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穴位针刺是神经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已有实验研究表明穴位针刺对周围神经再生起促进作用。作者已在电生理及病理形态学方面证实了穴位针刺可促进面神经再生。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是神经再生微环境中很重要的成分,本研究将穴位针刺对 NTFs 家族几个成员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营养因子-3(neu-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通过大量科研证实,针刺在许多神经疾病中具有保护作用。针刺的神经保护与信号通路相关,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多种内源性生物介质参与,如神经营养素(NT)家族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针刺可以通过表达及活化BDNF来抑制神经性退化,本研究综述近年来关于针刺神经保护作用和针刺诱导的BDNF及其信号通路激活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发生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而产生痉挛。大脑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受损时大脑可以被环境和经验所修饰的能力。针刺可通过提高脑可塑性而缓解脑卒中的相关病理状态,针刺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最终促成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在体内的平衡。本文分析并总结了针刺在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时,通过神经可塑性使神经细胞再生恢复上运动神经元对运动的相关调控进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以及针刺调控脑可塑性相关信号的研究应用,期待为今后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研究提供体系性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联合金匮肾气丸治疗。观察两组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检测两组血浆皮质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4、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绝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皮质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匮肾气丸可能通过调节皮质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太冲、风府穴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探讨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美多芭组,每组10只。采用6-OHDA毁损右侧黑质制作帕金森模型大鼠,运用太冲、风府穴电针治疗,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电针组、美多芭组与模型组比较,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P0.01);模型组BDN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电针组阳性细胞计数较模型组增加(P0.01)。结论:针刺太冲、风府穴可显著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促进帕金森大鼠黑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脑部创伤性疾病,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康复治疗中。本研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针灸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期所出现的运动功能受限、认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病症临床效果肯定,且中枢神经系统中高表达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颅脑损伤的康复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这是针灸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具有康复治疗效应的可能机制之一,针灸促颅脑损伤的康复效应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相关受体的释放和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损伤是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影响缺血性脑损伤中神经细胞的存活与凋亡.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探讨BDNF及其受体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研究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同时对该领域以后的研究方向及针刺更好的用于临床进行了展望并且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大鼠额叶皮质5-羟色胺1A受体(5-HT1AR)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研究针刺从痰论治对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5-HT1AR及BDNF含量的变化,观察从痰论治针刺选穴对预处理组治疗组的干预作用.结果:针刺治疗组及针刺预防组皮层5-HT1AR与正常组接近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针刺结合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卒中后心胆气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资阳医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接诊的94例卒中后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针刺治疗)和治疗组(针刺联合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各47例。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潜伏期、惊醒次数、睡眠总时长、睡眠效率、统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统计治疗期间恶心、呕吐、便秘、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睡眠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惊醒次数少于对照组,睡眠总时长、睡眠效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PSQI各项得分和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2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联合十味温胆汤加减可以提高卒中后失眠患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危害性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而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疗效欠佳,且易产生耐药性。针灸凭借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检索了近10年中英文文献,从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等总结了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临床研究从普通针刺、电针、针药结合、灸法等疗法方面评价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作用机制研究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免疫、神经突触可塑性、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及微RNA等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存在如评价标准不统一,假针刺对照设置,针刺防治抑郁症复发率等问题,研究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失读、视空间障碍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适应和全面康复造成极大的不便。针刺疗法对罹患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有显著疗效。分别以"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轻度认知障碍,针刺"为关键词,对Pub 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04—2014年近10年收录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进行中英文检索,对近年来应用针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方法及操作加以归纳、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应用,为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考,并指出目前应用针刺治疗本病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深度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病所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类型。西医对于血管性痴呆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而针刺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针刺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机制进行回顾,为探索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非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na-MCI)包括多种认知损害,可由帕金森病、糖尿病、脑卒中等不同疾病原因导致。现就近10年针灸治疗na-MCI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归纳分析针灸治疗该病的治疗机制研究进展。通过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得出针灸治疗na-MCI的24篇国内外有关机制研究的文献。总结得出针灸通过促进神经功能重构、提高神经可塑性和调控生物活性物质等途径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希望更好地为临床针灸治疗na-MC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Potential roles for lactate have been changed radicall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no longer as a useless product of anaerobic glycolysis in the brain, but as an energy substrate.According to the astrocyte-neuron lactate shuttle hypothesis, lactate produced astrocytes and then released from astrocytes, and provided the primary metabolic fuel for neurons.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in the rat hippocampus, learning ability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xtracellular lactate levels that derived from glycogen, anenergy reserve selectively localized in astrocytes.Astrocytic glycogen breakdown and lactate release are essential for long-term but not short-term memory formation, an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of synaptic strength elicited in vivo.Researchers have concluded that astrocyte-neuron lactate transportation is required for long-term memory formation, and supported that disrup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astrocytic lactate transporters 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4(MCT4) or MCT1 causes amnesia, which, like LTP impairment, is rescued by Llactate but not equicaloric glucose, and disrup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neuronal lactate transporter MCT2 also leads to amnesia that is unaffected by either L-lactate or glucose.Others support the view that intrahippocampal infusions of lactate enhanced memory, and that lactate imported into neurons is necessary for long-term memory ability.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cupuncture can regulate brain lactate con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nerve disease like aging, brain aging,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etc., with significant advantages.Consequently, the hypothesis is that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mproves memory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lactate is the key factor of regulation in the hippocampus.To explore lactate level changes in the hippocampu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treatment, the hippocampal microdialysis is used, and the change of the cognitive level after blocking MCT4 and MCT2 is compared.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多样,主要有认知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刺干预等。大量临床实践已证实针刺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搜集近几年关于针刺对脑血流、对神经细胞内部结构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等的影响,并从以上几方面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部分作用机制做简单阐述;提出目前针刺治疗本病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是一种以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但起效机制仍然不明确。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有助于推广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适用。过去几年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机制研究促进了对针刺起效机制的理解。总的来说,24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脑结构、脑代谢、以及脑功能起到治疗效果。因此,大脑功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在这个综述中,我们对当前偏头痛发病的神经影像学机制和针刺治疗的神经影像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讨论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影像学机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穴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脑内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MCI模型组、针刺"百会"组、针刺"非经穴"组。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动脉的造模方法,2周后,电针大鼠"百会"穴,用SABC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海马区内S100β蛋白表达。结果:电针"百会"穴可降低MCI模型大鼠脑内S100β蛋白表达(P<0.05),使其接近正常。结论:降低脑内S100β蛋白的过度表达,减少神经炎性斑的形成可能是针刺百会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总结用于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针刺、电针、灸法、针药结合疗法。探讨其理论基础及选穴规律,以指导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得出针灸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中医"肾生髓,脑为髓海"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林  魏海峰  张兰  楚晋  赵玲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397-1400,1417
“肾生髓,脑为髓海”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应用补肾中药来防治痴呆和提高记忆能力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这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尚未有系统的论述。作者近10年来应用拟痴呆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等开展了补肾中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补肾中药在老年痴呆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补肾中药的益脑髓功效存在较大差别;补肾中药在多种拟老年性痴呆和脑老化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作用特点是增强细胞能量代谢、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胆碱能神经元数量与功能,减少神经毒素生成。基于此,认为中医所指的“脑髓”,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是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元大量萎缩和丢失而造成“髓海不足”,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可发生痴呆;中药“补肾填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是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同时抑制神经毒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