沉涩。辨证:腹痛(寒湿血瘀)。治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