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依托单位的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服务提供现状、成果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建设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借鉴依据。方法 2019年1月对江苏省24家依托于不同单位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与现状、遇到的困境、医护服务人员缺失程度和各主体在服务过程中作用缺失程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3.33%的医养结合机构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八成机构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83.33%)和重大疾病转诊服务(79.17%),仅有50.00%的机构考虑帮助老人实现心愿;70.83%的机构认为政策保障力度不足、制度障碍是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遇到的最大难点;83.33%的机构认为医生和护士资源最为缺乏。结论应注重老年人精神需求,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提高医疗资源供给力度;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医养结合多方主体协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徐州市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6~7月,随机抽取徐州市5个区30家养老机构的1 000名入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SPSS 26.0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928份,有效回收率92.8%。入住机构老人医养结合服务总需求(65.93±12.34分),各维度中需求最高的是医疗护理(72.25±17.11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居民、自己或子女支付入住费用、自感健康状况差、失能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高(P<0.05)。结论:徐州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高,资源可及性和老人身体状况影响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应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能力,提供更多个性化医养结合服务;建议政府加大培养医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政策宣讲和资金引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人医疗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对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中,重度失能和多病共病比例大,医疗护理类服务利用率较高,但群体分布不均。婚姻状况、每月退休金、医保报销比例及过去半年住院治疗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利用医疗护理服务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养老机构应加强慢性病管理,推进医养融合,扩大医疗护理服务的供给;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无伴侣和贫困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以促进失能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公平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剖析我国失能老人养老意愿的现状及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构建面向失能老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4年1700位失能老人数据,以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为框架,引入社区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剖析我国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1700位失能老人中有机构养老意愿的仅39人,占比2.3%。logistic回归显示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受经济状况、主要照护者意愿和社区因素的共同作用(P<0.05)。结论重点关注贫困失能老人,加大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完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扶持措施,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以社区为平台,有机串联机构和居家服务,加强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为相关医养结合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预测中山市老龄化进程;以失能率为基础预测未来不同时期的中山市失能老人规模;结合失能老人入住意愿、国际经验及我国实际情况,对未来该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进行预测。[结果]到2030年,中山市65岁以上人口占其总人口的15. 11%;假设保持目前失能率不变,全市失能老人将增加至1. 8万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需求最高可达到3600多人。[结论]随着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持续增加,面对现阶段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不足,应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投入,逐步增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床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不同失能等级老年人的医养需求特点,为未来机构养老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南省抽取57家养老机构,对入住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医疗服务方面,老年人相对更需要医疗巡诊、临床治疗、医学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方面,更需要建立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生活服务方面,更需要助浴、助厕等必需的日常服务。结论:机构养老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受损率较高,建议为不同失能等级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切实满足老年人对医养服务的需求。此外,应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邯郸市养老机构承担的养老需求并提出建议,以实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共35家养老机构收纳的307名老年人展开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包括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建议。结果养老机构中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调查中:在日常生活照护需求方面,饮食的要求最高(35.2%);在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方面,41.1%的老人希望得到定期检查的服务;在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方面,老人对聊天解闷、心理护理以及文娱活动这三项的需求较高(89.3%)。在养老机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建议方面,83.4%的老人希望养老机构能提供便捷便宜的医疗服务。结论邯郸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正在启动,应针对老年人需求,健全"医养结合"相关制度,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增多,为这些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基于这样的需求,医疗康复保健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不仅让群众"老有所依",更让他们"老有所医"。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医养中心在莒县医疗机构中率先开展医养结合,探  相似文献   

9.
<正>基于养老机构成本运营和效益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传统养老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便于管理只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和简单的生活照护,而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医、康、养、护综合服务;养老机构的服务覆盖面多局限于相对健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患有重大疾病、需要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的失智、失能老年群体很难得到有效服务。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供给主体的效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供需主体支付能力不对称,支付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医养服务从业人员明显不足,缺乏医护专业人才等。为此,应开创新思路,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指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2.5万多对。全国养老院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达90%以上。王海东说,目前,我国面向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医养结合的可及性,改善服务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文献回顾分析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性质、服务模式、基本配置、服务内容和医疗质控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机构开展诊疗项目不能满足老人就医需求、医疗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受限、部分老人存在着养老思想落后固化等问题。未来应该适度放宽医保政策,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就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增加对老年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开展医养结合的意义。 方法:对辖区内4间养老院共560名入住老人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与养老院管理者访谈,并进行医养结合的初步实践。结果:收回有效问卷494份,均有慢病史;有98名老人患病后未就诊,其中有84.69%“因疫情原因外出就诊不方便”未就诊;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入住老人患病后更多意愿选择机构内部或就近就诊。老年人或其家属希望可以从养老机构获得的医疗服务项目中,“门诊开药”占83.81%,“定期体检”占65.38%。结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较高,通过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养联合体提供医疗服务,以家庭医生为抓手,实现医养结合。构建区域医联体,完善双向转诊、会诊制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互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了解居家失能老人的健康管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为失能老人居家养老获得专业的医疗、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杭州医学院为中心等距选择5个社区,并随机抽取169位居家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失能程度、年龄、医疗保险类型、所患疾病个数对居家失能老人健康管理需求有明显影响,不同性别和学历的失能老人需求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目前我国居家失能老人的健康管理需求尚未满足,应根据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来构建医养结合下的居家养护长期照护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宁波市目前尚存在着医养结合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护理康复型床位数供需矛盾突出、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提出借鉴国外先进的健康养老经验,建立健全集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全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从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制、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拓宽医疗机构老年照护服务功能、建立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对医疗和长期照料服务的需要与利用情况;分析对医养结合型服务的潜在需要;为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型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对医疗服务与长期照料服务的需要与利用情况以及对医养结合型服务的潜在需要。结果 全体老年人中,有14.01%和7.21%的老人存在应就诊而未就诊和应住院未住院的情况;在失能老人中,有39.44%的比例未获得照料;在潜在存在医养结合型服务需要的老人中,仅有37.46%的老人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结论 老年人对医疗与长期照料服务的需要较大并且同时存在,但对它们的利用并不充分。建议政府推进医养结合型服务的发展,在促进医养结合型服务供给的同时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龄、失能、空巢的老年人增多,对医疗、养老的双重需求日益增加。医养结合旨在将传统养老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是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医养结合人才现状及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研究医养结合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兰州市"医养结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兰州市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为兰州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通过对兰州市老年人口和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2014—2016年老龄化人口数量及养老机构类型、数量及服务人口情况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兰州市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导致养老服务需求旺盛;养老服务机构总共有15家,总量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设置太少,设施设备匮乏。结论兰州市政府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资金投入;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多途径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运行监管机制等,进而推进兰州市医养结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均寿命延长、家庭结构小型化、城市化及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对养老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人口的比重较大,而且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患慢性病率高。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又需要医疗服务(即医养服务),但是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家庭尚未为老年人建立完善的医养体系,主要体现为养老机构不整合医养服务。文章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了目前老年人的医养问题,认为医疗机构应该承担医养服务的重任,并提出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及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建立健全上海失能失智老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的视角,通过政策分析、实证研究和归纳梳理,对老年群体,尤其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实际需求开展调研,发现不同生物学特性的老年群体在"医养结合"上门服务项目的选择偏好上存在差异。方法:选取共建合作关系的老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或机构的服务对象共401人开展调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对筛选出的6类23个服务项目:(1)失能失智老人(80.7%)比健康高龄老人(62.5%)、健康低龄老人(51.0%)对上门照护服务的需求更强烈(P=0.000);(2)失能失智老人(32.6%)比健康高龄老人(25.0%)、健康低龄老人(11.0%)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的比例更高(P=0.000);(3)在医疗类、家政类、清洁类、生活类、移动类、看护类服务项目方面,健康低龄老人、健康高龄老人的需求相较于失能失智老人更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提升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实现老年群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目标,公立医院、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是在医养结合的服务主体,需要有效配合、有序衔接、有机整合。建立健全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生活品质相适应的失能失智老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以家庭医生签约制为基础,做好健康守门人;以互联网医疗为驱动引擎,做强线上联络人;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依托,做好专业吹哨人;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发展方向,做实行业局内人,为老年人提供从专业医疗康复护理到生活照护等全方位、全流程的医养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养老机构中老年人身体功能状况和生存质量,开展养老机构医养结合需求分析,为养老机构内的医养结合机制的建立提出建议。方法抽取设置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和未设置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各2家,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12)评估老年人的身体功能状况和生存质量,结合定性调查,了解养老院内医疗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养老机构中80岁以上老年人占80%以上,生活基本能自理的占比仅为30%左右,老年痴呆及其引发的精神症状管理难度大,需要更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身体功能评分较低的老年人生命质量相对较低。结论养老机构中入住的老年人年龄高,医疗服务需求旺盛,需要通过提升护理专业化水平和多途径完善医养结合机制,满足高龄老年人养老中的健康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