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3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分别施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正中入路全推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观察72 h.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于术前及术后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检测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随时记录术后72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术后72 h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施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疼痛,缩短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6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53例。研究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参照组采用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疼痛程度及Cobb's角。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术前,疼痛评分低于术前,Cobb's角小于术前,且研究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Cobb's角小于参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修复伤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沿用传统的经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实验组采取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相关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及前缘高度等疗效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于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确切,预后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祖波 《临床医学》2013,33(5):4-6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6例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临床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经椎旁肌入路伤椎置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6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椎旁肌入路伤椎置钉治疗。结果手术时间40~100(平均60)min,出血量60~300(平均120)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X线片示椎弓根螺钉位置准确,所有病例均随访10~16(平均1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椎体高度、Cobb角均维持良好,内固定均无松动断裂。予以经椎旁肌入路伤椎置钉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患者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如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与后凸角等,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置钉方便,稳定性好,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符合微创理念,可应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手术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76例高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传统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4个月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术前、术后24 h 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个月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高龄胸腰段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胸腰椎骨折经皮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组和经肌间隙组,各35例。经皮组采用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经肌间隙组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结果:经肌间隙组手术时间短于经皮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经皮组(P<0.05);经皮组切口长度短于经肌间隙组,术中失血量少于经肌间隙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2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后凸Cobb's角较术前减小,腰背部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及腰背部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及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各有优势,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术者习惯与经验以及患者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背景:由于经后正中入路常规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较大,Wiltse等于1968年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入路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置钉方法,后因存在暴露不够充分、手术难度较高未能广泛采用,但目前外科医生越来越重视如何减少手术创伤而能够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探索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认识其手术适应证和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行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接受常规后正中入路和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改良肌间隙入路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修复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可以明显缩短置钉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修复后2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 Cobb 角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传统入路无区别,在有效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方面与常规后正中入路比较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现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植入及整复固定。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且后凸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高度塌陷大于50%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n=28)及传统后正中入路(n=25)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相同的效果,且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对22例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螺钉复位固定同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SC组)治疗,围术期和随访数据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4例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传统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板间植骨融合(TO组)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12月时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2月时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月时,SC组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略优于TO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月时SC组ODI优于TO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前疼痛VAS无差异,术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SC组明显低于TO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C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TO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融合了微创理念,结合伤椎置入硫酸钙对塌陷明显的骨折椎体能够更好地维持复位后的形状和改善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2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后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观察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椎功能评分(JO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缩短手术用时、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及其对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采用术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弓根植骨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Cobb角,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伤椎前缘高度,且并发症少,并能减轻患者切口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自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常规入路两种显露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62例,常规入路36例,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所需时间、出血量,手术后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腰椎功能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VAS疼痛评分、引流量、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VAS疼痛评分及引流量低于常规入路组,而JOA评分、Cobb角矫正率高于常规入路组(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后伤口感染和开裂的发生率也低于常规入路组(P<0.05)。结论自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常规入路方式,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后正中入路,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及术后疼痛度与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理氯化钠溶液灌注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6个月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椎体高度改善率、Cobb角纠正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与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清晰暴露术野、减少创伤与出血,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各42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时间,采用VAS评分评估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对比术后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佩戴支具下地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复位丢失率4. 76%(2/42)较对照组21. 43%(9/4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患者恢复,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椎体高度矫正率,减少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与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腰椎骨折患者腰椎功能、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0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A组(20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B组(20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选择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组(A组,27例)和传统开放跨伤椎四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组(B组,2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VAS疼痛评分等。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3d伤口疼痛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术前、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取内固定后3个月,两组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术后1个月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操作简便、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内固定失败率较低,伤椎高度恢复良好,利于维持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治疗的49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的49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从椎间隙旁入路行微创置钉治疗。统计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情况,并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椎旁肌肌电图检测异常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3,5,7d,观察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椎旁肌电图异常波动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加快术后康复进程,能减轻手术对椎旁肌及椎旁软组织损伤,保留多裂肌神经支配功能,降低术后腰椎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 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螺钉固定术与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采用经皮椎弓螺钉固定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为Sextant组,另选择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31例患者为Wiltse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分成发生组(n=18)与未发生组(n=42),探讨术后残留腰背部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Wiltse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Sextant组,手术切口长度长于Sextant组,术中出血量多于Sextant组,术中C形臂机透视次数少于Sexta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水平及ODI指数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组术后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