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24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收住入院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试验组(n=12)。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的训练。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30min/次,2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训练30min/次,1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ore, 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 iEMG)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试验组在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方面均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70%~80%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日常活动执行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应在临床救助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镜像疗法是脑卒中早期康复常见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减少废用综合征、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发生,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注意力、记忆力等脑高级功能。本研究旨在综述镜像疗法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两组各34例,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平衡量表(FMA-B)、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L)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B和FMA-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MBI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其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改善机体各项功能,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接受上肢康复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机器人组,各44例。对照组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中频电刺激治疗;机器人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上肢机器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手握力及肩、肘、腕等关节活动度得分、Lindmark平衡得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得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手握力以及肩、肘、腕等关节活动度得分,Lindmark得分,FMA得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机器人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有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镜像疗法最先用于幻肢痛的治疗,后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等。镜像疗法的机制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视觉反馈-运动观察,运动通路易化以及经胼胝体连接、抑制通路等。大多数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患肢对侧的肢体(健侧)运动引起运动同侧大脑半球皮质激活,锥体束传导特性改变,进而影响受支配肌肉的运动和功能恢复,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缺陷、加强运动功能(如手指运动、腕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6.
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康复是目前儿童康复的难点和热点。镜像疗法作为上肢功能康复的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也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康复。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镜像疗法在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偏瘫型脑瘫上肢康复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脑卒中患病人数逐年上升,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经常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而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但常规康复治疗难以实现负重、迈步、平衡的有机结合,因此寻求积极有效的康复手段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延长康复治疗干预时间或增加训练次数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有较为积极的作用.而下肢康复机器人可让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MT联合远程康复,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评定量表(STEF)、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对照组出院后4、8周STEF、MAS及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但上肢FMA评分较出院前24 h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FMA、STEF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联合远程康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但手部痉挛改善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将5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t 2.959, P 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 4.732, P 0.001)。结论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康复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与康复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可帮助残疾患者重新恢复运动功能。偏瘫是脑梗死后遗症中发病率较高的残疾病症。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康复机器人在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显著效果,本文对康复机器人的分类、应用效果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综述,明确了其在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手部功能、下肢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但也发现目前康复机器人存在标准化方案缺乏、安全性研究缺乏等问题,未来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并朝着标准化和安全的方向发展,以便为临床护理人员在脑梗死偏瘫患者高质量康复方面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亚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32-5333
脑卒中所引起的偏瘫后遗症中患步态异常最常见,直接影响到患日后的生活质量。通过定量步态分析、步态参数分析可以准确客观地找到患步态异常原因,现就偏瘫康复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和发展作一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中医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 ,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卒中患者达 15 0— 2 0 0万 ,发病率高达 12 5— 180 10万 ,现在脑卒中患者 6 0 0万 ,约有 4 5 0万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1] 。祖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对“偏瘫”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描述 ,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长期研究 ,取得了许多成果。康复医学引入中国后 ,我国中医学者又在康复医学思想的指导下 ,探索了中医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问题。1中药辩证论治中医对脑卒中的早期研究多偏重于急性期的救治 ,并有“内风”、“外风”之争 ;金元之后则以风、火、痰、瘀辩证为主 ,研究重点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给临床偏瘫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供统一可信的评定方法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实现资料整理及数据分析的微机化。方法:应用Delphi编程工具,编写了一套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软件。结果:经临床应用,本套软件统计分析程序安全可靠,各项功能运行正常。结论:能更科学、准确的评定残疾的程度及康复效果,为临床工作及科研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步态分析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化的步态分析系统在康复中的应用逐渐深入,使定量、客观地评价患者的步态成为可能。步态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评价偏瘫患者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偏瘫病人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加强康复护理训练,通过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功能康复进行评价。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较前有明显提高(P<O.001),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 偏瘫患者加强康复护理训练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所引起的偏瘫后遗症中患者步态异常最常见,直接影响到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通过定量步态分析、步态参数分析可以准确客观地找到患者步态异常原因,现就偏瘫康复中的具体应用研究和发展作一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个体化偏瘫体操在脑卒中家庭康复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出院前1周内根据康复组患者瘫痪程度选择合适偏瘫体操的动作教会患者及家属,出院后2~3周进行随访一次,采用门诊复查、电话联系或上门家访指导等形式进行检查、调整指导下一步训练计划。对照组不做个体化偏瘫体操。8周后再对两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 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在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在家中经过个体化偏瘫体操的锻炼能明显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宁静 《全科护理》2014,(18):1665-166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1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均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两组病人的Barthel指数评分与FMA评分相比护理前均有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护理后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水平,并且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过程中给予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促进病人的康复进程,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舒适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研究舒适护理在急性脑卒中病人康复中的应用。 [方法 ] 68例急性脑卒中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实验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给予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有并发症和后遗症 4例 ,对照组 16例 ,经 χ2 处理 ,实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舒适护理是降低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