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现代中国深受"科技兴国"思潮之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非常严重。然而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教育的必然诉求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中医是最具有人文属性的医学,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必然要体现浓郁的人文色彩,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中医人才。以此为出发点,中医药院校的通识教育至少要突出以下三个理念:一是树立"医学即人学"的教育观;二是设置科技与人文兼容的通识课程模块;三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实人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一种可以为中医药院校学生构建新型知识体系的教育,但对通识教育质量的评价理论和技术还很不成熟。文章通过对通识教育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质量评价的要求,对评价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评价形式的选择、评价内容的完善、评价功能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够基于此来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促进任课教师及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将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中医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熏陶和过重的功利导向。通识教育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1]。加强医学生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需求的重要着眼点。专业课教师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部分,应该主动更新教育  相似文献   

4.
拥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应加强具有医药特色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为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服务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大学外语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跨文化意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将两种理念运用到了作者所开设的外语通识课程中,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均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我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是中医药院校受众面最广的通识课程,具有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中医药院校应结合中医学科优势,对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文章通过引领多维育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在“产出导向法”下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实效性,构建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通识教育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已走过20余年历程,其作用、地位正被重新认识并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通识课程的选择和开设也逐步突破校园围墙,引入其他院校具有通识性质的课程变得日益普遍。在此过程中,具有悠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药相关课程理应也正开始被一些综合性大学以通识课的形式引入。通识课的质量取决于课程本身所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院校人文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中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中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通识课程不仅要向中医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知识,更应注重将人文知识内化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其对人文精神的深刻体认与切实塑造.然而当前不少中医药院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侧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忽视课后学生的“知识内化”.体现为知识性课程多,方法类思考类课程少u,使人文知识难以深化和提升,不能真正用以指导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我校在人文通识课程中较早地引入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地提升,在此作一分享.  相似文献   

8.
人文通识教育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彦  谢朝丹 《北京中医药》2008,27(10):827-828
人文通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人格的教育,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深化中医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弥补中医药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大而全"的宽广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河南中医学院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走出富有我校特色的通识教育道路。但是在教学计划空间局限性、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通识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授课效果不理想等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医院校制教育偏重专业教育,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引入成为必要。本文通过回顾中国通识教育的历程,说明中医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中医院校通识教育的误区并提出中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真正重视通识教育,开设具有中医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挖潜增效,开发原有课程潜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改变专业课与通识教育课比例。  相似文献   

11.
以《针灸机理科学探秘》课程为例,探讨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开展针灸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实践,在教学反思中提出了中医药高等院校中通识教育的建议和对策:1)明确通识教育目标;2)提升通识教育品质;3)建设通识教育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通识教育供需互动平衡的角度看,无论是供给理念,还是供给内容、供给渠道、供给方式、供给保障等方面,都还不能有效满足和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变化。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为指导,重视突出供需地位平等、沟通理解以及双向互动,致力于构建供需互动平衡的通识教育模式,从而克服"供给决定论"或"需求决定论"两种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平台中设置践行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是培育和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筹划构建以自然知识、科技史、科技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大模块为核心的课程群落,为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平台提供较为充足的课程资源,搭建践行科学精神的教学架构.  相似文献   

14.
澳门特区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比较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澳门回归祖国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缺失,行业归管缺乏,中医药发展严重受限.因应澳门"人才建澳"需求,澳门科技大学伴随特区回归之初即建立并开办了中医药本科学位;在中央和特区政府支持以及内地兄弟院校协助下,建立起了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通识教育,也被称为博雅教育、共同教育等,罗索斯基认为,通识教育"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映,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项事物的本质"[1]。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和情操,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分得越来越细,患者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医患矛盾层出不穷,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必要。中医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如何,如何构建中医院校通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时代国家对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和总结当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塑造、思维培养、能力构建和知识传授"四位一体"的"通专融合"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结构模式,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源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高度.从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职业特征与需求出发,论述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重视并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医药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医药院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曹立娅 《中医教育》2010,29(1):22-24
随着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要实现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中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同时也对应该如何培养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多年的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经历,以及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学习状况的了解,对中医药院校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9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建立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国内19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搜集法查询每所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属二级学院及专业建设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每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及学科发展动态提出课程体系优化建议。结果:19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不同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类型、主干学科和课程设置均存在一定差异。19所院校共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程52门,开设数量在10~23门不等;共开设专业教育必修课166门,开设数量在19~33门不等;共开设专业选修课程235门,每所院校开设数量在5~31门不等;共开设中医药相关课程56门,每所院校开设数量在3~15门不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1.4%~43.7%不等。结论:建议通过统一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等手段,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