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6~75岁,体重40~85 kg.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不同罗哌卡因浓度分为3组(n=30):0.15%罗哌卡因组(A组),0.10%罗哌卡因组(B组),0.05%罗哌卡因组(C组).于注射局麻药后10、30、60、240 min(T1~4)时记录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情况、感觉阻滞完善情况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时评定麻醉效果.记录手术时间、镇痛时间.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2时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5),T3.4时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高(P<0.01),C组T1.2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低(P<0.01),T3.4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均较低(P<0.01).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B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P<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0%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B组和C组分别给予0.3%、0.4%、0.5%的罗哌卡因30ml。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注药后15min A组、B组和C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例数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不能屈肘)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注药后30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不能屈腕)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1)。A组优16例(80%),良4例(20%);B组优18例(90%),良2例(10%);C组优18例(90%),良2例(1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0.3%~0.5%的罗哌卡因30ml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随着浓度增加,麻醉起效加快而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49~ 98 kg,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A组应用0.35%罗哌卡因30ml,B组应用0.233%罗哌卡因和0.346%碳酸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于麻醉给药后每隔5 min记录臂丛神经各分支的阻滞效果(感觉阻滞效果评估采用针刺法,运动阻滞效果评估采用Bromage分级),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给药后30 min时感觉与运动阻滞有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臂丛神经各分支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相似,提示碳酸利多卡因不能增强罗哌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屈肌腱粘连松解手术中应用感觉和运动分离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2年4月-2018年5月,对32例肌腱粘连患者于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仅阻滞感觉神经,麻醉起效后开始肌腱松解术,术中可通过观察患指的主动活动来确定肌腱松解是否彻底。结果 1例2指术后1周出现松解肌腱的断裂,二次手术重建;余31例42指切口全部愈合。术后48 h根据TAM系统评定法评价肌腱松解优良率为83.3%(35指)。18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患指屈曲活动范围均较前改善,范围达160°~260°,平均210°,根据TAM系统评定法评价:优9指,良14指,可2指,优良率达92.0%。结论利用感觉和运动分离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明确术中肌腱是否完全松解,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臂丛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在手外科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择2005年11月~ 2009年5月上肢手术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将病例分为0.25%罗哌卡因20 ml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与其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统计麻醉给药后30 rmin、1h和2h时间点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感觉和运动检查结果,记录术后随访情况。 结果 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比其他组延长(P<0.05),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比其他组短(P<0.05),但均大于2h;两组30 min、1h和2 h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与A组相比较,B组在1h和2h肌力大于或等于2级的例数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25%罗哌卡因准确的注射在臂丛神经干神经鞘旁,可以达到臂丛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在一些手外科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150 mg分别配成20 ml(0.75%,A组)、30 ml(0.5%,B组)和40 ml(0.375%,C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高效液相法测定注药后10、15、20、30、60、90、120 min静脉血罗哌卡因浓度。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为A组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 ml;B组,0.33%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手术开始15、30、60 rain及术后1、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和浓度罗哌卡因经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0例。将罗哌卡因150mg稀释到30ml(0.5%,A组)、40ml(0.375%,B组)和50ml(0.3%,C组)。在喙突内下2cm处,经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注入罗哌卡因。记录三组不良反应、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成功率。结果 A组(82%)阻滞成功率明显低于B组(98%)、C组(94%)(P<0.05)。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感觉、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三组发生局麻药中毒A、B和C组分别为4例、0例和2例。结论在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150mg罗哌卡因40ml更安全,麻醉阻滞成功率更高,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屈肌腱松解术后功能锻炼患者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的最低镇痛浓度(MLAC)。方法选择70例ASA Ⅰ或Ⅱ级行屈肌腱松解的择期手术病人,采用神经刺激器导管技术(B.Braun)行腋鞘置管。术后24-48 h进行功能锻炼前经导管注射20 ml罗哌卡因(R组,n= 35)或布比卡因(B组,n=35),30min后进行VAS评分(包括静止和锻炼时)。采用阶梯序贯法,两种局麻药的起始浓度均为0.1%。如锻炼时VAS评分≤10 mm,同组的下一病例降低局麻药浓度0.01%;如锻炼时VAS评分>10mm,同组的下一病例增加局麻药浓度0.01%。同时观察运动功能阻滞程度。结果屈肌腱松解术后主动锻炼时,腋路20 ml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MLAC为0.133%, 95%可信区间为0.128%-0.138%;布比卡因的MLAC为0.121%,95%可信区间为0.116%- 0.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屈肌腱功能锻炼时的镇痛强度比为0.91。R组4例(11%)、B组16例(46%)患者发生运动神经阻滞,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屈肌腱松解术后主动运动镇痛中,罗哌卡因的镇痛强度较布比卡因弱10%,且罗哌卡因对运动神经的影响较布比卡因要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0.333%罗哌卡因)和B组(应用0.25%罗哌卡因),各30例。记录2组麻醉不良反应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阻滞消退时间。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97%)高于B组(83%)。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消退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局麻药中毒例0例,B组2例。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时,0.333%罗哌卡因30 mL较0.25%罗哌卡因40 mL麻醉阻滞成功率高且阻滞时间长,麻醉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对麻醉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需臂丛神经阻滞行肱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均分成A、B、C 3组(每组30例),局麻药均为0.33%罗哌卡因30 mL,A组不用地佐辛,B组在局麻药中加地佐辛0.1 mg/kg,C组阻滞完成后即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结果: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快于A、C组(P<0.01),镇痛持续时间长于A、C组(P<0.01),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C组(P<0.05,P<0.01);C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A、B两组.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增强阻滞效果和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ISBPB,随机分为A组(0.5%罗哌卡因20ml)和B组(0.75%罗哌卡因13.3ml),每组30例。应用M型超声对注药前、注药后15及30min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及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注药后30min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注药30min后分别有28例(93%)和22例(73%)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超过50%(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20ml与0.75%罗哌卡因13.3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均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与0.75%罗哌卡因13.3ml相比,0.5%罗哌卡因20ml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ml组(A组)和0.375%罗哌卡因30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行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RD组),每组30例。患者在喙突内下2 cm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给予药物,R、RD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200 mg及罗哌卡因200 mg复合右美托咪定1 μg/kg,容量均为40 ml。记录患者手术侧臂丛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30、60、90、120 min的HR、SBP、DBP及SpO2。同时记录RD组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非手术上肢的镇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RD组,感觉、运动的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RD组(P0.01);R组给药后30、60、90、120 min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RD组(P0.05)。RD组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非手术上肢的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中有7例患者出现HR减慢,需要阿托品处理。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臂丛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其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实施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根据其罗哌卡因的浓度进行分组。其中A组浓度为0.250%,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0%,每组罗哌卡因的总容量均为30ml。神经阻滞后对其臂丛神经阻滞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老年患者,其镇痛维持时间明显短于B组、C组(P0.05)。B组、C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相比,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老年患者之间的麻醉效果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接受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在0.375%以上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其中浓度为0.375%不仅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保证,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使用0.375%罗哌卡因20 ml或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右侧前臂手术患者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和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每组27例。记录臂丛各分支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痛觉阻滞情况,使用超声测量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15、30 min时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以及RR,记录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臂丛分支神经痛觉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桡神经、腋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注药后30 min,B组RR明显增快(P0.0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减少(P0.05),膈肌麻痹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20 ml和30 ml的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但20 ml对膈肌麻痹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不同配伍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寻求最佳有效配伍。方法选择择期手及前臂手术患者2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均监护ECG,SPO2,心率和NIBP,持续吸氧。神经阻滞顺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A组0.3%罗哌卡因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B组0.25%罗哌卡因加地塞米松5 mg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C组0.25%罗哌卡因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D组0.2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30 m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及术中呼吸、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感觉阻滞效果:C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罗哌卡因浓度≥0.25%产生感觉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效时间:D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监护,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镇痛效果满意,不仅可满足手术麻醉,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B组(3.5±1.8)cm(P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5、10 min A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