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波动性与持续性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5 或20 mmol/L) 与持续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L)环境下NO浓度,RT-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波动性高糖组NO均明显低于持续高糖组和正常组(P<0.05);波动组,持续高血糖组的PI3K,PKB,e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下调(P<0.01),而波动组又低于持续组(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并可能通过影响信号通路PI3K/PKB/eNOS导致NO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作用于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的活力和白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为阐明高血糖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发病中作用与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胎盘蓝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和黏附分子表达。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可使内皮细胞的死亡率增加,ICAM-1表达显著上调,但VCAM-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减少高糖诱导的ICAM-1、VCAM-1表达增加,对减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波动性高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波动性高糖(5.5或20 mmol/L)与恒定性高糖(20 mmol/L)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7 d,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凋亡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 Western 印迹测定磷酸化c-JunNH2-末端激酶(p-JNK)水平。结果:波动性高糖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恒定性高糖组(P<0.05),且其培养液中SOD活力降低(P<0.05),MDA含量增加(P<0.05),细胞p-JNK水平增高(P<0.05)。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应用后降低了波动性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率(P<0.05)。抗氧化剂维生素C应用后抑制了细胞内p-JNK水平的升高(P<0.05),降低了细胞凋亡率(P<0.05)。结论:波动性高糖较恒定性高糖更易促发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水平增高,进而激活JNK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活血复方对动物模型主动脉壁血管形态的影响,及对主动脉壁NO、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观察主动脉形态,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活血复方对主动脉壁NO、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活血复方能较好的保护内皮结构,减少脂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活血复方高、中剂量组能降低大鼠主动脉ICAM-1、VCAM-1的高表达,与辛伐他汀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活血复方能通过抑制主动脉壁ICAM-1、VCAM-1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阻止炎症的进一步发生发展,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HUVE,探寻葛根素抑制HUVE细胞生长的最佳浓度。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组、雷帕霉素组,其中模型组用终浓度为5U/L的凝血酶为刺激物,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HUVE细胞周期分布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UVE细胞IL-6、MCP-1、ICAM-1、VCAM-1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检测HUVENO的表达。结果 1×10-2mol/L浓度的葛根素对由凝血酶刺激的HUVE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可抑制由凝血酶刺激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S期和G2期时相(P0.05),使IL-6、MCP-1、VCAM-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ICAM-1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HUVE上清液NO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葛根素组可抑制由凝血酶刺激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主要表现为抑制内皮细胞S期和G2期时相,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上清液中NO含量,抑制内皮细胞释放VCAM-1、MCP-1及IL-6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的表达及血管舒、缩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ilin-1,ET-1)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UVEC,实验性模拟糖尿病的血糖波动状态,实验分组为,正常对照组(NG组)(葡萄糖浓度为5.55 mmol/L);恒定高葡萄糖组(HG组)(含葡萄糖25 mmol/L);波动性高葡萄糖组(FG组)(葡萄糖浓度为5.55与25 mmol/L2种条件培养液);每间隔8 h更换新鲜条件培养液1次,共作用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舒张因子NO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收缩因子ET-1含量,结果 FG组细胞凋亡率、凋亡基因bax表达[以荧光指数(fluorimetric index,FI)表示其相对含量]以及ET-1合成明显高于HG组,分别为(10.20±0.20)%比(8.10±0.10)%(P<0.01);1.250±0.048比1.120±0.010(P<0.05);(3.50±0.50)pg/μg Protein比(2.70±0.50)pg/μg Protein(P<0.05),而FG组细胞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以FI表示其相对含量)、NO合成明显低于HG组,分别为,0.790±0.062比0.900±0.059(P<0.05);(13.50±2.00)μmol/L比(18.10+3.70)μmol/L(P<0.01).结论 高波动性的血糖可能比单纯稳定的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糖尿病状态下,一氧化氮(NO)与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atecyclase,sGC)均被氧化,使NO-sGC-环磷酸鸟苷(cGMP)信号通路传导异常,NO-sGC-cGMP信号通路异常是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理基础。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cinaciguat,CIN)可激活失活的sGC进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制造高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观察CIN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CIN干预组,每组6例。高糖组及CIN干预组均加入33.3 mmol/L的葡萄糖制造高糖细胞损伤模型,而CIN组同时加入0.1 μmol/L CIN干预。各组细胞在培养6、24、48 h时,检测上清液中的NO水平及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培养48 h后RT-PCR检测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培养48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粘附分子-1(VCAM-1)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NO、NOS含量呈现早期升高晚期下降的趋势,而CIN组上述趋势消失;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内皮细胞的eNOS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iNOS mRNA、ICAM-1与VCAM-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CIN组eNOS mRNA表达水平较高糖组明显升高(P<0.05),iNOS、ICAM-1与V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CIN可平衡NOS的活性,调节NO的生成及ICAM-1与VCAM-1的表达,改善高糖状态下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丘脑-垂体轴反馈调节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将OX-LDL损伤内皮细胞的信息分别反馈于下丘脑(H)、垂体(P)、下丘脑-垂体(HP),制成下丘脑-垂体轴条件培养液再作用于受损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产量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H组和P组条件培养液对受损内皮细胞NO产量、ICAM-1表达的作用不明显(P〉0.05),HP组能使其NO产量显著增加(P〈0.01),同时减少ICAM-1的表达(P〈0.05)。结论:完整的下丘脑-垂体轴对内皮细胞NO代谢、ICAM-1的表达有反馈调控作用,可抑制AS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在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泌NO及ICAM-1的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罗格列酮干预组,加入相应培养液培养不同时间(0 h,24h,48 h,72 h,96 h).用硝酸还原酶法测细胞上清液中NO^-3+NO^-2含量,来反映NO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双抗体夹心法(ABC-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CAM-1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NO含量在24 h明显升高,在48 h显著降低,于72 h基本达底线水平,ICAM-1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且呈时间依赖性;罗格列酮可显著抑制高糖引起的NO的变化及ICAM-1的增高.结论 罗格列酮可纠正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注射STZ诱发2型糖尿病模型,给予糖痹康干预16周后,采集腹主动脉血和大鼠一侧坐骨神经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MCP-1、VCAM-1及TNF-α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TNF-α、VCAM-1和MCP-1蛋白表达以及血清中oxLDL、ICAM-1、VCAM-1、TNF-α和MCP-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糖痹康可显著降低组织和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P<0.05~0.01),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糖痹康可下调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清TNF-α、oxLDL、ICAM-1、VCAM-1及MCP-1的含量和坐骨神经中VCAM-1、TNF-α、MCP-1蛋白表达,这可能是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保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探讨其变化的意义。方法测定20例正常人(对照组)、45例IGR患者和44例T2DM患者的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体脂分布(BF%)以及血清ICAM-1、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水平,各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IGR组及T2DM组ICA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组ICAM-1比IGR组有明显增高(P〈0.05);(2)相关关系分析提示ICAM-1与HbA1c、T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7和0.372,P〈0.05)。结论IGR阶段ICAM-1已有明显升高,其改变早于T2DM的诊断,其升高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血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Ad-VS-1基因转染HUVEC的体外缺氧/复氧模型,探讨VS-1转基因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建立HUVEC缺氧/复氧(H/R)损伤模型,分为4组:空白组,H/R组,空载腺病毒转染+H/R组,Ad-VS-1转染+H/R组;②测定内皮细胞活力(MTT),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丙二醛(MDA)、eNOS、NO表达、炎症因子ICAM-1、VCAM-1、TNF-α的表达情况;③在Ad-VS-1转染+H/R组基础上增设Hb、KT5823、SB203580和W ortm an in 4个信号抑制组,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成功构建Ad-VS-1转染HUVEC表达后H/R模型;②与空白组比较,H/R组和空腺病毒感染+H/R组的MTT、SOD含量、eNOS、NO表达显著降低,而MDA、ICAM-1、VCAM-1、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H/R组和空载腺病毒感染+H/R组比较,VS-1转染+H/R组MTT、SOD、eNOS、NO表达含量明显回升,而MDA、ICAM-1,TNF-α生成量明显回落(P〈0.05);③与H/R组和空载腺病毒感染+H/R组比较,VS-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而4组信号抑制剂组的细胞凋亡率较VS-1转染组均明显回升(P〈0.05)。结论Ad-VS-1成功转染HUVEC,并通过PI3K/Akt-eNOS-NO-cGMP-PKG和P38MPAK等信号途径,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产生显著的抗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作用,为今后VS-1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Zhao X  Song GM  Xu JL  Wang XJ  Song HM  Q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57-2659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中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ICAM-1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黏附分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ICAM-1、VCAM-1和CD44在角膜的表达和分布,了解与角膜碱烧伤病理损害的关系,完善角膜碱烧伤免疫机制的研究。方法 Wistar大鼠80只,制备角膜中度碱烧伤动物模型。分别于角膜碱烧伤后8h、1天、3天、1周、2周、4周、7周处死大鼠,分别采用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法)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局部ICAM-1,VCAM-1和CD44的表达。结果 碱烧伤3天组角膜上皮细胞ICAM-1和VCAM-1呈强阳性,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缘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44呈中度阳性。2周组角膜上皮细胞ICAM-1表达减弱,基质细胞仍呈强阳性,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基质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CD44呈中度表达。碱烧伤3天组ICAM-1和VCAM-1 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显著,CD44 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碱烧伤2周组ICAM-1 mRNA量均较3天时明显减少,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VCAM-1 mRNA表达量增加,比3天时增多,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01),CD44 mRNA表达量增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ICAM-1、VCAM-1和CD44在角膜碱烧伤的不同阶段其表达不同。急性期ICAM-1和VCAM-1的抗原表达和mRNA合成增加,说明角膜碱烧伤的炎性反应重,预后差。随病程延长,CD44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证明CD44及其配体在角膜碱烧伤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涛  刘红  张宁妹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4):311-313,F0002
目的探讨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肺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及霍姆注射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HH40)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的NS、急性肺损伤组(L组)和HH40组(H组)均经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5 mg/kg),1min后以5ml/kg输注生理盐水或HH40于10 min内输完。注射内毒素4h后放血处死大鼠,检测肺湿/干重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光镜下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L组和H组肺W/D、BALF中蛋白含量、MPO活性和TNF-α含量显著增高,ICAM-1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与L组相比,H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ALI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中ICAM-1呈过度表达,HH40可以抑制肺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降低肺W/D、BALF中蛋白含量、MPO活性及TNF-α含量,减轻肺损伤病理学改变,从而达到对ALI的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R-503-5p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黏附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为NC组、IL-1β组、IL-1β+anti-miR-con组及IL-1β+anti-miR-503-5p组。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法、黏附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检测HUVECs增殖、黏附、凋亡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IL-1β组HUVECs细胞活力、迁移细胞数显著降低,细胞黏附数、凋亡率、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1)。与IL-1β+anti-miR-con组比较,IL-1β+anti-miR-503-5p组HUVECs细胞活力、迁移细胞数显著升高,细胞黏附数、凋亡率、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 0.01)。结论抑制miR-503-5p表达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细胞黏附和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和V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ghrelin预处理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作用. 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传代培养后随机分配为对照组、ox-LDL组及1 ng/mL、10 ng/mL与100 ng/mL ghreli预处理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的RNA水平变化.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x-LDL组内皮细胞VCAM-1与ICAM-1分子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ox-LDL组相比,1ng/mL、10 ng/mL、100 ng/mL ghrelin预处理可使内皮细胞VCAM-1 mRNA含量依次降低33%、52%、63%,内皮细胞ICAM-1 mRNA分子表达水平依次降低18%、46%、57%.结论 ghrelin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粘附分子VCAM-1及ICAM-1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红素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抗氧化指标和肺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LI模型组、胆红素干预组。检测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变化;测定肺血管内皮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 ALI模型组MDA和ICAM-1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01),而SOD和GSH-Px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1)。胆红素干预组MDA和ICAM-1 mRNA明显低于ALI模型组(均为P〈0.01),而SOD和GSH-Px显著高于ALI模型组(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胆红素通过抗氧化作用和抑制ICAM-1 mRNA的表达对抗ALI。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探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影响机制。方法将INS-1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糖组(5.5 mmol/L葡萄糖培养液培养)、持续高糖组(16.7 mmol/L葡萄糖培养液培养)、波动组(用16.7 mmol/L葡萄糖培养液培养2 h,再换5.5 mmol/L培养3 h,每天重复3次,夜间9 h维持在5.5 mmol/L的培养液中)、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正常糖组、NAC+持续高糖组、NAC+波动组,后3组的培养基中均预先负载终浓度为1.0 mmol/L的NAC,余干预措施相同,均干预72 h。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 INS-1细胞ATP含量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在持续高糖组及波动组均较正常糖组显著下降,且波动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NAC+波动组及NAC+持续高糖组细胞ATP含量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分别较波动组及持续高糖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高糖及波动性高糖损伤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可能与减少细胞ATP含量有关,且波动性高糖较前者更严重,氧化应激可能是波动性高糖及持续性高糖导致INS-1细胞ATP减少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