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前言] 本文节选自《汉书》。标题另加。作者东汉时班固。《艺文志》系据刘向父子之《辑录》、《七略》著录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总序中,概述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记载刘向父子奉诏校书概况。《方技略》分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种,课文选录前二种。所列书目,现已大都佚失,但从中可窥知当时医学著述已相当丰富,对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并对医生提出了严格要求。 [原文]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  相似文献   

2.
贾忠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10-2311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著名的医学家,也可以说在国际医学界是一位在诊法、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具有杰出贡献的早期世界名医。司马迁经过考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也。”《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  相似文献   

3.
正史方技传     
《汉书·艺文志》称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为方技,属于医药及养生之类技术,即所谓“生生之具”。大致可归纳为宽狭二义:狭义指医药。如《汉志》“侍医李柱国校方技”,颜师古注“方技”为“医药之书”。宽义则  相似文献   

4.
因文献之缺失,早期中医学与今本《黄帝内经》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认为可以借助方技之学中的房中、神仙等门类所展现的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出土古医籍以及现存的中医文献,设想和复原中医学发展断层中的概貌。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将"方技"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如实反映了当时学术的状况,确实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典范。二者在汉时本是各自承传。医经与经方的融合,应归功于张仲景。张仲景通过"平脉辨证",为医经与经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两家之学实现融合,实有赖于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艰苦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重药轻针"的思想,使得针灸的发展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6.
伤寒、温病趋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麦青 《辽宁中医杂志》1989,13(4):16-17,29
<正> 汉书《艺文志》载方技书有四种:医经、经方、神仙、房中。足见秦汉之际,经方与医经同列,非出同源。伤寒、温病,就其基本理论体系而言,各有所承,但其结果,必趋同为一。趋同是历史的必然,统一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经方”所录医籍诸目,殆为医家稽古辨学之要籍。兹备录原文,敷陈管见。“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  相似文献   

8.
扁鹊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他的著作在汉代还广泛流行于世,他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脉气出入循环学说,并通过对脉气循环速度的细精推导,阐发了损至脉的病理意义,《灵枢》《素问》《难经》皆传其学而有所发展。扁鹊还阐发了络脉学说,并发现了俞穴,这些突出贡献为以脏腑经络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的形成奠立了基础。司马迁考证后认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的论断,是完全可信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
扁鹊是著录于传世文献中的著名医家,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成文之后,对其所作考辨历代频出,然争议至今不绝。不难发现:先秦两汉之时"扁鹊"已广泛进入大众传播视域,成为口谈、笔录的重要对象;传世文献中,扁鹊形象多见于子部书,且相关故事均为寓言;世人多以扁鹊设譬作比,借此阐述个人观点。由《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名命名方式出发,可证"扁鹊"实为上古神医之名。有关扁鹊之医书则多为伪托之作,鉴于文献的缺乏,其内容、传播不可确考。司马迁《扁鹊列传》当为扁鹊形象集大成之作,然囿于文献本身的复杂面貌、当时文史不分的史学风尚,以及史迁撰史原则、个人趣味、审美取向,《扁鹊列传》呈现出了内在的矛盾与龃龉、书写上的困境与序列上的折衷。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将当时所存书籍分为六大类,其中“方技略”著录的是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先列出书目,然后撰写小序概括其含义.对于房中和神仙两类中的小序,由于作者崇儒思想的影响,对于两家的内涵予以了曲解和批评.本文对这两个小序的内涵进行讨论和解析,认为对于“房中”的解释,班固虽然指出房中为人的情性达到极点,男女交接最奥妙之道的会合,指出房中类书为关于性方面的书籍,但强调“乐而有节”,是以儒家的既要克己复礼的节欲,又要子孙繁衍的矛盾态度对待之.对于“神仙”部分则完全扭曲为老庄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汉书·艺文志》最早将古代医学典籍归列"方技"一门,并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是给医疗技术所下的古老定义。"生生之具",语本《易经》"生生之谓《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遵循生物之理,生其所当生,这也就是扁鹊所说的"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临床文献与中医临床文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临床文献涵义界定对中医临床文献涵义的界定应从图书分类学的角度入手。1.1广义的中医临床文献广义的中医临床文献是包括所有与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关的文献内容。广义中医临床文献的涵义始于汉代。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援引《七略》对中医文献的分类是4大类。即: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其中,经方有11家,274卷。即:《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30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40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脏狂癫病方》17卷、…  相似文献   

13.
刘鹏 《山东中医杂志》2012,(10):702-703,761
扁鹊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对扁鹊里籍、生平的争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区分"扁鹊"一词所指对象的广义与狭义内涵。扁鹊医派是以研究和阐发扁鹊学说为核心而形成的医学流派。因文献的断层,对扁鹊医派所涉医家、学术思想等关键问题的考证需要更加审慎的研究。扁鹊文化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扁鹊文化研究需要突出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结合、医学与人文的密切结合,注重探索和挖掘扁鹊文化资源的医学与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考证述评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房中文献,主要是马王堆医书中的七种、《汉书·艺文志》房中类书、《抱朴子·遐览》书目及《医心方·房内》佚文。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的书名,始见于西汉刘向所编的《七略》中,在此以前未尝见有《黄帝内经》的名称,所以《黄帝内经》可认为是西汉的作品。西汉成帝时国家进行历史上第一次校书工作,待医李柱国是校正方技(医药卫生)一类的书,刘向作《七略》志其事佚,惜《七略》已,而此事难知其详了。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书目。其中将医药卫生分医经、经方、神仙房中等四类。前二类是医药卫生的主要书籍。医经分黄帝、扁鹊、白氏三家。黄帝这一家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等书目。后世医家谈《内经》的,多是黄帝这一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医学文献汗牛充栋。在浩如烟海的各类医学典籍中,方书文献以其数量巨大且富实用价值,尤为引人瞩目。所谓方书,即方剂学著作,传统上习惯称为“方书”,意即专门收载方剂的著作,或以方剂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汉代将方书归入“经方”范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学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谓:“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见“经方”是记述具体治疗方法的著作,有别于专谈理论的“医经”…  相似文献   

17.
顾漫  柳长华  罗琼 《中医杂志》2011,52(8):633-637
汉代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时期,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李柱国等对方技类文献的整理分类,在中医古籍整理和学术传承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汉书·艺文志》将中医学分为医经、经方两大系,实亦上承东方针灸脉学(伏羲)与西方本草药学(神农)之遗绪,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与技术传统。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实现了医经与经方两家之学的融合。从李柱国校方技到张仲景撰新书,正是医经与经方由分到合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肇端于岐黄,至张仲景而能集其大成,从而奠定了今日中医学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分类与书目探索,从生命理论、用药护理、房中养生和超越升华四个方面分析西汉时期人们的传统生命理念。认为当时人们对于生命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对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总结,同时重视房事养生,并为成功孕育后代提供了许多方法,还认为生命可以通过后天修炼得到超越升华,达到不老不死的神仙境界。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载经方类医书中的病症在秦汉简帛中多有出现。现结合传世文献,对秦汉简帛中瘅、疝两种病症的内容进行研究,以期反映当今学界对这两种病症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从肾命元气探讨人类衰老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文献中,老年医学内容丰富。战国时代的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史记·扁鹊列传》)。是我国从事老年临床医学的第一人。元·邹鈜在宋·陈直《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增辑为《寿亲养老新书》,是我国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医书《内经》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