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并分析各学段及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网 络成瘾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 2023 年 4— 5 月选取上海市闵行区 3 所小学三年级和(或) 四年级、1 所初中二年级、1 所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青少年一般资料,采用中文网络成瘾 量表修订版(CIAS-R)比较不同学段、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络成瘾情况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线下共发放问卷 1 284 份,回收有效问卷 1 044 份,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81.3%。结果 青少年网络依赖总检出率为5.9%(62/1 044),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2.9%(30/ 1 044)。其中小学生的网络依赖检出率为 4.0%(27/672),网络成瘾检出率为 1.6%(11/672);中学生的网 络依赖检出率为 9.4%(35/372),网络成瘾检出率为 5.1%(19/372),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 =23.816,P< 0.001);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不同学段及不同性别青少年各自 CIAS-R 总分、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得分、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 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小学生群体中,不同性别青少年网 络成瘾程度、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 生群体中,不同学段青少年 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女生群体中,不同学段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学段为中学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 险因素(OR=2.852,95%CI=1.842~4.410,P< 0.001);在小学生群体中,性别为男性是网络成瘾的危险 因素(OR=3.593,95%CI=1.622~7.956,P=0.002);在女生群体中,学段为中学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 (OR=7.106,95%CI=3.152~16.023,P< 0.001)。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在中学男、 女生中水平最高,其次是小学男生,小学女生网络成瘾程度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应激被认为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一定的关联,除了事件本身,应对方式和寻求社会支持则是应激过程中的主观过程。目的评价网络成瘾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应对机制。方法以Beard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功能受损程度,通过临床访谈得到网络成瘾中学生205人,以问卷调查形式评估他们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176人有效完成问卷(问卷有效率85.9%),并且与352例(按照1∶2的比例年龄、性别配对)不满足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与非网络成瘾学生相比,网络成瘾学生在应对方式问卷的"问题解决"分量表和"求助"分量表上的平均分显著较低,而在"自责"和"幻想"分量表上的平均分较高。网络成瘾组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的"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得分显著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中使用"问题解决"、"幻想"、"自责"以及在"对支持的利用"能力上独立相关。结论在中学生中,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相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是否在学生中鼓励他们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或者训练他们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资源将预防或者改善网络成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讨论了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综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病理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测查表、Beck焦虑量表(BAI)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7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网络成瘾测查表总分≥40分者纳入网络成瘾组(成瘾组)172名,〈40分纳入非网络成瘾组(非成瘾组)574名。结果: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3.06%。成瘾组以男性为多(P=0.000);上网目的以聊天和玩游戏为主(P=0.000);上网地点多在校外(P〈0.05)。成瘾组BAI和BDI评分平均分别为(29.90±8.43)分和(14.05±9.72)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25.37±5.32)分和(7.83±6.58)分(P〈0.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焦虑和抑郁是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非网络成瘾者;具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5.
九江市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了解九江市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成瘾者心理状况。方法 将九江市12所市立中学随机群体抽样,共调查3所中学1350名学生,以网络成瘾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作者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 九江市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占0.89%,网络成瘾趋向占5.11%,成瘾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方面有较大差别,且成瘾者及成瘾趋向者SAS、SDS、SCL-90得分及各因子分均与正常使用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多因素有关,给本人带来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作为信息科学技术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己成为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人际社交和娱乐等的重要工具。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美国青少年中有95%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成瘾内观治疗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瘾,有的学者称之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引起学业、工作和人际关系社会功能损害,其中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国内近年来研究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0%左右[1].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病因探讨和评估手段方面,有关治疗方面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内观治疗与普通心理疏导对照,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与情绪问题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网络一般使用问卷、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RED)对上海市10所学校内初一、高一、职业学校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306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焦虑情绪明显高于非成瘾者;男性成瘾比例高于女性。结论网络成瘾行为与情绪状态和性别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新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龙华新区6552名中小学生,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对其社会人口学资料、上网行为、危险行为情况与网络成瘾倾向等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具有网络成瘾倾向者590名,检出率为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本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男性(OR=1.32,P0.05),生活在民治街道(OR=1.66,P0.01),处于初中阶段(OR=1.62,P0.01),来自离异或再婚等特殊家庭类型(OR=1.49,P0.01),经常在网吧上网(OR=2.00,P0.01),平时上网时间为2~4 h/d(OR=1.92,P0.01)、4~5 h/d(OR=2.97,P0.01)、6 h/d以上(OR=4.90,P0.01),上网主要目的为玩游戏(OR=3.27,P0.01)、聊天(OR=2.80,P0.01)和娱乐(OR=1.54,P0.05),以及危险行为(OR=2.39,P0.01)之间具有正关联。结论影响深圳市龙华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长、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主要针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及危险行为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研究提示国内网络成瘾呈现以下特点:青少年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而且极端案例多见,后果极为严重[1].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家长调查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有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亲子互联网成瘾测试、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3068名上海市10所学校内初一、高一、职业学校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与成瘾倾向者的总比例为8.65%。性别、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抚养人以及管教方式不同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别。正常使用网络、网络成瘾倾向、网络成瘾三个组的SDQ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得分以及困难总分均依次增高,三组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情绪、行为、社交均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军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自尊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SEQU)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TIASU)对300名军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尊重要感维度与网络成瘾及各因子呈正相关(P<0.01);外表感维度与除网络信息成瘾因子外网络成瘾及各因子呈正相关(P<0.05).重要感维度和胜任感维度进入回归方程,重要感维度对网络成瘾有正向预测力(t=5.829;P <0.01),而胜任感维度却对网络成瘾具有负向预测力(t=-3.649;P <0.01),总贡献率为11.1%.结论 军校大学生群体中,人口学变量对网络成瘾行为影响不大,且自尊因子与网络成瘾行为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氟西汀对伴抑郁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临床矫治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氟西汀在中学生网络成瘾症(IAD)临床矫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心理治疗及心理治疗与抗抑郁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分别对66例中学生IAD患者进行治疗,以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拟的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评定矫治结果,比较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者SDS及SCL-90 评分均明显改善,但综合治疗者评分显著低于单纯心理治疗者,且前者在戒断反应、人际与健康2个因子和总成瘾程度得分较后者下降更显著。结论抗抑郁药有助于中学生伴抑郁的IAD临床矫治,尤其在减轻戒断反应、改善人际与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症(简称IAD)的高职学生的内部个性特征和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等两大类因素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贡献率。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量表(MMPI),共10个临床分量表和7个附加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分量表,构成28个分量表。采用主因素分析法与主分量分析软件来分析青少年的内部个性特征和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等两大类因素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贡献率。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对网瘾行为影响的独立贡献率为55.49%,父母教养方式对IAD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来自父亲母亲的过度保护、严厉和拒绝;个性行为特征的独立贡献率为35.03%。个性特征对IAD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精神衰弱、依赖和支配性,并与责任感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IAD学生网瘾成瘾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学生本身个性特征的影响。后者可能在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次要和配合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上海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培训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综合医院的临床医师所接受精神卫生培训以及开展精神卫生工作意向等进行调查.为探讨改善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在上海市二家分别设立和未设立精神卫生服务科室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分别对130名和107名临床医师进行了统一调查。结果:已开设精神卫生科室的医院在患者精神问题会诊率,临床医师在接受精神卫生培训,掌握精神卫生知识程度,以及对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意向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未开设精神卫生科室的医院。结论:需要提高各级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在综合医院中设立精神卫生机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自杀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上海市市级、区级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的自杀行为。方法 使用自制调查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调查2001年1月至2002年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5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的自杀行为。结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自杀行为出现比例为10.13%,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该比例为5.52%,平均为7.26%;出现自杀行为患者集中于35~54岁年龄段,病程多5~30年;女性患者自杀比例高于男性患者;自杀方式前三位为:服用药物和各种物品、尖锐物自杀、高处跳下;自杀1次者为多(62.1%),最多者自杀11次;诊断构成比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为主(两者合计占87.5%)。结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区级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出现自杀行为比例上存在的差异,可能与收治患者病情相对严重和复杂程度有关,服用药物和各种物品为第一位的自杀方式,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宁波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儿童青少年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宁波市区1175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约为45%,但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之间,男女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表明,学习成绩、住校与否、父母关系、家庭创伤等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结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