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拇指再造供区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2例拇指再造供区创面。缺损面积2. 8 cm×4. 5 cm~5. 0 cm×9. 1 cm,切取皮瓣面积3. 0 cm×5. 0 cm~5. 5 cm×10. 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优良,外观满意。小腿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仅存留较小的线状瘢痕。结论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相对恒定、血供可靠,皮瓣切取较简单,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拇指再造供区创面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趾腓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对收治的9例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应用
趾腓侧皮瓣修复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趾供区,
趾腓侧皮瓣切取面积5.0 cm×3.0 cm~3.0 cm×2.5 cm,...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穿支为基础的皮瓣在临床应用与解剖学研究发展较快,其定义是皮瓣由肌皮穿支供养,切取时不连带其下肌肉,这是由传统的肌皮瓣逐渐发展而来的。典型的穿支皮瓣有:a)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b)臀上动脉穿支皮瓣;c)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等比。根据解剖和临床研究,有学者又提出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的1个肌皮穿支为血供切取皮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F)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MSAPF 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对其定义、解剖学特点、临床应用、手术切取和改良、皮瓣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MSAPF 具有血管解剖位置相对恒定、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小型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3例手背小型缺损创面患者。创面面积为3. 7 cm×6. 5 cm~5. 0 cm×7. 8 cm,设计皮瓣面积为4. 5 cm×7. 0 cm~6. 0 cm×9. 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2例顺利成活,l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无臃肿,质地柔软。小腿供区仅存留较小的线状瘢痕。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相对恒定、血供可靠,皮瓣切取较简单,局部损伤小,血管蒂长,皮下脂肪含量较少,应用其修复手背小型缺损创面,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拇指再造供区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拇指再造供区创面12例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结果 术后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成活;1例皮瓣出现皮缘部分坏死,予换药等处理后伤口愈合.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两具新鲜尸体行全身动脉造影,并对小腿部动脉进行二维显影和三维重建.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34例.其中,手部25例,足部9例;感染创面12例,清洁创面22例,皮肤缺损面积6 cm×4 cm~13 cm×8cm,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cm~ 14cm×9cm.23例皮瓣由1条穿支血管营养,余11例由2条穿支营养;15例在切取皮瓣时解剖出1条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9例皮瓣通过缝合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 将小腿后区分为5个血管区,并获得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重建图像.临床应用2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5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随访6~21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9例缝合皮神经的手背部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 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薄且柔软,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及腓肠肌,是手、足刨面修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双叶游离皮瓣修复足部贯通伤的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7例足部贯通伤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43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4例,钝器穿刺伤2例,火器伤1例。左足4例,右足3例。纵向贯通5例,横向贯通2例。创面范围4 cm×3 cm~9 cm×7 cm。受伤至入院时间0.5~5.5 h,平均3.2 h。采用大小为5 cm×4 cm~10 cm×8 cm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双叶皮瓣游离移植同时修复两侧创面,并重建皮瓣感觉。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例发生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成活;1例发生创面感染,经再次扩创引流后延期愈合;余5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2.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穿鞋及负重均未受影响,无破溃。供区瘢痕平坦,对功能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对皮瓣感觉进行评定,其中S_2 1例,S_3 4例,S_(3+)2例。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足踝功能,AOFAS评分87~97分,平均93.6分;其中优6例,良1例。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双叶游离皮瓣能同时修复足部贯通伤两侧创面,重建皮瓣感觉,是修复足部贯通伤的一种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总结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踇甲瓣供区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3月,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7例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男3例,女4例;年龄7~44岁,中位年龄20岁。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2 cm~9 cm×6 cm;均合并大小为1.5 cm×1.0 cm~3.0 cm×1.0 cm的骨缺损。采用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0 cm×2.5 cm~10.0 cm×5.0 cm;均携带肱骨瓣修复骨缺损、臂后侧皮神经重建感觉。上臂供区创面直接闭合。结果术后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5个月,平均14个月。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无臃肿,颜色、质地与足背部皮肤接近;肱骨瓣均愈合。末次随访时,6例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0 mm,平均7.5 mm;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桡侧副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可同时携带骨瓣及皮神经,修复踇甲瓣切取后遗留的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下肢创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介绍吻合血管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下肢创面的临床方法和经验。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上下肢创面11例,女6例,男5例。皮瓣设计区域为同侧小腿,腓肠内侧肌肌腹以远1/2的表面部分,前内界为胫骨的内后缘,后外侧界为小腿后正中纵轴线,皮瓣的轴行线为前内界和后外侧界的中线。皮瓣长8~15cm,宽6~14cm。结果10例皮瓣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臃肿,恢复了一定的触觉;1例皮瓣全部坏死,经扩创、断层皮片修复创面;不影响供区的运动功能。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以用来修复上下肢创面,尤其对手足部创面的修复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57岁,平均41岁;其中前臂6例,足部7例,足部创面均位于前中足.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4.0 cm^7.0 cm×15.0 cm.修复足部创面时均选用同侧小腿,小腿供区创面均进行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方式,对皮瓣外形、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3例术后存在感染,给予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创面逐渐愈合.术后随访11例(2例外省患者失访),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现供区明显功能障碍,受区皮瓣外形良好;7例感觉恢复至S2~S3,TPD 6~9 mm.结论 游离MSAP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支恒定,皮下脂肪相对较薄,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足部创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和肌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皮瓣修复胫前区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上1/3软组织缺损3例,胫骨中1/3缺损2例,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皮瓣切取大小4.0 cm×5.0 cm~5.5 cm×8.0 cm。用肌瓣修复髌前区软组织缺损5例,肌瓣切取大小3.5 cm×4.5 cm~5.5 cm×6.6 cm,肌瓣上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结果2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更换敷料逐渐愈合,皮瓣和肌瓣全部成活,所有病例随访10个月~2.8年(平均1年8个月),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受区的外形较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该皮瓣以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皮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供区不隐蔽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18.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结合术前彩超穿支定位,以腓骨头下(10~ 15)cm为腓动脉穿支浅出的关键区域,以腓骨头顶点到外踝后缘为轴线设计皮瓣,在深筋膜浅层解剖皮瓣,临床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和前足外伤性皮肤缺损创面共6例,皮瓣面积为5 cm× 4cm~15 cm× 12 cm.结果 本组6例,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皮肤层坏死,植皮后创面愈合.术后6个月~2年随访,5例皮瓣外形良好,1例较臃肿,皮瓣质地柔软,色泽良好,1例感觉恢复到S3,5例恢复到S2,皮瓣供区肢体活动无影响.结论 腓动脉的穿支来源相对恒定,皮瓣薄而柔软,外形较美观,解剖分离相对简单,手术创伤小,是修复手背和前足中小型皮肤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应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母)趾腓侧皮瓣供区创面,为减少供区损伤提供治疗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5例拇、手指软组织缺损,采用(足母)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足母)趾供区创面同时采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移植修复,小腿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5例游离(足母)趾腓侧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全部存活,皮瓣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平均随访时间7个月,(足母)趾腓侧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两点分辨觉平均为5mm和7mm.结论 游离(足母)趾腓侧皮瓣修复拇、手指软组织损伤的同时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足母)趾供区创面,避免了术后局部疼痛、皮肤破溃等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覆盖供区创面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3)
目的探讨手术配合对于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20例行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中手术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配合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组织皮瓣移植手术,且无动静脉血管危象。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8例愈合良好,2例发生表浅感染,经给药治疗,恢复良好。20例患者的小腿功能良好,无功能障碍并发症,且皮瓣抗感染力强,术后外形美观,皮肤色泽良好。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术中,护理人员与手术医生的配合十分重要,要求护理人员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