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测定Brugada综合征患者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及与其他临床电生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测 5 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 (包括无症状性 2 2例 ) ,各例有Brugada综合征静息或钠通道阻滞剂揭示的ECG征象。测定各项临床电生理数据 ,并对右心室作程序刺激。结果  18例(35 .3% )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VF) (诱发组 )其H V间期 [(5 6 .5± 10 .7ms) ]明显大于未诱发组 [(48.9± 6 .8ms) ,33例 ,P =0 .0 1];H V间期 >5 5ms患者诱发组中 5例 (2 7.8% ) ,未诱发组中3例 (9.1% ,P =0 .0 9) ;钠通道阻滞剂注射后诱发组H V间期 (6 9.9± 11.2ms)显著大于未诱发组 (6 1.7± 10 .4ms ,P =0 .0 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持续VT/VF诱发与H V间期密切相关 (β系数 =0 .10± 0 .0 4 ,Odds比 =1.11,95 %CI =1.0 6~ 1.16 ,P =0 .0 1)。结论  1/ 3以上Brugada综合征患者 (包括无症状者 )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H V间期延长 ,则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缺血10min和缺血60min两种模型观察缺血性心律失常,观察发生率最高的缺血10min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照组和参麦注射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参麦注射液1.5ml/kg,动态Ⅱ导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PVB)、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与扑动(VF)的发生率。结果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缺血10min和60min心律失常PVB、VT、VF的发生率(P〈0.01),亦可明显减少再灌注10min心律失常VT(P〈0.05)及VF(P〈0.01)的发生率。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藏红花酸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藏红花酸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藏红花酸高、中、低剂量组,SD大鼠采用1.2g/kg乌拉坦麻醉后,从尾静脉匀速(0.1ml/min)灌注10μg/ml乌头碱溶液,豚鼠麻醉后从颈静脉匀速(0.1ml/min)灌注9μg/ml哇巴因溶液,观察出现室性期前收缩(VE)、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和心脏停搏的时间,然后换算成乌头碱和哇巴因的累积量;快速推注4%氯化钙(140mg/kg)诱导大鼠心律失常,观察给药后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数及死亡数。结果与给予生理盐水比较,给予高、中、低剂量藏红花酸均能提高由乌头碱所致大鼠VE、VT、VF的用量,也能提高哇巴因所致豚鼠VE、VT、VF的用量,明显降低氯化钙诱导大鼠VE或VF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论藏红花酸有明显的抗大鼠心律失常作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其抑制钠离子(Na+)内流或钙离子(Ca2+)内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出一种简便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研究睡眠期间的HRV特征.方法 利用小波分解提取RR序列的低频(low frequency,LF)和高频(high frequency,HF)成分后,采用过零点分析法分别计算睡眠各阶段RR序列及其LF,HF分量的过零点特征(过零点间隔均值和归一化过零点间隔标准差),同时计算RR序列的频谱特征(LFn,HFn,LF/HF)和样本熵.分析各特征在不同睡眠阶段的差异性,以及过零点特征与其它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RR过零点特征在觉醒、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和非快速眼动(non-REM,NREM)睡眠期间具有显著差异;三个过零点特征与频谱特征和样本熵具有较强相关性.结论 本文提出的HRV分析方法计算简单,能同时反映频谱和复杂性特征,为研究睡眠期间自主神经活动和发展基于心电图的睡眠监测技术提供了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R间期序列平稳分量分解与高低频带划分模式对心率变异性(HRV)频域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10位受试者运动前(bW)3min与运动后(pW)3min的心电与呼吸波数据。分别计算RR间期序列(RR)与RR平稳分量序列(RRd)的AR功率谱分布(PSD)。分别用传统的固定频带法、基于呼吸基频的浮动频带法、基于频带波峰位置的固定频带法进行LF与HF频带边界的划分。使用呼吸波的PSD计算呼吸基频FRF,并与HF频带波峰位置的频率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较之RR,RRd的PSD更好地反映了LF的频带波峰。HF频带波峰位置的频率值取决于呼吸频率。传统固定频带法分析结果的一致性更强;基于呼吸基频的浮动频带法、基于频带波峰位置的固定频带法的敏感性更强,能够筛选出"奇异"样本。结论 RR平稳分量序列比RR间期序列更适于计算HRV的PSD。较之传统固定频带法,基于呼吸基频或基于频带波峰位置的频带划分,能从HRV信号中较好地区别交感与迷走分支,更适于评价自主神经系统活动。  相似文献   

6.
心室电不稳定可引起室性早搏(VPB)、室速(VT)及/或室颤(VF),甚至猝死。迄今研究心室电不稳定性有三种途径。(1)常规心电图及/或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护: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常按Lown氏分级预测预后并进行治疗;以后被延伸用于慢性缺血性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按VPB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伴RR间期显著延长(〉2.5s)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安全性。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对12例瓣膜替换术后房颤、心功能Ⅱ~Ⅲ级、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1)RR间期〉1.5s。(2)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室速)的患者,根据动态结果给小剂量胺碘酮治疗(600mg/dx7,400mg/dX7,100—200leftg/d持续维持),经15—24(16±3)个月随诊。结果(1)最长RR间期每例均未超过服药前。(2)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速消失;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明显减少,与服药前比较,每例均减少达80%以上。(3)随诊监查12例患者心功能均有改善,未发现胺碘酮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房颤(夜间)伴RR间期显著延长(〉2.5S)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窦性心律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时窦性R-R间期的变化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非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组(1组)及冠心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组(2组)心率变异中Poincare散点图(P图)的特点及时域指标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的均方根值和大于50 ms的相邻窦性心搏间期之差占总的窦性心搏间期个数的百分比的变化规律。进行室性早搏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并与无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3组)及健康对照组(4组)进行比较。结果 1组P图呈特异性两叶分布;2组P图半数呈两叶分布,与1组相似,另一半呈三叶状或多叶状分布。两组经治疗室性早搏消失后及3组、4组P图均无侧叶出现。1组和2组之间及室性早搏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分析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值标准差和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的均方根值均无明显变化,与3组比较差别也不显著;1、2、3组均低于4组。结论 P图中的侧叶是与室性期前收缩相伴随的特征性分布;所有窦性心律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时均伴有交感神经兴奋,部分冠心病并发室性期前收缩时还伴有迷走功能亢进;器质性室性早搏较功能性室性早搏合并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室性心律失常性电风暴,是指心室颤动(VF)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VT)在24 h内反复发作≥20次或≥4次/h,通常需要电除颤或电复律中止VF或VT,绝大多数ACS后电风暴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多见于前降支或右冠近端闭塞后,可在血运重建后发生。  相似文献   

10.
心率变异性与运动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与运动病的关系。方法 根据出海实习学员运动病的发生情况 ,将学员分为运动病组和对照组各 2 0人 ,采集安静状态下的 5 2 0次窦性心搏 ,应用心率变异时域、频域分析方法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运动病组时域指标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NN)、相邻 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r MSSD)、相邻 RR间期相差大于 5 0 m s占总心动周期数的百分比 (PNN50 )、HRV指数(HRVI)和频域指标低频 (L F)、高频 (HF)、总功率谱密度 (T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RR间期平均值 (MRR)、极低频 (VL F)、低频与高频的比值 (L F/ HF)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对运动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影响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与运动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心率变异性检测可以作为运动病易感性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兔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假手术组,Ⅱ组:急性心肌梗死组,Ⅲ组:缺血再灌注组,Ⅳ组:利多卡因组,Ⅴ组:索他洛尔组。Ⅱ、Ⅲ、Ⅳ、Ⅴ组分别结扎程状动脉左室支中点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观察索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PVC)、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cnardia,VT)、心室颤动(vem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率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应用利多卡因和索他洛尔后,PVC、VT、VF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利多卡闲和索他洛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利多卡因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对心肌梗死范围无影响.索他洛尔不仅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且能显著的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结论索他洛尔能有效的减少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的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内脂肪堆积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353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7例,女156例,年龄27~85(55±13)岁.353例患者均行腹部脂肪超声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腹内脂肪超声厚度(男性≥38.5mm,女性≥34.7mm)将患者分为腹内脂肪堆积组和腹内脂肪正常组,并根据腹内脂肪厚度四分位值分为4组,比较各组间HRV的差异.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时域指标比较显示,腹内脂肪堆积组中反映总神经张力的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每5min内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均明显低于腹内脂肪正常组(P<0.05).四分位法分层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38.0mm组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及SDNN、SDANN、RMSSD、SDNN index均显著低于<15.5mm组,PNN50、SDNN、SDANN、RMSSD显著低于腹内脂肪厚度15.6~27.0mm组,而腹内脂肪厚度27.1~ 38.0mm组SDNN、SDNN index显著低于腹内脂肪厚度<15.5mm组,SDNN显著低于腹内脂肪厚度15.6~27.0mm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厚度、空腹血糖、性别为SDNN的主要影响因素;腹内脂肪厚度、性别为SDANN的主要影响因素;腹内脂肪厚度、空腹血糖、舒张压为SDNN index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腹内脂肪堆积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HRV.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出基于滑动趋势模糊近似熵(ST-fApEn)的短时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动态特征,以提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检测精度及疾病状态的分析能力。方法使用Physionet的ApneaECG数据库中20例正常对照样本和40例OSA样本,分成一系列5min的片段。根据该片段是否发生暂停分为正常对照组(N-N组,20例),OSA患者正常片段组(P-N组,40例)和OSA患者呼吸暂停片段组(P-OSA组,40例)。通过使用经验模态分解(EMD)结合滑动窗的方法来获得RR序列的趋势斜率序列,并对其进行复杂度分析得到ST-fApEn,分析不同疾病状态。结果与SD、RMS、PNN50和LF/HF等HRV静态特征相比,ST-fApEn不仅在3种不同疾病状态组的任意2组都有显著性差异,且OSA的检测精度显著提高到85.0%,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分别达到了82.5%和90.0%。结论提出的ST-fApEn动态特征使OSA的检测精度得到显著提高,是鉴别健康人、OSA患者不发病时和发病时不同疾病状态的一个有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蜕皮甾酮对大鼠心肌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植物药有效成分蜕皮甾酮 (Ecdysterone ,EDS)是否能纠正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方法 蜕皮甾酮 (2 0mg·kg-1,ig ,qd ,5d)灌胃后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大鼠心律失常 ,观察心电图病理性Q波、室性早博 (VP)、室性心动过速 (VT)、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变化。常规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谷草转氨酶 (AST)、肌酸磷酸激酶MB(CK MB)活性 ;硫代戊巴比妥酸荧光法测定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EDS组病理性Q波、VT无明显变化 ,但VT、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显著减少 (P <0 .0 1) ;EDS组的CK MB、AST、LDH、MDA显著减少 (P <0 .0 1) ,SOD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EDS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室性早博、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有降低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心肌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机理可能在于减轻自由基损伤及稳定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主神经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43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完成进舱前的5min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冷加压试验(CPT)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检测后,进入低压氧舱模拟急进海拔4 500m 1天.所有受试者在模拟高原第2、10、20h接受HRV动态检测,并再次接受CPT及NA检测,出舱前进行AMS症状评分.根据AMS评分,25名评分≤10分者定为轻度AMS组,即A组;18名评分>10分者定为中重度AMS组,即B组.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进舱前CPT中收缩压升高幅度较高(P<0.05);B组在模拟4 500m第10h HRV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爱丁堡指数(PNN50)、高频(HF)及总功率(TP)较低(均P<0.05),第20h PNN50及HF也较低(P<0.01,P<0.05),而LF/HF及血浆NA较高(P<0.05).AMS评分与进舱前SDNN、rMSSD、LF、TP及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模拟高原SDNN、rMSSD、PNN50及HF呈显著负相关(SDNN、rMSSD、PNN50 P<0.01,HF P<0.05),而与NA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NS在AM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ANS功能检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S易感人群,并有助于诊断AM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 bpm以内.排除标准为心率不能控制在70 bpm以内及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采集期相70%R-R间期.B组30例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 bpm以下,窦性心律且规整.排除标准为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2组中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20 kV,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00 kV.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476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372段冠状动脉.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为(3.48±0.59)分,B组均值为(3.53±0.58)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2,P=0.187).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51±0.54)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4.55±3.54)mSv,2组之间平均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4,P=0.000).结论 在严格掌握心率及心律的基础上,可成功实现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利用心率序列检测心律失常的方法。方法由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的注释文件得到R-R间期序列及心拍标注信息。将心拍标注中的窦性心拍、束支传导阻滞、各类融合心拍、起搏心拍、未分类心拍定义为"正常心拍";将早搏及逸搏定义为"非正常心拍"。对原始R-R间期序列依次进行中值滤波与均值滤波,得到平滑R-R间期序列;原始R-R间期与平滑R-R间期的差值过大者为"离群"R-R间期,相应的心拍归为"非正常心拍"。结果 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全部48例记录中,有35例记录的窦性心拍数量占总心拍数量的一半以上。这35例记录"非正常心拍"检测的敏感度为88.2%,阳预测率为91.3%;对其中不含房颤或房扑的28例记录"非正常心拍"检测的敏感度为94.2%,阳预测率为96.4%。结论利用心率序列可以识别多数心室期前收缩与心房期前收缩,从而降低人工判读心律失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发生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92例初次发作的AMI患者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 5 0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 (NIP组 ) 4 2例。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由专人测量入院后第 1天、1周及第 4周时的QTd ,应用Bazett’s公式QTc =QT/RR1/ 2 校正 ,QTcd =QTcmax -QTcmin ;Holter检查及心电监护记录。观察 4周内两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频发、多源或有RonT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入院后第 1天、1周及第 4周IP组的QTcd值分别为 (6 5 .3± 2 1.5 )ms、(6 0 .8± 2 0 .4 )ms和 (5 2 .5± 18.7)ms ,NIP组的QTcd值分别为 (85 .2± 2 3.1)ms、(75 .6± 2 1.2 )ms和 (6 5 .4± 18.6 )ms ,IP组较NIP组缩短 ,差别有显著性 (t值分别为 2 .89、2 .32和 2 .16 ,P值分别 <0 .0 1、<0 .0 5和 <0 .0 5 )。②IP组发生CVA 12例 ,发生率 2 4 .0 % ,NIP组发生CVA2 3例 ,发生率 5 4.8% ,IP组较NIP组发生率低 ,差别有显著性 (χ2 =4 .0 8,P <0 .0 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QTd ,减少CVA的发生 ,但由于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各种离子通道、受体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阶差分序列相关HRV散点图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在Poineare散点图作图方式的基础上,以RR间期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作图,形成一种新型的散点图.本文分析该散点图的散点区域特点,并着重分析异常散点区域,以获得心电数据中的心律失常信息,并鉴别心电数据中的早搏等现象.方法 根据正常RR间期相邻序列变化波动少和期前收缩(早搏)后的RR间期具有代偿间歇的特点,从理论上推导RR间期序列的分布特点和散点图散点区域的特征,判断心律失常条件下其周围散点的分布特点;然后取MIT数据文件进行验证,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结果 说明本文的新型散点图法能够区分单次早搏、二联律和三联律早搏,特别是从混合性早搏数据中分辨出这3类.结论 本散点图法对各类早搏的鉴别结果大大优于传统的Poincare散点图方法,可作为HRV非线性分析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用整体家兔所做的烟酰胺(即维生素PP)对抗硫酸镁所引起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观察了窦性心律和P—R间期的变化。硫酸镁对心律和心电图的影响比较明显,可使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烟酰胺能显著的改变硫酸镁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心率增快,P—R间期缩短。 实验方法与材料 给药组:选体重在2~3kg,雌雄各半的家兔,用20%乌拉坦溶液5ml/kg麻醉,然后用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