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对82例男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移行细胞癌70例,腺癌 7 例,鳞癌 5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采用顺行与逆行结合的方法;新膀胱取回肠末段做成W或U形与尿道吻合,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结果 82例无一死亡,均获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18.3个月;手术时间,前45例240~360 min,平均312 min;后37例为180~240 min,平均192 min。围手术期输血18例,术中出血超过1 000 ml的6例,盆腔纱布填塞止血1例,并发直肠损伤的7例;术后肠梗阻12例,肠吻合口瘘1例,盆腔脓肿3例,输尿管瘘2例,轻度肾积水11例,中度肾积水4例,肾功能不全(血Scr<177 umol/L)2例;80例白天可控制排尿,其中76例夜间可控制排尿;间断出现残余尿大于100 mL的14例,术后6个月复查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尿道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排尿时膀胱颈口开放不良的5例。结论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该手术技能要求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掌握肠道及排尿生理,反复盆部尸体解剖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技能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术后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选择11例男性膀胱癌患者。根治性全膀胱切除,保留前列腺远端包膜0.5 cm。游离一段约20 cm的带系膜乙状结肠,恢复乙状结肠的连续性。将游离的结肠排为U形,于肠系膜对侧缘纵行剖开肠管,用2-0可吸收线缝合相邻肠瓣成囊状。于新膀胱上部两侧后壁各切一小口,将输尿管拉进新膀胱约1.0 cm,把输尿管浆肌层缝于新膀胱黏膜上,在新膀胱外缝合浆肌层包埋输尿管约1.5 cm。下部切开与尿道残端吻合,输尿管放置的支架管从新膀胱前壁穿出引至皮外,行新膀胱造瘘。结果 11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总耗时平均240(210~300)min。术中输血平均800(600~1 200)ml。平均储尿囊容量370(230~450)ml,残余尿量<30 ml。双侧肾积水7例,6个月后肾积水稳定,肾功能正常,输尿管反流2例。1例白天排尿不可控;5例夜间有尿失禁,术后3~6个月除2例偶有夜间尿失禁外其他病例排尿情况均得到改善。无代谢性酸中毒及黏液堵塞尿道。1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治愈;1例出现肠梗阻;1例死于非原发疾病。结论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原位自主排尿,尿液可控性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9例,女3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后,截取35~40 cm末端回肠,排列成W形制作原位新膀胱。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乳头法吻合,尿道与新膀胱低位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可通过腹压自主排尿,白天控尿率为87.5%,夜间控尿率为78.1%。术后6个月平均膀胱容量410.6 mL,残余尿量22.7 mL。术后新膀胱漏尿3例,轻度肠梗阻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分泌物导致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经处理后效果满意。9例术前有勃起功能男性患者,术后5例保留勃起功能;1例保留子宫和附件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正常。平均随访15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肿瘤远处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可原位排尿,控尿良好,上尿路损害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全切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4.
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9
例,女3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后,截取35~40 cm末端回肠,排列成W形制作原位新膀
胱。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乳头法吻合,尿道与新膀胱低位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可通过腹
压自主排尿,白天控尿率为87.5%,夜间控尿率为78.1%。术后6个月平均膀胱容量410.6 mL,残余尿量22.7 mL。
术后新膀胱漏尿3例,轻度肠梗阻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分泌物导致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经处
理后效果满意。9例术前有勃起功能男性患者,术后5例保留勃起功能;1例保留子宫和附件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正
常。平均随访15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肿瘤远处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
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可原位排尿,控尿良好,上尿路损害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全切尿流
改道的首选。术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5.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手术前后护理及新膀胱功能训练进行观察。方法对我科施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的2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注重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新膀胱的康复训练。结果20例患者,1例术后死于心、肺功能障碍;19例患者随访3月~3年,平均18个月,结果16例(术后3个月~1年)手术切口Ⅰ期愈合,输尿管及膀胱造瘘口愈合良好,患者无排尿困难,白天排尿均可控,3例熟睡后有轻度尿失禁。结论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后,加强对新膀胱排尿机能的训练及精心护理,是本手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对9例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采用完全腹腔镜下标准的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加根治性膀胱切除,然后体外行回肠新膀胱构建和输尿管新膀胱吻合,最后在腹腔镜下行新膀胱尿道吻合。结果9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370min,平均出血量为650ml,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9例日间尿控均良好,2例存在夜间尿失禁。术后随访2—8个月,1例出现新膀胱腹壁瘘,1例发生新膀胱前假性尿液囊肿,2例出现肾盂肾炎。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少、疼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将成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术后膀胱重建的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和并发症。方法对14例膀胱癌患者分别行原位膀胱(9例),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乙-直肠Y吻合(5例)。术后对新膀胱排尿功能、血尿素氮、逆行感染、尿道狭窄、夜间遗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原位膀胱::随访11~47个月,平均47个月,1例原位膀胱患者术后半年死于心梗。3例有夜间遗尿,6例偶有夜间遗尿。2例出现新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乙-直肠Y吻合:随访19~51个月,平均31月。肾盂肾炎1例,轻-中度肾积水1例,无高氯性酸中毒。上述患者生活质量满意,排尿控制良好,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各种手术方式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者的熟练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全膀胱切除术后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6月对11例全膀胱切除术后行改良的原位新回肠膀胱术:膀胱全切除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带蒂末段回肠一部分为新膀胱输入道,另一部分为回肠片经折叠后缝合成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匙形吻合种植于新膀胱输入道上,类球形新膀胱底部与后尿道端吻合.结果: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4 h,术中平均出血量300 ml;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4个月,11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2~3次,无遗尿.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后改良原位回肠新膀胱外形接近膀胱形态,符合生理排尿;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较好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按经典方法行全膀胱切除术,但术中尽量保留膀胱外括约肌及膜部尿道,并取约40 cm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形成肠片,再将该肠片以"U"形折叠,缝合为球形的新膀胱。双侧输尿管断端吻合于球形新膀胱,新膀胱的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进行该手术32例,其中30例术后能自控排尿,无尿失禁,每次排尿量200-600 ml。2例术后排尿困难。所有患者术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造影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尿道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全切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回肠新膀胱术术后有良好的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自控排尿功能好,有正常的排尿过程,术后并发症少,原位膀胱术更加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性,是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方式的一个优良选择。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具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少输尿管Bricker膀胱吻合口瘘的发生。方法:对14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在Bricker膀胱输尿管吻合时,将输尿管下端“Y”缝合并与Beicker膀胱其回肠远端端端吻合后,再向回肠内套入2.0cm~2.5cm。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无发生吻合口尿瘘,8例术后经6个月~2年的随访未发生肾积水及血电解质、肌酐、尿素氮升高。结论:改良的输尿管Bircker膀胱吻合术是预防吻合瘘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行全膀胱切除术及W形原位新膀胱术,膀胱全切除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W形折叠后缝合形成的原位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包埋术种植于新膀胱,新膀胱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就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储尿量、术后控尿排尿情况、影像学及生化检查等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小时,术中平均出血量400ml,15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次;夜间遗尿1例;尿漏1例,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水。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一个优良方案。  相似文献   

12.
赵亮 《吉林医学》2010,31(13):1901-1902
目的:总结回肠新膀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回肠新膀胱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0 min,平均输血量440 ml。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17例患者白天能自控排尿,12例夜间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及肾积水发生,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回肠新膀胱术操作相对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无输尿管返流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排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3月~2012年3月间膀胱全切加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尿控及性功能情况、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此术式的有效性。结果此术式手术时间为(120~205)min,平均(145.5±1O.5)min;术后患者均用腹压排尿,白天尿失禁发生率为10%,夜间尿失禁发生率为5.7%;新膀胱容量从术后6个月的平均(270±15)mL增加到术后9个月的平均(418±27)mL,最大尿流率从术后3个月的平均(11.2±2.4)mL/s增加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17.9±1.3)mL/s,残余尿量从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40±1)mL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21±2)mL;膀胱尿道吻合处狭窄发生率为3.6%。回肠新膀胱多发结石发生率为5.5%;无肾积水、输尿管反流及肿瘤远处转移等。结论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并发症少、尿控率高,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8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回肠原位膀胱术的优越性。方法:所有病例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膀胱全切,并淋巴清扫,取一段长40cm回肠制作成储尿囊,置于原膀胱处,与尿道吻合,输尿管与储尿囊吻合。结果:术后3周拔除尿管,并夹闭造瘘管,试行自行排尿,排尿通畅1周后拔除造瘘管,18例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6 ̄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膀胱全切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原位膀胱术更加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性,有正常的排尿过程,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具优越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介绍10例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行肠代膀胱术,其中回肠袋代膀胱术6例。回肠袋与前列腺包膜或膜尿道吻合,输尿管与回肠袋行套入式吻合。随访11-54个月,全部病人均可经尿道自控排尿,无明显残余尿,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9例血尿素氮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增加,血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6.
女性膀胱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式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并改进腹腔镜女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08年9月,为19例女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13例同时行子宫、卵巢及附件切除,6例行保留子宫、卵巢附件.主要手术步骤为:①行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②行膀胱全切除同时切除或不切除内生殖器,③在下腹正中线上作4~5 cm切口,取出标本,并构建"M"形去管回肠储尿囊,④输尿管末端形成半乳头,"插入式"种植于储尿囊;⑤储尿囊回纳腹腔,在腹腔镜下作储尿囊与尿道吻合.术后记录围手术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新膀胱压力等.结果 手术时间(340.5±43.1)min,术中出血(353.9±71.3)ml.术后随访2~69个月,半年内均能自主排尿,1例日间偶有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膀胱容量(333.6±45.4)ml,残余尿量0~210(41.2±18.1)ml.术后半年至1年,行静脉尿路造影,除1例单侧肾积液外,其余双肾显影良好,未见肾盂输尿管扩张.膀胱尿道造影,可见膀胱位于盆腔,其形状大小位置于正常膀胱相似,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术后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梗阻1例,新膀胱阴道瘘1例,肿瘤远处转移2例于随访期间死亡.结论 腹腔镜女性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技术上可行,可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保留或切除内生殖器的手术方法,术中出血较少,创伤较小,术后大部分患者能自主排尿,但尿失禁及排尿困难发生率略高于男性,术后中远期新膀胱功能及肿瘤根治效果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7.
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附31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探索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较好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方法:改良方法行全膀胱切除术,术中保留膀胱外括约肌及膜部尿道,取约60cm带血管蒂的末段回肠,于肠系膜对侧缘纵形剖开形成肠片,再将该肠片以“W”形折叠,缝合为球形的新膀胱,双侧输尿管断端吻合于球形新膀胱,新膀胱的底部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31例中28例术后控排尿功能好,每次排尿量200-600ml;3例患者术后排尿困难;无尿失禁病例,所有患者术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B超检查无肾,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造影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镜检查无尿道肿瘤复发。结论:回肠新膀胱术后有良好的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自控排尿功能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浸润性膀胱癌手术方式的一个优良选择。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0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道108例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性功能、控尿功能和肿瘤根治情况.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7年5月,108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男96例,女12例.采用5孔经腹入路,首先进行完全腹腔镜下标准的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及根治性膀胱切除,然后行体外回肠新膀胱的构建和输尿管新膀胱吻合,最后在腹腔镜下进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其中26例患者施行保留勃起神经步骤.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30 min,出血量为32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8.5%,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日间尿控率90.7%,夜间尿控率82.6%.术后6个月,26例行保留勃起神经患者中10例有性功能.术后随访1~53个月,局部肿瘤复发5例,套管穿刺口种植转移1例,远处转移6例,随访期间死亡11例.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可行的,具有低并发症和较好的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9.
1992年2月~1994年4月,我们为8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患者施行了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输尿管采用回肠折叠包埋式吻合,回肠袋与后尿道吻合。术后随访6个月,全部患者可自控排尿,无明显残余尿。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术后肾功能正常,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本组膀胱癌患者16例,均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结果16例均获成功。术后3周拔除尿管,并夹闭造瘘管试行排尿,排尿通畅1周后拔除造瘘管。术后随访3—72个月,16例均控尿、排尿良好。2例出现膀胱腹壁瘘,3个月后做瘘修补而治愈。1例于术后10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更加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特性及生活习惯,较之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