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管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内镜技术不但是早期食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随着其迅速发展,已逐步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早期食管癌治疗的主流手段。现综述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多环黏膜切除术、隧道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射频治疗及光动力治疗等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检查,以阐明碘染色对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在全球范围内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8位,2008年新发病例统计数字达48.4万[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因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常规手术、化疗,食管癌早期又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到发现时多已到中晚期癌。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尤其重要。据报道,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90%,而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6%~15%[2]。可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本文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哈萨克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行常规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的哈萨克族患者106例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例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常规内镜检查食道黏膜未见异常)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观察两组患者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统计其分型结果.同时对实验组行病理学检查,统计其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实验组病理诊断结果:早期食管癌10例,低级别瘤变16例,高级别瘤变11例,食管炎69例;IPCL分型结果:对照组均为Ⅰ型;实验组中早期食管癌的IPCL分型主要为Ⅳ型,低级别瘤变主要为Ⅱ型与Ⅲ型,高级别瘤变主要为Ⅲ型,食管炎分型主要为Ⅱ型.结论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可清晰的显示食管病变位置及病变范围,并能通过食管黏膜IPCL分型来分析组织学的病理类型,对诊断哈萨克族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手术,研究组则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对照组为(139.32±22.31)mL,研究组为(81.06±17.16)mL;手术时间:对照组为(104.59±22.46)min,研究组为(78.27±15.82)min;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18.3±2.6)d,研究组为(8.7±2.2)d;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达26.7%(16/60),研究组为3.3%(2/60).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方案相比于传统手术更具有更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在我国开展外科和放射治疗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钻研,使食管癌治疗技术在全国范围迅速普及和提高。挽救了大批食管癌病人生命或延长了生存时间。但目前的问题仍然是就诊病人几乎全部是中晚期。食管切除和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在25%和10%左右,不能令人乐观。人们期待着痛苦小,效果好的治疗方法诞生。  相似文献   

7.
胡桂梅  叶国良  郑拓  金燕平 《浙江医学》2015,37(16):1343-1346
目的 评价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特点,比较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有因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89例,92处病灶,分析内镜下特征及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结果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率69.6%(64/92),其中术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类)诊断一致率71.4%(35/4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类)诊断一致率53.3%(16/30),浸润性癌(5类)诊断一致率100.0%(13/13)。术后4类及5类病灶与1、2、3类病灶平均最大直径和面积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4、5类间病灶大小、部位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在内镜形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病理诊断不能完全代表食管黏膜病变的性质,对于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若病变直径>20mm或为Ⅱc病变者,应尽快选择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8.
总结近年来我院内镜室对70例患者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情况,以探讨对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卢戈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内镜下卢戈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可行性。方法:168例患者经内镜下喷洒卢戈氏液对食管粘膜染色后观察,并取不染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168例患者中有123例食管粘膜呈不规则片状不染或着色不良,经病理检查发现食管鳞癌16例,腺癌4例,各种程度的不典型增生52例,不同程度的炎症51例。正常着色者25例,深染者14例与散在小点状着色不良者6例中病理结果为轻度慢性炎症35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0例。结论:内镜下卢戈液染色是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被早期发现。消化内镜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地位。近年来,一些新型辅助内镜,如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已用于早期食管、胃肠肿瘤的辅助诊断,使得我们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表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外,多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新技术在减少组织损伤的同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方面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怎样准确判断病变深度、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理学分型及标本切缘处理的规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消化科医师、内镜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等共同努力。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小分子物质(Micro-RNA)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或许在未来能协助我们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总之,只有结合内镜、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种检查措施,积极开展消化内镜新技术,消化道肿瘤才能更早期地获得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问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间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综合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的文献资料,对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探讨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等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等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红  许岸高 《医学综述》2006,12(23):1469-147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早期诊断对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各种检查手段中内镜检查配合病理组织活检仍为目前早期胃癌诊断最主要及可靠的方法。因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专科医生对内镜下早期胃癌诊断技术的认识,并加强对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的随访,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接受内镜检查时发现食管黏膜有可疑病变者进行碘染色检查,记录碘染不良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和边界等,并行多点活检,然后将食管鳞状上皮的着色情况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78例染色前发现食管可疑病变532个,染色后405例出现不染及淡染区586个,约1/3的患者可见2个以上不染或淡染区。中度不典型增生以上者168例,占28.7%。结论: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诊率。  相似文献   

18.
张钢志  戴宁 《医学综述》2008,14(7):1009-1011
在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中,内镜检查是最直接、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目前,有多种内镜检查方法用于临床:普通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荧光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镜、窄谱成像技术、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各种方法在EGC的诊断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临床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相应的筛查方案,以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住院部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0例,研究组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86.67%(26/30),对照组患者的病变处完全切除率为93.33%(28/30),两组患者病变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食管反流﹑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较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